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的诗作《使至塞上》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而广为流传,但对于诗中涉及的地名,各家说法不一.文章经过考证认为:“塞上”和“边”应指居延海附近;“大漠”指的是巴丹吉林沙漠;“长河”乃现在的黑河;“萧关”并非唐代的萧关县,而是代指边境;“燕然”也并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敌国境内.关于此诗的写作的时间也并非是各家所说的开元二十五年,而是开元二十六年春或此后的某一年春.  相似文献   

2.
王维《使至塞上》争议颇大的三句注释,其释义应为:“属国”应指保留国号和本固风俗习惯而归属于汉朝的那些边疆少数民族国家,“居延”代指偏远的边塞地区,暗示任重而道远之意;“孤烟直”是指内蒙古接近河套一带,从秋初到春末,烟在由高温到低温的空气中直上如缕的状态;“长河”释为“黄河”,非“黑河”。  相似文献   

3.
初语三册第25课《诗五首》中《使至塞上》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王诚 《甘肃教育》2011,(4):50-50
由于唐诗《使至塞上》在各种教材书籍当中的注释不够统一明确,给教育教学工作及读者阅读理解带来了一些困惑不解,而注释不够统一的主要原因是对原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中出现的一些词语理解有误差,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仍不能够使人满意,本文就此诗在有歧义的关键点作以解释,试图求得较为合理的解析。  相似文献   

5.
王维(使至塞上),千余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目之为边塞诗名作。后世学者多认为从该诗绘形绘神、情景交融、意象飞动、扣人心弦的诗句里,不仅见出祖国大西北河山的雄伟壮美,辽阔广大,给人以美的享受,激起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而且,诗人融入诗中的愉悦豪情,振奋精神,风发意气更令人感动鼓舞。笔者却认为此诗较鲜明而准确地再现了诗人“使至塞上”时,心情大起大落、复杂多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公元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败吐蕃。唐玄宗遂派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劳军士。这首诗就是王维在远赴边塞的途中所作。 首联,点明诗人要去的地方,即远在边塞的居延(今甘肃张掖县西北一带)。着一“单”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此行是被排挤出朝廷了,自然是满怀愤恨。这里为下旬的入哂作了一种情感上的渲染和烘托,可看成“单车问边图”。  相似文献   

7.
对王维《使至塞上》诗意、诗旨的理解,历来存在分歧,对诗中涉及的一些地域亦语焉不详或颠倒错 乱。本文将此诗放在唐开元后期吐蕃与唐关系的大背景下,来探讨其价值,对所涉及的若干地域和出塞背景、路 线作出新考,对其诗旨和若干诗句也作出另解。  相似文献   

8.
王维的《使至塞上》是诗人以山水诗的路数写的边塞诗。从摄影美学的角度采解读这首诗,足见王维将中国画的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的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9.
《使至塞上》是唐代边塞诗中颇见功力的佳篇。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尤为人称颂,但注者的解释历来有同有异,亦难自圆其说。笔者现就此综合前人研究作些新的梳理和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解释了主体间性的含义,并以此学说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作了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初二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 2 5课《诗五首》,选入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 (737年 )的春天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 ,赴西北的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大将军崔希逸。(实际上王维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记述的就是王维此次出使的情景。(参看教参说明 )对诗中“属国”“征蓬”的解释 ,教材注释与教参有关资料中施蛰存先生的解释有迥然不同之处 ,对此谨与广大语文教师商榷。一、诗中首联“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教材注释 (2 )〔单车〕一辆车 ,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3)〔属国〕附属国 ,这里指吐蕃 (b…  相似文献   

13.
将王维《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解读为“被排挤出朝廷”,此说疑点颇多.基于这一说法和教条式照搬“征蓬”“归雁”等意象的象征意认为,此诗表达了作者“激愤和抑郁”之情就不那么可靠了.据考证,王维没有受到张九龄被贬的直接影响.考察《使至塞上》整首诗的语境和同时期相关作品可知,“征蓬”“归雁”乃至整首诗,没有激愤和抑郁之情.  相似文献   

14.
《使至塞上》是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所选的一首古诗。课文中对“烟”的解释是“烽烟”,并以《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作为佐证。然而细细品味,却发现“烽烟”之说难以站住脚。  相似文献   

15.
本诗作于春天是无疑的。“征蓬”三句为互文,写塞上独特的春光,传达诗人因边疆告捷而生的欢快之情。“大漠”二句表现塞上黄昏时分的静态美,与颔联描绘的动态美相映成趣;其“孤烟”只能为炊烟。尾联用典,旨在赞颂祖国的强盛。  相似文献   

16.
由于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独特地位和突出成就,他的作品在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课本中被采用,但不同的课本对部分注释不尽相同,这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混乱。就笔者而言,曾讲授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三册和江苏  相似文献   

17.
针对《使至塞上》的颔联在“背景—意义”和“语言—意义—背景”两种阐释模式下分别有抑郁和轻快两种不同的情感指向,指出支持“激愤抑郁”说的“背景—意义”阐释模式忽视了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可能存在的多重关系,“激愤抑郁”不是唯一答案,而支持“轻快”说的“语言—意义—背景”阐释模式,从艺术风格到时代背景再到创作心理,都确定了“单车”“征蓬”“归雁”的轻快、乐观的情感指向。  相似文献   

18.
王维在凉州创作了六首诗,《双黄鹊歌送别》、《凉州郊外游望》、《使至塞上》、《出塞作》、《凉州赛神》和《灵云池送从弟》。其中《双黄鹊歌送别》与《出塞作》两首诗,人们对它们的解说,颇多异词。对此,我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王维的《使至塞上》因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著名。当王维像一团因风吹而向前滚动着的蓬草,或者像一只飞人塞外空阔的天空中的归雁.乘坐着一辆不起眼的车子驶入广袤的边塞的时候,他一定被眼前的种种景象震惊了。  相似文献   

20.
对王维边塞诗《使至塞上》的诸多误解、曲解,不仅损害该诗积极向上的思想意义、雄迈豪逸的格调,更贬低了它崇高的美学价值。误解之源,在于不了解“孤烟”的特定意蕴和美学意义,因而导致对全诗的思想内容和主旨理解的偏颇与谬误,从而大大贬低了边塞诗之冠冕的崇高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