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周敏 《兰台世界》2013,(12):76-77
汉服在民俗文化的阐释上丰富多彩,并且它还为弘扬光大和发展宋代的民俗文化作出了重大了的贡献.本篇论文将主要围绕汉服在宋代的特点及文化内涵窥探宋代的民风民俗,找到它们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陈晨 《兰台世界》2016,(13):78-79
伊斯兰文化与维吾尔族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伊斯兰文化也为维吾尔族民俗档案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过加强维吾尔族民俗档案的建设,可以更好地传承维吾尔族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3.
时代的发展使得民俗传承途径发生变迁.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图书馆要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馆藏民俗文献入手开展民俗文献数字化和民俗资源共建共享,同时要与博物馆、档案馆、民俗学研究机构、民俗团体合作,进行民俗调查和民众访谈,并利用公共图书馆的Web2.0互动平台向用户征集民俗资料、传播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4.
汉服在民俗文化的阐释上丰富多彩,并且它还为弘扬光大和发展宋代的民俗文化作出了重大了的贡献。本篇论文将主要围绕汉服在宋代的特点及文化内涵窥探宋代的民风民俗,找到它们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正一、香会的名目东岳庙最早的香会碑是立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岱岳行祠善会之记》,但东岳庙创建之初应该有香会活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立碑的掸尘老会就称"自有此庙即有此会……绵绵延数百余年,可谓善善相因,绳绳相继,一人作于数百年之前,累代述于数百年之后"。通常建会历史在百年以上的香会称之为"老会",否则只能叫"圣会"。  相似文献   

6.
在对公共政策如何引导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方面,目前还没有较完备的专门的政策体系,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文化书刊类关于民俗文化的专著都较少的给予深入研究,太多数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去论述民俗文化的意义,都是一些零散的言论,缺乏系统性.本文在参考多数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整合这些方面的理论资源,并提出了个人的观点,看法,为进一步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这里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展览,这里有别开生面的书法笔会活动,这里还有生动活泼的百姓文化课堂,这就是石景山区第四届"档案馆日"活动现场,百姓眼中"古老"的档案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众多市民朋友走进档案馆,看"旧物",忆历史,品文化,零距离感知档案世界,体验档案文化,感受档案魅力。本次活动以"弘扬档案文化、践行北京精  相似文献   

8.
袁园 《大观周刊》2012,(41):55-56,205
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设计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生活水平的反映。民俗文化的运用,就是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系统,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元素,使民族文化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产生内在的延续,展示着物质生产和美学艺术前进的脉络。通过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了解民俗和人类的精神生活有着天然的切合。相对于人类在社会上的外在活动,精神生活是人类内在创造、传递和体验精神价值的心意活动,而民俗则是人类日常情景中,代表了民众群体的精神意愿,展现这类精神生活的基本形态,呈现为精神生活的独特风景线。  相似文献   

9.
佤族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佤族社会历史河流的一个重要支流。佤族歌谣蕴含的物质民俗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习俗、饮食习俗及服饰习俗等。分析研究佤族歌谣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佤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影视民俗化,即对民俗事象的影视化表述,也就是基于民俗学的视角来探究影视剧的内涵和形式,它可被视作对影视剧的民俗学读解,从中揭示出影视剧创作和审美欣赏的一些独特规律。把民俗文化元素有机地运用于影视创作之中,无论是从内在精神上,还是从外在形态上,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便捷而有效地赋予影视一种浓郁的民族气质。因此,在影视创作当中,"民俗文化资源无疑应当成为探寻与建构民族风格的根本路径"。谢尔曼认为,民俗学影视在描述表达性文化的同时,它本身也作为表达性文化在表演。就影视剧而言,需要通过剧中人物的活动,包括他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来向观众叙述整个故事情节,因此,他对于民俗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化援疆滋养心灵、加强文化认同,才能真正促进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贴心。新一轮大规模援疆以来,北京市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中心的智力资源优势,从2010年起,共安排援建项目28个,援建资金4.35亿元,文化援疆已成为北京援疆工作的一大亮点。文化就像一根纽带,一端牵起大漠之外的古老和田,一边连着首都北京,让两地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同时,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通,也进一步丰富了和田各族百姓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2.
黄本海 《兰台世界》2017,(9):104-106
唐代旅游是我国古代旅游活动的巅峰时期,唐代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本文对唐代旅游活动进行了考究,指出唐代旅游活动参与主体具有多层次性,主要有帝王娱乐巡游、文官宦游、百姓休闲游等几种类型.在唐代,帝王娱乐巡游成为定制,文官宦游成为文人恣游的高峰,百姓休闲游激发了平民阶层的旅游兴趣.唐代旅游文化具有较强的现代价值意义,帝王巡游文化促进了坊间旅游活动的积极发展,百姓旅游折射出了时代特性和坊间风俗,士子文人旅游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颜雪洋 《东南传播》2012,(4):99-100
节日民俗大多是从远古时期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文化沉淀发展流传下来,是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化思想、民间信仰等悠久的文明沉淀和凝聚。面对节日民俗文化逐渐被淡化的现象,本文将节日民俗与动画创作相结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展望节日民俗类动画的创作前景及创作价值,探寻节日民俗文化类动画的市场投入问题。  相似文献   

14.
廖从刚 《湖北档案》2001,(11):33-35
五峰人吸纳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创造了灿烂丰富的土家文化.古朴独特、源远流长的土家民间习俗,成为五峰土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五峰土家人天性强悍豪爽,俭朴勤劳,重情尚义,守信自约,鄙弃淫奢,重节如命.旧时终年所食多为荞麦、包谷、洋芋、红苕等杂粮,但仍以大米白饭备酒待客.  相似文献   

15.
周洁 《出版广角》2017,(21):25-29
新城新区建设在促进城市扩张更新和跃迁发展的同时,由于相对忽视所在地的文化保育与文化接续等问题,往往造成城乡风貌与建筑格局、产业形态与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与地方方言、乡村礼仪与非遗技艺等各种原有文化形态的崩解甚至消亡.雄安新区的建设可能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新城新区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出版行业有责任及时采取行动,通过出版方志与村史、报告与著述、小说与诗文,以及通过数字出版和提供知识服务,系统盘存传统文化资源,动态记录文化变迁.同时依托前沿的数字信息技术,实现虚拟空间的文化复兴,通过跨界合作延伸产业链,探索资源价值的创造性开发,进而为历史传统文化的保育与传承发挥应有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城市的发展给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给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致使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变迁。大连长海地区的祭海习俗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该地区城市化进程,当地的经济结构产生变化,祭海活动一方面在不断调整与适应现代社会,另一方面其精神内核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逐渐缺失,其传承主体的民俗文化意蕴也正在淡化。本文通过对长海县祭海活动进行了实地考察,还原了该地区祭海活动的变迁,并从传承主体、当地政府等角度探究了城市化与传统民俗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一、活动意义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澳洲行活动通过民俗歌舞表演、图片展览、民间艺人现场制作展示、民族饮食及民族土特产品展销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民族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让澳洲人民充分感受中华民族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18.
孙瑶 《出版广角》2018,(5):90-92
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的活动,当代中国文学英译本的推出就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成功之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获得了海外读者的好评.文章从物质文化、民族文化及生态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中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及其对推广东方文化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付艳丽 《出版广角》2015,(8):127-128
《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大量描述了东北边陲独特的乡村民俗风情.该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为流传.本文就《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问题进行探讨,从翻译的视角,研究如何进行民俗文化翻译,传播中国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20.
陈欣彤  申雪凤 《视听》2023,(12):132-136
区域文化形象体现区域的文化特征和精神象征,能加强区域识别和记忆,提升区域竞争力。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重视特色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2022年,广西特色民俗体育相关短视频引起网友的积极讨论。本研究以探讨短视频内容对广西区域形象建构意义为目的,对民俗体育短视频进行视听觉语言、内容元素和叙事风格三方面的内容分析。结果显示,视听语言意图让观者感受到传统民俗运动积极参与和传承的区域景象;民俗文化的画面呈现较为丰富,但内容类别不够多元,观念类民俗、人文景观类民俗未能充分凸显;短视频主要通过科普型和趣味型两种叙事风格对外展现广西民俗文化。综合上述三方面的具体类目进行分析可知,短视频建构了活跃爽朗、新奇有趣的广西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