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一本业务杂志上我们看到这样一段话:“‘一对一’谈话式,要求主持人以“我”的身份直接与某某听众谈话,才能真正地直接地与听众进行思想感情交流。”我们徐州台的七个节目主持人,开始由于认为这是一种最好的播音方式,同时采用,在实践中确实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对编播工作有较大的促进。但是,随  相似文献   

2.
从1993年1月15日起,在南京空中电波交响乐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声音——南京新闻台。在全天18个小时连续播音中,南京新闻台以大密集量、多种类、多层面的新闻,满足听众了解南京,了解“南京都市卷”,了解全球风云的需要,并已产生很大的反响。本刊记者就新闻台如何体现新闻性这一同行们关注的问题,在2月26日采访南京新闻台编辑部主任柯骏,现将他的谈话整理如下:——人民台为什么改为新闻台,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  相似文献   

3.
“美国之音”高级科学编辑及科学记者拉索罗·多萨会见一位专家时,把他的叙述当作可能会引起“美国之音”听众的一次考试。“正像大多数听众一样,我并无任何科学经历”,他说。“所以我提出使我感兴趣的问题,并期望也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多萨于1929年生于匈牙利的塞格德,并于1955年前来到“美国之音”任职。起初,他在“美国之音”的匈牙利部任节目制作人、撰稿人、播音员及采编,前后达十年之久。那些年,他也开始用英语写播音稿,并希望突破用一种语言播音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田涛——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韩泽——本刊主编韩:年初以来,南京台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经济台24小时不间断播音,交通台开播,新闻台上马,在南京人的精神生活中引起了不小的震荡。从我的感觉来判断,绝大多数听众是欢迎的。我曾在你们的广播电视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分析新闻成功的原因;现在我想了解,从转换机制来说,什么是它的基本点呢? 田:也许可以用四个字来说明:提供舞台。自从84年改革从农村进入城市,我们台就开始了改革的尝试。诸如节目改进、人员聘任、经济承包等等都曾搞过,很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播》2016,(2):F0002-F0002
2月7日,农历大年二十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用声音刻录时代前行的脚步,再现百姓生活欢乐、温暖的瞬间,为亿万听众奉献了一道极具广播特色、丰盛热闹的“声音大餐”。节目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我国的声音”“我们的声音”“我家的声音”与“我台的声音”,以轻松、欢乐、温暖、怀旧的风格陪听众回家,伴听众过年;二十多位中央电台著名播音艺术家和主持人参与主持,一批听众喜爱的艺术家和文体明星集体亮相;节目首次用“声音纪录片”的方式对2015年及1956至今的5个猴年的国家声音进行梳理,给听众全新的听觉享受。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忠实的广播听众、电视观众,我几乎没有一天不听广播不看电视。逐渐地对播音产生了一些想法。播音应是和听众观众的对话李瑞环同志讲得好;“广播电视节目……只有吸引人,才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播音怎样吸引人?我觉得根本的是不能从自我出发,而要从受众的需要出发。心  相似文献   

7.
在对播音亲切的探讨和追求中,我们的播音实践,在亲切方面的确取得了很大成绩。对此,广大听众是满意的。但是,也有一种令人反感的“亲切播音”不时可闻。这就是那种想要亲切,而故作姿态,以声造情,使形式脱离内容的播音。听众对此不满意。怎样科学地对待人们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怎样更好地理解播音亲切,并在实践中努力实现它呢?  相似文献   

8.
当今,各种现代化传媒竞争日益激烈。广播电台如何在竞争中搞好改革,在广大受众的心头占有一席之地?研究一下近8年广播出现的两次高潮,可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一 广播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1986年12月。这次高潮是由广东珠江台掀起的。它以灵活机动的“大板块”编排,“短、密、快”的新闻,大众化的社教节目,“近距离,低音调,一对一,生活化”的播音风格……一下子把不少听众收音机上的旋扭,从香港台转到了珠江台,平均每天来信2000封以上,每8小时一个值班编辑平均要接听200多个电话。“珠江台热”迅速波及全国。宜  相似文献   

9.
播音学认为:播音是把稿件播出去给人听的,听众、观众是我们的宣传和服务对象。播音员在播音中必须在“目中无人”的条件下,努力做到“心中有人”,也就是要对听众、观众做到具体设想,从感觉上把握听众、观众的存在,时时与宣传对象有思想感情的交流呼应。  相似文献   

10.
过去各个台不被人看好的午夜时间,由于开办了一大批谈话节目而形成新的收听高峰,例如:天津台的《悄悄话》、北京白的《燕山夜话》,广州电白的《零点1+1》、东方广播电白的《相伴到黎明》、杭州白的《孤山夜话》等节目开办之后,都拥有相当一批听众。我们南京经济合的《午夜心桥》节目属于漫谈式交流的谈话类节目。这个节目播出后不久,在南京地区引起轰动,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深受南京听众所喜爱。众多听众以上“桥”与主持人倾谈一席为快,四年来,“桥”热不衰,收听率始终保持在10%以上,听众达数十万。《午夜心桥》的谈话内容很广…  相似文献   

11.
傅程:听众朋友,今天的《文化风景线》栏目为您安排一个特别专题节目:《“听从是我的良师益友”》——介绍刚刚去世的我国老一辈播音艺术家齐越先生与听众的密切交往,同时还为朋友们安排了齐越先生专门为一个听众录制的一篇小说《疤公》的录音。以此来表达我们和听众朋友对齐越先生深切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春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习节目举办了人才问题广播讲座。在这个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成才之路》一书,已同读者见面。这个讲座和这本书,在听众和读者中引起了较热烈的反响。讲座播出过程中,中央台收到听众来信达2,700多封。有的听众在信中说:“你们的节目硬是象吸铁石似的,将我吸引住了”;“我听了一讲又盼着听下一讲”。人才问题广播讲座为什么能吸引住听众?怎样才能把广播讲座办成“吸铁石”?作为人才问题广播讲座的编者之一,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每一次广告播音都要有情感表达,通过生动感人的语言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有句古话说得好:“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人都是有感情的,我们的社会就是以感情为纽带把人与人组织联系起来的。美国广告专家霍普金曾说过:“要用能激发感情的因素来充实广告的内容”。在当今的广播电视媒体中,情感表现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广告播音中,许多成功的广播电视广告作品证明:富有感情色彩或人情味的广告是具有感染力的,容易被听众、观众所接受。我台播出的山东佳丽日化总公司产品的广告词:“把白云还给蓝天,让美丽回归自然”,播这句话时就要调动激昂的情…  相似文献   

14.
广播播音的对象感,是广播这一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体造就的播音创作这门艺术的重要环节和技巧,是播音基础理论内容之一。然而,在我们的摇直实践中,对对象感的认识和运用并不容乐观.听众对播音、主持中出现的“自言自语、无精打采”和“自我表现、自吹自擂”现象已经引起不满.有无对象感,如何去把握对象感,直接影响传播效果.本文拟分广播播音对象、对象感的本质、把握对象感的关键三个部分,进行分析阐述,以求全面认识广播播音对象感.一、广播播音对象是听众1.“不见面的朋友”对象是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城市电台中,听众投诉节目非常红火。它一方面展示主持人与听众双向交流的广播优势与特点,另一方面体现广播媒体舆论监督与引导的社会职能,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广大听众的喜爱。据市城调队抽样调查,南京电台新闻台、经济台、交通台开办的三档听众投诉节目,其收听率在南京地区诸多电台的同一时段都名列前茅。因此,站在战略的高度,用“重在建设”的眼光,去审视和思考听众投诉节目的运作与发展,是我们广播界正在求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切实加强主持人的职业思想道德建设,是进一步办好听众投诉节目的关键所在听众投诉节目…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播音是服务于听众的,要求通过我们的理解与表达,最终引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因此,播音员在话筒前,就不是一个人自言自语,对空发议论或自我欣赏。我们不能不考虑到广大的听众,把握好播音时的对象感,并以此为手段,激发播讲愿望,引导自己进入良好的播音状态,选择恰当的语气,以便圆满地完成任务。一、对象感的概念对象感,也有称交流感的。我以为,播音员的  相似文献   

17.
“夜鹰热线”开播至今,已经满月。听众反应热烈。我们已收到来信大约有六、七百封。这是一个夜间谈话节目,是听众倾诉心声的地方。我们觉得,听众在碰到困惑但又无人可说时,在有苦恼、忧愁又无法排遣时,在生活中感到身心透支而又无人理解的时候,他们很希望生活中能出现一位朋友,用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下发自内心的叹息,一点善解  相似文献   

18.
在前不久结束的“华夏第一屏”杯全国广播电视优秀播音作品、论文评选会期间,我在广播组听了各省选送参评的新闻节目和主持人节目的录音,其中确实有一些堪称“上乘”的播音作品,特别是主持人节目的播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存在的问题及播音队伍中的困惑亦不容忽视。 (一) 获得一等奖的几个主持人节目,说它们好,主要是因为这些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与听众对主持人的期望更接近了。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播音作为语言艺术无疑是存在美的。那么我们怎样去发现和挖掘播音美呢 ?我认为应该从听众的角度去发现 ,去挖掘。下面就从美的谐振 (共鸣 ) ,美的表现 ,美的风采这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一、美的共鸣播音美首先产生于感觉域 ,具体讲就是听觉域、理性域。这是因为从听众角度欣赏播音既是语言艺术 ,也是听觉艺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播音曾一度不再是听觉的感性对象 ,而成了哲学与思想政治运动的传声筒。它的功能似乎只作用于人的思想 ,而不是人的感受。但是当我们的听觉能够真正清晰地把握判断一切播音样式的时候 ,我们听众便用自己…  相似文献   

20.
改革的浪潮涌进广播电台,广播工作者解放思想,转换脑筋,大胆改革创新,相继办起了经济台、新闻台、交通台、音乐台等各类专业电台。这些专业台的出现,冲破了传统的节目播出模式圈。直播 热线电话这种播出方式,可以说是广播发展史上的创新。它使被人冷落的广播又热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为听广播重新打开收音机。 这里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上海“东方电台”,它是1993年10月28日开播的,到去年3月1日,仅4个月时间。就收到听众来信30万封,平均每天2500封。据上海市电话局统计,上海“东方电台”直播室热线电话,高峰时一分钟内竟有4千门电话同时往里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