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航天飞机的报道说起美国科学记者同科学界和社会各界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消息灵通,活动能量大。今年4月中旬围绕“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一次发射和返回的“报道竞争”,很能说明问题。由于早在几年前报刊、电视和广播已经对航天飞机的性能、作用以及宇航员的训练作了介绍,所以这次“哥伦比亚”号的首次发射与返回地面,自然就成了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注视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四年五月春暖花开时节,在夏威夷大学新闻系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热情安排下,我随在夏威夷大学学习的中国新闻记者班来到景色宜人的美国首都,访问华盛顿外国记者中心(Foreign Press Center at washington)。规模和设备:讲究实用方便华盛顿外国记者中心座落在华盛顿东隅的F大道与第十四街交界处的全国新闻大厦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作家、科学记者代表团应“美国科学作家协会”邀请,于今年四月访美。我们特约该代表团副团长、人民日报科教部主任保育钧同志为本刊撰写一组关于美国科学编辑、科学记者的专稿,自本期起陆续刊登。  相似文献   

4.
访美国《科学》周刊李慧应美国《科学》周刊的邀请,我这个中国撰稿人于6月10日至25日对该刊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工作访问,目的是了解该刊新闻选题的政策,熟悉它的新闻采编程序。中国特稿社是从去年4月开始向《科学》周刊供稿的,已有7篇特稿被采用。每篇特稿在采写...  相似文献   

5.
访美国《科学》杂志社记实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6.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嘉陵江畔的山城重庆迎来一行特殊的外国游客。他们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驻重庆的一些美国新闻记者,40年前离开这里后,他们谁也没有想到40年后会重游故地。但是他们却的的确确又踏上了这块土地。他们这次是中国记者协会和《中国日报》邀请来的。难忘的防空洞对于这些老记者们来说,最令他们难以忘怀的莫过于防空洞了。因为这鹰城市“二次世界大战”时一直遭受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他们都亲眼目睹过重庆遭受轰炸时的惨景。阿尔伯特·雷文霍特,当年曾是合众社记者,回忆起当年的灾难时说,一次在一个防空洞中竟有5,000多人因窒息而死。  相似文献   

7.
哈里森·埃文森·索尔兹伯里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不仅又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就连他的名字也开始为中国人所熟悉。不久前。我有机会采访了他,并得以领悟他那条走向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8.
哈里森·埃文森·索尔兹伯里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不仅又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就连他的名字也开始为中国人所熟悉。不久前,我有机会采访了他,并得以领悟他那条走向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9.
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近年来,人们对科学的批评也日见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搞好科学报道非常重要。那么,怎样认识科学报道?在赞扬与批评声中进行科学报道,有什么苦恼和问题呢?围绕这样的问题,日本《新闻研究》杂志社召开了座谈会,请“每日新闻”、“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共同社”负责科学报道的人士进行了座谈。下面是座谈会上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0.
1985年10月,正当中国人民隆重纪念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五十周年的时候,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哈里森·伊文思·索尔兹伯里的新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同时在纽约出版。这样的巧合,使我们对这本书的问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索尔兹伯里是美国的一位名记者,从事新闻工作五六十年了。他写了很多著作,又多次得到各种新闻奖,在美国《名人录》中有他的名字。在第二次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我们常驻的中国记者就变成“外国记者”了。由于环境条件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同,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在国内当记者却又颇有相异之处。在一个信息的社会里美国是个舆论传播工具极为发达的国家,人人都不可避免地时时生活在各种新闻的“袭击”之中。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对于我们的工  相似文献   

12.
一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发现桌上放着一支派克钢笔,就用几分讥讽的口吻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何还要用我国的钢笔  相似文献   

13.
1993年3月,我再次被派往新华社华盛顿分社任记者.头一次是在1982年,这次重返华盛顿,中间已隔近10年的时间.华盛顿分社的工作条件也巳今非昔比.首先是电脑发稿代替了过去记者用笔写稿、然后交给报务员译电、作孔、电传等冗杂的过程.现在在电脑上写完一篇稿子后,只需敲打一下发稿按键,几秒钟后稿子就从华盛顿传回了北京  相似文献   

14.
海伦·托马斯是美国新闻界一位引人注目的女性。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庞大的随行记者团中,她是唯一的女士;在白宫的总统记者招待会结束时,也通常由她站起来说:“谢谢,总统先生”,美国1976年的世界年鉴曾把她选为美国25名最有影响的妇女之一;她是美国大通讯社中担任白宫分社社长职务的第一位女性。海伦·托马斯1920年8月4日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温彻斯特,在美国第二大城市底特律长大,曾就读于韦恩州立大学。1943年,她进入合众国际社当了  相似文献   

15.
中原大地连降瑞雪,风卷雪花,纷纷扬扬,给田野覆盖上一层厚厚的白雪,一行行桐树和白杨枝梢上,装点着一串串银花。横穿豫东平原的柏油马路上,仅有的几辆汽车在艰难地行走着。老记者穆青乘坐的车子正在向黄泛区小区——扶沟县进发。穆青同志对哺育过他的中原大地和这块上地上的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每年都要挤时间到河南农村调查访问,除了60年代发表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外,近年来还采写了《老坚决》、《抢财神》、《谁有远见谁养牛》、《心上的树》和《三下扶沟》等通讯、散文。这次是他四下扶沟了。穆青同志对周口地区扶沟县农村的发展情况十分关心。元月九日,他一到扶沟县就对地、县负责同志  相似文献   

16.
访问过美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都知道,大约10年前,美国绝大多数新闻机构的编辑部都已经电脑化了。写稿、改稿、编稿、发稿等等,都在电脑终端上进行,打字机已在编辑部里消失了。那么,美国新闻机构的记者们有些什么技术装备呢? 当然,摄影记者和电视记者们的装备是比较复杂的,这里不去说他们。至于文字记者,普遍配备了两样装备:袖珍录音机和便携式电脑。袖珍录音机有大小型号之分,大的大约有64开的小册子那么大小,厚度不到四厘米,使用常规和匣式录音带和五号干电池,这是我国国内并不罕见的。小型的只有前者一半大小,厚度约三厘米,使用特别小的录音带和干电池,非常轻便,但价格也比前者贵多了。  相似文献   

17.
海伦·托马斯是美国新闻界一位引人注目的女性。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庞大的随行记者团中,她是唯一的女士;在白宫的总统记者招待会结束时,也通常由她站起来说:“谢谢,总统先生”;美国1976年的世界年鉴曾把她选为美国25名最有影响的妇女之一;她是美国大通讯社中担任白宫分社社长职务的第一位女性。海伦·托马斯1920年8月4日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温彻斯特,在美国第二大城市底特律长大,曾就读于韦恩州立大学。1943年,她进入合众国际社当了  相似文献   

18.
美国记者怀恩·格洛弗受一家杂志社的指派,扮成一位无家可归的乞丐,在佛罗里达州向40名陌生人要钱,其中20人是富人,另外20人则是从失业登记所出来的穷人,结果20个富人中有19人拒绝给他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上海新闻代表团访问期间,联邦德国的国际交流中心让我们访问了巴伐利亚州的新闻记者协会。我想,我们的记协工作似乎主要精力是花在接待外宾和迎来送往上,有机会了解一下联邦德国的记协工作还是挺有意思的。巴伐利亚记协办公室座落在慕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报道,对大众传媒而言,不仅是指报道科学知识,还意味着以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报道一切新闻。“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关于“地震能否预测”的话题,让新闻人看到了自身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报道意识的缺乏。而蕉癌事件、啤酒甲醛事件、西瓜注水事件等,也一次次向媒体敲响警钟:如果担负传播使命的媒体缺乏科学报道的意识和方法,会给受众和当事方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