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总结了提高蔬菜种植效益的措施,主要包括在种植环节依靠科技提高产量和质量;注重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做好销售工作;生产中从地租、人工、农资等方面控制成本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蔬菜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豆产量来源于光和产物,光合作用是决定光和产物的重要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等源流库的一系列生理过程主要通过植株地上部茎、叶片等器官来完成;地上部冠层的繁茂与否由截获太阳光能的多少决定,地上部各器官的生长发育与地下部健壮的根系吸收水、养分的丰缺和及时输送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自传入我国以来,就是十分受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特别是在近些年,许多以马铃薯为原材料的食品花样百出,马铃薯种植的市场前景非常好。但当今许多地方的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对施肥方式却没有非常严格的控制,造成了经济效益较低的情况。本文通过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试验分析,将其与传统施肥技术相比较,得出了这种施肥技术的内容与优点,并分析这种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高产、优质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目标。国内外研究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大面积的玉米高产记录,均是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取得的。但是,密度过大、玉米群体结构不合理容易引起早衰和倒伏现象的发生。为此,本试验采用本地区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哲单3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对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品种的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就种植密度对菊芋植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菊芋各植物学性状指标呈增加趋势,以株距40cm、行距80cm时最大;不同种植密度产量比较,种植株距40cm、行距70cm产量最高.显示出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6.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蔬菜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通过合理使用化肥来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是众多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综述了氮肥的使用对于蔬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蔬菜种植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春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个品种吉单209(JD209)、郑单958(ZD958)不同密度群体各生育期LAI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主要动态特征参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探讨春玉米高密度高产群体叶面积系数(Leaf area index,LAI)动态变化特征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各密度群体LAI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趋势,随密度增加峰值增大,相同密度下ZD958群体LAI大于ID209,表现较强的耐密性。两个品种高产的适宜密度范围是6万~9万株/hm^2,群体最大LAI在5~7;各生育期的群体LAI与密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其中抽雄吐丝期LAI对密度的增长率最大,分别为0.583和0.679;灌浆期群体LAI对产量的影响最大,表明此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大喇叭口期LAI对穗数、穗粒数影响最大。密度是通过调控群体的LAI和穗数来影响产量构成和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不同种植方式对坡地大豆产量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了三种种植方式,三个处理,即在研究的过程中保证行距的不变,将株距分别设定为10cm、20cm、30cm,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株距为20cm的大豆产量明显要高于株距为10cm的大豆产量,而株距为20cm的大豆产量与株距为30cm的大豆产量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由此可见,为了提高坡地大豆的产量,我们可以采用行距为40cm、株距为20cm的双株种植方式进行种植,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就不同种植方式对坡地大豆产量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粮食的产量便是国民工作基础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村的粮食种植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提高。例如,水稻的种植方式,就从过去整齐划一的插秧式,转变成了错落无致的抛秧式,更有甚者,采用了机械化的播种方式。而后两者是在改变作物个体的不同生长环境的情况下,达到增产增质的效果。不管是哪种种植方式,都是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而对于大豆种植行距的不同,同样对它的产量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物抗旱性、水分利用与籽粒产量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分析认为,作物抗旱性只是人们对植物适应各种干旱环境的通俗概括,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术语或概念。半干旱地区,水的时空有效性与作物生长时期的不协调是作物不能实现其全部产量潜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提高作物个体的干旱适应能力将导致作物群体产量的降低。因此,要获得较高的产量,首先就要求作物品种在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期,特别是敏感时期,能够避开干旱周期,以减少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与产量形成的胁迫作用;其次是剔除个体数量性状的冗余、提高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通过此两项措施,可望获得半干旱地区作物生产的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11.
论知识经济的报酬递增特点及其经济管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王建安 《科研管理》1999,20(2):14-21
报酬递增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可以说知识经济在本质上就是报酬递增的经济。本文基于作者对报酬递增现象的多年研究,深入探讨了知识经济作为报酬递增经济对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得益于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FDI的大量流入,外资技术的溢出效应对中国行业获得技术进步具有积极作用.然而,FDI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从FDI溢出效应和经济增长理论出发,通过对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的研究,比较分析了各区域在利用外资溢出效应对各自经济发展贡献的异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础研究的经济回报率测度与评价:国外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葛朝阳  郑刚  陈劲 《科研管理》2003,24(1):44-50
随着基础研究活动规模和投入经费的不断扩大,对其投入的经济回报进行测度与评价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几十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有的大多数有关基础研究回报率的估计与测度都或多或少基于科学研究与创新(商业化)间的线性作用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到其复杂性、非线性和知识外溢效应等,存在方法论上的缺陷,此外测度方法与手段也需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14.
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染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大都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而两者之间是通过经济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所联系的。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善,污染排放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经济结构的改善可能会在短期内使得经济发展放缓甚至下滑,也可能在短期内就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表现为倒U型关系。本文采用中国1985-2009年的统计数据,对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指出了EKC模型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论述了基于经济结构调整所体现出的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倒U型曲线。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关系同GEM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及实践证明,世界范围内个国家或地区的创业活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影响作用。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同全球的社会经济情况存在差异,本文在城市创业观察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创业活动现状以及我国创业活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11年5月9日至10日,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重点对中美两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所关心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沟通。本文试图分析经济危机对金融、贸易、投资、货币和科技等中美核心经济关系产生的影响,并对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超级稻品种生产投入对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国南北二省五县568户2001年与2007年种植的四个超级稻品种投入与产出调查,比较与分析了超级稻生产的经济效益,研究了超级稻品种与生产投入对产出的经济效果影响,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北方"沈农606"、"协优9508"."中浙优1号"三品种与"11优8006"品种在面积均增加10%的情况下,在2001年,增加前三个品种的面积比增加11优8008品种面积,单位面积将多增加产量分别为18.5%、17.2%、19.1%,而在2007年,单位面积将多增加产量15.7%、14.3%和15.8%;在当前水平下,有机肥、钾肥用量的增加对产量增加具有显著的增长作用,它们和磷肥在化肥中的比例都提高10%,增加有机肥,钾肥用量比增加磷肥施用量单位面积将多增加产量6.78%和4.95;氮肥投入水平虽较6年前有明显的改善,但其系数小于零,这说明当前超级稻生产中氨肥用仍过量,劳动用工投入增加对超级稻产量增加影响不明显.对当前超级稻生产投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评述,提出了加快我国超级稻品种推广、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与机械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地区差距逐渐扩大,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差距的收敛作用明显,本文通过建立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之间计量模型分析指出,人口流动的地区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地区差距高度相关,无素质差异的流动人口对整体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贡献,但流动人口确实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贡献作用,且这种作用呈递减趋势.本文还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具有明显的条件收敛机制,但在1990年以后,条件收敛不复存在,这一结论对三大地带内部的收敛机制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9.
绿色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自提出便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经济增长、机会平等、成果共享以及资源环境等四个方面建立绿色包容性增长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FA)计算因子综合得分来测度2001—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绿色包容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1—2011年中国的教育、医疗卫生以及资源环境状况在整体上不断改善;发展成果共享程度在低层次剧烈波动中缓慢回归,但远低于期初水平;经济增长以2007年为界明显分割,前期稳步上升,后期迅速回落;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包容性在整个期间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期间内部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此外,发现机会平等与绿色因子对绿色包容性增长边际贡献最大,从侧面论证了将GDP总量与增速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衡量指标存在导向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探究中国经济增长对公共图书馆发展影响的门槛效应,这将对落实以为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给予有力的数据支持.[方法/过程]收集2008—2019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展示中国经济增长与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并构建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