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屋后有两株梧桐,一株与父亲同龄,一株和我同龄;一株是父亲的母亲栽的,另一株是我的母亲栽的。它们离得很近,却又极远。与父亲同龄的那株饱经了几十年风雨,多了几分沧桑;与我同龄的那株走过了十几度的寒暑,渐渐添了几许成熟。两棵梧桐仅有几十步的距离,可这区区的几十步却偏偏又包含了几十圈的年轮!所以两株梧桐怎么也走不到一起去。  相似文献   

2.
正我五岁那年,爸爸在我们家的院子里栽下了一棵小梧桐。第二年春天,小梧桐就长得和我一般高了。我怎么也弄不懂,小梧桐才长了一年,怎么能和我一般高呢?我问爸爸,爸爸笑着说:"你不服气,是吗?那今后你就和小梧桐比着长吧!"从那天起,我天天都和小梧桐比高低,还一遍一遍地问爷爷:"我和小梧桐谁更高一点?"爷爷弯下腰,笑着对我说:"一般高,一般高。"我总是不服气地望着它,默默地在心底说:"小梧桐,你等着吧,  相似文献   

3.
归根     
母亲某个出国攻读博士的同学回国探亲,我随母亲参加了他们的聚会之后,走在秋日的归途上。眼前,一株株梧桐,一棵棵白杨,悬着万千黄叶,披着夕阳的光辉,把它们高大的  相似文献   

4.
记忆中总有一些让我们心动落泪的东西,在岁月的荡涤中,它们都变成晶莹璀璨的琥珀。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七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母亲一人打了两份工。我们几个都特乖巧懂事,这让母亲很宽慰。尤其是我,由于成绩十分优秀,最得母亲宠爱。  相似文献   

5.
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7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被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 那时我们三个孩子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不管多么困难,每个星期,母亲都要称点肉或买尾鱼给我们加餐。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胆子小,不会爬树,每到槐花盛开时节,母亲或父亲就会帮我准备好摘槐花的工具,如果母亲有时间会和我一起摘槐花。摘花工具一般是一根长长的梧桐枝,或者一根高高的向日葵秆,最顶端用绳子或细铁丝绑上一把短镰刀,或者绑上一个用粗铁丝扭  相似文献   

7.
1950年深秋.我母亲到亲戚家蜍了头小猪来养。过了不到十天,亲戚家的掌门人来到我家.对母亲说:“我是来看弟弟的,顺便来收你赊的猪崽钱。”母亲说:“现在确实没钱。等筹到钱一定给您送去。”这位掌门人没有说行还是不行。  相似文献   

8.
过滤烦恼     
今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路上行人稀少,连两旁的梧桐也失去了昔日的奕奕神采,耷拉着脑袋。我坐在车上黯然神伤地看着满目的苍凉。工作上的失误,生活中的琐碎,犹如这肃杀的冬包围着我,让我感到沁心的寒。快半年没有回家了,下车时,心中酸楚不已,想着往日的凌云壮志,如今却被扑面而来的烦恼所湮没和销蚀了。母亲见到我,兴奋不已。陪着母亲强颜欢笑地聊了两个钟头后,母亲起身去做饭,我便在屋前屋后转了一圈,家里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厨房外多出了一口新井。这时,母亲提着桶出来打水,我接过水桶说让我来。倒了一碗引水,井水就可以压上来了。压了满满…  相似文献   

9.
怀念母亲     
<正>母亲去世五年了。每当看到母亲那慈祥的遗像,我便忍不住哭泣——母亲的一生太难、太苦了!由于家境贫寒,母亲很小就嫁给了我的父亲。苦命的母亲过门后还没享上什么福,家道就衰落了。1951年夏天,父亲不幸染病,不久便离开了人间。父亲的去世,犹如天塌地陷,我们的心都被掏空了。已是七个儿女的母亲,上有七十多岁  相似文献   

10.
从1950年到1959年,从8岁到17岁,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最疼我"的也许的确是母亲,可是我却并无那一个"最"字横亘心中。 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冬天不至于冻着就行。母亲也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她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饭,便可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1.
“梧桐”无论在古人心中,还是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都占有一席之地。20世纪90年代梧桐意象研究处于萌芽状态,新世纪的十二年出现了梧桐意象研究热潮,研究不断深入、系统,但也存在研究领域不够广泛,部分研究质量不高等问题,尚存在较大研究空间,与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还不相符。在植物意象研究热潮下,梳理、梧桐意象研究,对梧桐意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其他植物意象研究在方法上的借鉴,对推进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古典文学的当下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1950年到1959年,从8岁到17岁,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最疼我”的也许的确是母亲,可是我却并无那一个“最”字横亘心中。  相似文献   

13.
麦加 《小读者》2011,(10):14-14
2010年初春.远在澳大利亚的哥嫂在电话里千呼万唤.急切盼望母亲去帮着他们照顾孩子。于是,母亲终于登上了飞向异国他乡的飞机。这是62岁的母亲第一次走出国门。母亲去澳大利亚不久.就寄回了她在当地的照片。很多照片上.母亲的身边簇拥着一大帮人.有一两个陌生的中国老人.更多的却是澳大利亚老人.  相似文献   

14.
刘庆邦 《华章》2011,(7):11-11
母亲到矿区帮我们看孩子,老家只有弟弟一个人在家了。弟弟当时正在镇上的中学读高中,平时吃在学校,住在学校,每星期只有星期天才回家一次。以前弟弟回家,都是母亲给他做饭吃。母亲不在家,弟弟只好自己生火烧锅做饭。那是1975年,母亲秋天到矿区,直到第二年麦收之后才回老家。也就是说,连当年的春节,  相似文献   

15.
陆志平 《江苏教育》2011,(11):41-41
最近在德国。一位北京的老师忽然问我:“南京有这样的梧桐吗?”这一下真把我给问住了。眼前一棵棵梧桐树都那么高大挺拔.枝叶茂盛,跟我天天见到的南京的梧桐确实不同。后来,又看到伦敦的白金汉宫门口,那大道两旁好几排梧桐,也是那么伟岸,那么有气势。天天走在南京的林阴道上,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似乎梧桐本来就长不高.不然唐诗宋词里的梧桐为什么老是跟细雨联系在一起呢?果真长得很高,“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也就不成诗了。可是,却忘了《诗经》里的“凤凰呜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非梧桐不栖。植物书上说,梧桐可以长到38米高。  相似文献   

16.
①从1950年到1959年,从8岁到17岁,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最疼我”的也许的确是母亲,可是我却并无那一个“最”字横亘心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梧桐"这一形象,并结合相关的古诗词作品,来解说"梧桐"这一形象。以"梧桐"为形象的古诗词作品浩如烟海,难以悉数提及,笔者选取部分加以整理,归纳了古代诗人笔下,"梧桐"这一形象所体现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18.
一窗梧桐绿     
通往办公室的走廊尽头,是一窗的梧桐绿。教书四年了,一直带着毕业班。每到夏天,粗大浓密的梧桐叶铺满窗口。今夏又至,梧桐密叶涌满窗口,心头不禁绿意盎然。  相似文献   

19.
故乡的七月     
喜欢夏天里的七月,喜欢七月里的故乡,喜欢故乡的梧桐,喜欢梧桐下久违的身影。童年时故乡的七月,大片大片的梧桐都是翠绿而浓密的,似乎可以遮住天空。于是,喜欢和朋友们在星空下数梧桐树下的叶子,一片,两片,三四片,片片轻舞般飘零下来,是夜的精灵。可是梧桐注定要代表孤独感伤,当我们陆续离开的时候,我们心里的七月,便寂寞了。若干年后,在七月阳光漾出浅浅微笑的时候,不在同一片天空下的我们,想起若干年前梧桐下斑驳的身影,心中的七月又有了蝉鸣、树响、人语。于是,在故乡那片苍翠繁密的梧桐下,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那几个久违的身影。我们在七月…  相似文献   

20.
按照陈晓明先生的说法,一篇短篇小说,可以在某一点上达到非同寻常之处,就是它存在的理由。(陈晓明《不死的纯文学》)它毋需像长篇一样负载起家国历史、人物命运的沉重使命,只要能对生活进行一种异质性的把握,以瞬间照亮永恒,由片段洞见整体,就能抵达短篇的那种深刻性。金仁顺的《梧桐》看似寻常,不过是由年过六十的母亲的一场"黄昏恋"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