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沈从文所走的文学道路是一条有悖于现代文学常规的道路。他对民族现代化的主流话语采取了一种保留的态度,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精神的"不合作者"。他的湘西作品系列以一个逸出主流社会的生命群落展现了人之生命存在的本然样态,在这里,人作为原初生命的自然原则和淳朴人性与人作为社会动物的理性原则和"道德"人性判然有别。沈从文取前舍后,于二者的张力中寻找到了提升人之生命境界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至今仍让令人神往,大江健三郎的森林峡谷成为众多同时代人的精神家园,沈从文与大江健三郎的比较在国内较为少见,他们最显著的共同点就是抒写边缘性。从地域的边缘性、人的边缘性以及他们作品中的象征意象,阐释二者各自的边缘抒写,旨在探求两位大师共同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3.
黄悦生 《文教资料》2008,(21):22-23
唯美主义,在世界各国的文学海洋中都曾独放异彩,然而不同国家、民族对于"唯美"的理解和表现却是大相径庭的.本文通过对日本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作品文本分析,从民俗风情美、女性美和情欲美等方面进行平行比较,以此考察两位唯美作家乃至中日两民族在文学审美意识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以"私交"的方式对抗战时期的云南文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与云南文学青年交往,相关访问记和话剧观后感对云南抗战剧运起到了鼓励作用;他以书信的方式对战时云南文学青年提供独特的文学教育;他对云南回族作家白平阶的扶植与作品推介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抗战时期云南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沈从文的小说<贵生>的发表和修改情况.<贵生>是沈从文在1937年创作的跟左翼文学大异其趣的小说,1957年,沈从文却对<贵生>做出了符合左翼文学规则的修改.<贵生>的发表和修改是考察沈从文跟左翼文学复杂纠葛的较佳角度.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大部分作品突出表现的是一种对理想生命形态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美好愿望,然而其理想人物的命运却在现实种种隐形力量的夹缝中夭折。这是其理想与现实人生反差的真实写照,也是其追寻牧歌式生命形式失落的挽歌。  相似文献   

7.
在沈从文的文学生涯中,"乡下人"的自我认同无法回避。对沈从文而言,"乡下人"不仅作为重要资源建构了其文化身份,而且作为美学概念支撑了其文学世界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同时,"乡下人"作为一个意识形态范畴,回应了1920-1940年代中国现代性话语。对沈从文而言,"乡下人"的自我认同经历了一个建构与发展的过程,从作为进入都市文化圈的捷径,到建构"中国形象"的资源,以至文化建国理想的重要支撑,折射了中国走向现代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国家与地方、传统与现代等概念之间的复杂关联,呈现出中国现代性话语的广阔外延与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8.
作为具有一定地域色彩的文学流派,京派与北平和乡土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北平,他们既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与乡土认同感,也表现出对城市文明和古老历史的严肃反思与批判;对于生养他们的“原乡”,他们总是抱着“乡下人”的自豪进行“回忆”与“展览”,但这种“回忆”与“展览”又因“乡村知识者”的身份而时常表现出一种眷恋中的自我审视和背离故乡的原罪感。  相似文献   

9.
对于许多文学创作者来说,乡土始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作家们无法回避的情节和母题。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从早期鲁迅的启蒙式批判到三四十年代沈从文的田园式抒写.不难发现乡土小说写作视角由“启蒙”到“乡下人”的转变。对这两种写作视角的审视与解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乡土文学的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苏雪林的《沈从文论》是上世纪30年代颇有影响的一篇作家论,至今仍是沈从文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但沈从文本人对此并不满意,甚至认为该文章毫无价值可言,是“一个立法委员的判决书”,此间的两极评判耐人寻味。从文献入手,结合苏雪林与沈从文各自的文学思想,可以发现两人的冲突在根本上是两种关学立场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与大江健三郎都是各自民族文学中风格独具之人,都持边缘的文学立场,这一立场的选择都具有方法论的含义:以故乡的山村世界为基点向城市文明辐射,游离甚至背离各自民族的主流文学传统,对人性或灵魂进行探寻,建构理想世界。“边缘”是他们坚守知识者独立的人格与自我,以及文学的自由与人性关怀的支点和舞台。表现了20世纪东方文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居于“边缘”立场的文学建构、文化反思与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12.
论沈从文的宗教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是指“深入探究人类命运问题,渴望减轻人类苦难,并且恳切希望将来会实现人类美好前景的”一种终极关怀态度。沈从文的宗教精神包括基督教的爱的精神、道家精神和佛教精神。尊重人格、张扬人性是沈从文爱的精神的内涵;贵生命、重自然和尚远古是沈从文对道家精神的认同;实现自我超越、追求心灵自由和面向终极关怀是沈从文对佛教精神的感悟。基督教精神、道家精神和佛教精神互相融合,构成了沈从文的宗教精神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再现了我国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文体形式等诸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开拓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通过对作家的人生经历心理透视以及小说的意境、语言、文体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沈从文的作品研究和他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南方派起源于老庄哲学,其在文学实践上推崇自然美,认为自然美远胜于艺术美,南方文学派滋养了众多的后世文人,这些文人当中,沈从文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明进程的结构特征-“贵族性”始终使人陷于“自我封闭”的情感之中,同时这一文明的“贵族性”又使文明的成果始终集中在特定社会及特定阶层中。将文明一词从人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来看,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与沈从文所揭示的都市文明特性非常接近,沈从文从人性的观点出发,揭露了在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之下形成的特征社会阶层的“虚伪人性”特性,沈从文的都市观也许不能完全代表京派作家对都市的体察,但他对现代文明的体察却是最有深度的。  相似文献   

16.
在沈从文的笔下,存在一系列老人的形象,如老水手、老船夫、老兵等。在这些老人身上,作者寄予了高尚的理想、健康的思想以及深厚的感情。老人历经人事的偶然与情感,虽达至生命的凝固,却仍表现出一种对生的执着,或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奋力抗争;或守卫生命的庄严,坚实地活着。同时,他们又是一种参照,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在他们身上,注入了深深的爱与哀悯。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伟大的作家,他在文学批评方面也有所贡献。从文学观看,沈从文坚持的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和独立品格;从批评方法看,沈从文注重对作家创作风格的把握,并用比较的方法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从批评态度看,沈从文提倡诚实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由于社会、身世、性格、气质等原因,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呈现出浓郁的悲剧性意蕴。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悲剧性意蕴突出体现为具有多种形式的悲剧,充满诗性的审美色彩。悲剧形式主要有四种:无知的悲剧;好梦难圆的悲剧;社会黑暗的悲剧;死亡的悲剧。而诗性则表现为温厚的牧歌情调和淡远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对沈从文《边城》的接受及其嬗变过程研究表明,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与接受环境、接受主体的期待视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女性叙事,是沈从文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独特感悟和认识的重要手段.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叙事具有深厚的生态内蕴.他崇尚自然更欣赏女性,推崇人与自然的有机契合;他对女性正常的情欲性爱给予热情的肯定,张扬健康、自然的生命本能;他对男权逻辑进行了理性批判,倡导性别平衡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