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教育事业的支持.高等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支柱工程,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目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困境,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教师师德信仰的薄弱和缺失.为此,必须强化师德信仰的思想根基作用,用师德信仰筑牢师德思想防线,用师德信仰促成师德规范内化,为牢固确立良好的师德行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工》2014,(2):32-34
信仰是引领行为的精神动力。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理想的政治制度、政治目标或政治境界所持有的态度、信念,是一种思想崇尚、政治追求,是人行动的基础和前提。政治信仰是信仰中的核心内容,是引领教师一生躬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网络时代大学生精神信仰缺失,重塑大学生精神信仰,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提高社会凝聚力都至关重要。重塑大学生信仰体系,需要从道德信仰、文化信仰、政治信仰三方面逐步递进,需要从群体影响和内在激发两方面塑造,从动力、渠道、反馈和有目的引导四方面来建设信仰教育的有效机制,结果可以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引导大学生选择和形成正确的信仰,并内化到行为方式,形成固化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职业道德建设的视域下提出,坚定职业信仰是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层次地明确了职业信仰教育的内容,即强化职责与使命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信仰教育的基础;把职业当成事业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信仰教育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的社会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着背离“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倾向,如教育的走向工具化、消费的走向物化和利益格局失衡导致的分化等现象背离了人这一根本目的,背离了人的精神需要指向,是导致现代人意义失落的重要因素。信仰重建,给人的现实生活以价值和意义的确认,为人们的精神家园找到归依,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是时代的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经提出,承栽着为“意义失落”提供价值匡正、为“信仰重建”担当精神引领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结构中,信仰处于文化的核心地位,正因如此,特定社会的文化孕育着信仰,同时信仰也引领文化的跃迁。信仰之所以对文化具有引领与牵导作用,根据在于信仰的本质。信仰是人立足现实而进行"自我超越"的精神机制。这种超越是一种"二级超越"的"张力结构"。现代文化是我们在信仰层面必须肯定与坚持的立足点,共产主义文化是信仰旨归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7.
屈宏 《华章》2013,(18)
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当前青年教师信仰呈现多元化、虚无化倾向,部分党员青年教师信仰动摇。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及个人因素都对青年教师的人生信仰产生重要影响。青年教师信仰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也决定着大学生人生信仰的确立。因此,要在尊重信仰差异的基础上,加强青年教师信仰教育,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优化教育环境,进一步完善信仰教育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理性审视传统生命教育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现存的信仰本质论,可以看出生命视角下的信仰本质是"精神生命说"。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下,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避免生命教育丧失根本价值,走出生命教育误区,很有必要。帮助青年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对生命的终极价值关怀,探寻生命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契合点,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生命教育,用生命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促进青年信仰的自主生成和理性选择,构建精神生命教育体系,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信仰,本质上是人的精神支撑和寄托.人的理想和信仰是在幼年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树立信仰就要从这一时期开始.我们的高校教育必须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信仰,以给青年学生的灵魂找到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因此,重塑信仰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校园文化活动中信仰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灵魂.所以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使大学校园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10.
徐立明 《教书育人》2009,(10):10-11
教育是一种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在关注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同时,不能忘却教育所应有的信仰。教育信仰是对社会发展的希望。面对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冲击.重建教育信仰已经是不容回避的当务之急,重建教育信仰,需要对教育信仰的尊崇、理解,更需要与教育生活的对话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本质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要触及人的灵魂,激发人们的精神信仰,实现个体和共同体在意义世界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所激发的人的精神信仰,它构成的是一种价值追求、理论自觉和人生体悟。在这种精神信仰的指导下还原给人的是两个世界,一个是社会世界,一个是自我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所做的事情实际上是将这两个世界统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再有割裂的感觉。它的终极目标是引导人们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信仰危机是社会转型时期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现象。它是社会结构变迁、现实生活变化和价值观念转变所引起的必然结果。信仰危机的出现将导致信仰内容的缺失,使人们丧失精神动力,给我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仰在民族精神整合中的主导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信仰教育,重建科学的信仰。  相似文献   

13.
目前,能否重建以及如何重建中国的传统信仰,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其实,中国传统信仰的重建问题从本质来看是一个“伪问题”,我们不能恢复或重建我们的传统信仰,因为那种信仰不是真正的信仰.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信仰形式,这种新信仰固然离不开传统信仰的土壤,但它要从精神和形式上都实现“突变”,它要符合时代的精神,具有积极向上的品质,同时也要具有超越性、精神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引领的重要内容。在信仰教育方面,高等学校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和舆论方向不动摇;加强信仰理论本身的吸引力,创新信仰教育理论,唤醒主体对信仰的理性需要;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常抓不懈,并注重其与信仰教育的结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林娟 《华章》2012,(19)
目前在高校年轻人中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他们思想状况健康、积极向上,但也有个别存在着信仰危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年轻人自身原因分不开.如何提升党对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的信仰吸引力,从课堂教育、多方配合、多种途径来加强和巩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6.
黄乾玉 《教书育人》2006,(10):37-38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教师选择教育这一职业并具有教育信仰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价值论的角度解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价值就是大学生即价值主体对法律的终极精神即价值客体的需要关系,其具体形态包括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价值本质是法育的实践活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法律信仰的认同不仅会促使大学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且能够唤醒大学生的爱国本能,有利于法治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大学生是与时代同步成长、同步发展的一代,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坚定科学信仰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其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必然选择。强化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主要体现在夯实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引领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航向、激发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动力。高校要发挥思政课堂作用,营造校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氛围,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育》2017,(3):5-12
当代社会的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导致了教师教育信仰的迷失。教育信仰体现教师对教师应然价值的确信和职业人格的独立。教育信仰是教师教育自觉的内在根基、教学自由的精神动力和专业自我的理性表达,其终极诉求表现为教师真正"成为你自己",获得职业的独立品格、专业权力和幸福体验。教师的教育信仰依靠教育环境的外部支持和教师的主体建构而得以生发,最终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学生的良好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  相似文献   

20.
信仰反映的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对象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信仰是人类精神的支撑点;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调解器;信仰能转化为主体行为的内驱力,能激发出主体的本质力量和创造欲望.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加强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任;转变思维方式,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