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作品主题的深邃意蕴 ,丰富的象征性 ,措辞的艰深多义及含蓄晦涩的语言风格 ,加之 2 0世纪末对鲁迅的“众说纷纭” ,都增加了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时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 ,引导学生全面、深刻、正确地阅读鲁迅作品 ,吸收并继承鲁迅宝贵的思想、文化精髓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关注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与鲁迅思想性格及创作的关系 ;关注鲁迅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关注近一个世纪以来对鲁迅的评论。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看来,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没有任何值得称赞的地方。鲁迅对辛亥革命评价不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鲁迅生活的年代距离辛亥革命爆发还比较近;鲁迅看问题比较悲观;而且他认为,只有使民众真切地感受到苦痛,才有新生的希望,但是鲁迅的这些评价否定不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发表于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是了解鲁迅早期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鲁迅于文中对拜伦、雪莱、普希金等7位摩罗诗人的思想与创作进行了描绘.本文立足于"摩罗"词源的追溯,借以了解鲁迅高扬"恶魔气质"的缘由及鲁迅与摩罗诗人思想的契合处:树立抗争意识,争取抗争权利,在抗争的行动中获取自由独立;同时分析鲁迅呼唤之"精神界之战士"所具有的内涵要义.  相似文献   

4.
(一) 一九三三年,瞿秋白同志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对鲁迅杂文及其思想发展和伟大的革命精神,作了精辟深刻的论述。一九四○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伟大的革命的一生及其在中国文化革命史上的地位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作了科学的高度的评价。因此,当我们学习鲁迅时,就首先想到了他们。然而,中国无产阶级正确认识和评价鲁迅,并不是从瞿秋白和毛泽东同志开始,而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寻本溯源,我们不能不看到,茅盾作为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可以说是鲁迅最早的知音,是中国无产阶级最早正确认识和评价鲁迅的先驱,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认为鲁迅<自嘲>诗中的"孺子牛"本指"孩子";"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道出了鲁迅对家庭温暖的甜蜜感受及发自内心的责任感,透出了鲜为人知的鲁迅的慈父温情和丈夫情怀.  相似文献   

6.
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和曹聚仁开始交往是1933年5月7日.曹聚仁聆听鲁迅演讲,是在鲁迅刚到上海定居不久的1927年12月21日.曹聚仁第一次面见鲁迅的时间应是在1930年.曹聚仁和鲁迅的书信来往则还可以追溯到1931年.鲁迅和曹聚仁的交往,主要是在曹聚仁任群众图书公司编辑,主编<涛声>和编辑<太白>、<芒种>期间.他们的交往也是围绕这些杂志的工作而开展的,鲁迅对这三种杂志都是持支持态度的.鲁迅与曹聚仁不论从思想意识,或是志趣爱好,都有一定的距离和异同,然而他们彼此的交往能不断发展,就是鲁迅坚持取大节而略小节的交友之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高晓声的小说创作与鲁迅有着深刻的联结。在"为人生"的创作宏旨下,高晓声在农民题材以及深入探讨"国民性"问题上对鲁迅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高晓声师承了鲁迅的白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含蓄的辛辣、寓涩于笑的幽默风格,其后期的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作品,是对鲁迅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传统的努力回归。  相似文献   

8.
王统照深受鲁迅的影响,他与鲁迅有许多直接的亲切交往,但更主要的是"神交".他对鲁迅的小说创作有天然的敏感期待;对鲁迅的人格有天然的敬仰热爱;对鲁迅的爱情婚姻观有天然的理解和认同.这是因为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家庭生活背景和文学创作道路;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现代知识分子;又都具有余英时所说的传统的"宗教承当精神".  相似文献   

9.
鲁迅辛勤地栽植了青年们一辈子。他特别地珍爱青年主要的根本的原因在于,鲁迅始终把青年视为革命的力量和希望。鲁迅是怎样培养和关爱青年的呢?在教育方面努力“解放”和鼓励青年;在政治斗争中支持青年反帝反封建,营救落难青年;在写作、办刊方面指导、扶植青年;在生活琐事方面也乐于为青年代劳。鲁迅对待革命青年、进步青年、文学青年有着火一般的热忱,有着慈母般的温暖,真可谓青年的良师,青年的益友。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瞿秋白是亲密的战友,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光照日月,传颂千古。 早在一九二三年十月,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初版刚三个月,瞿秋白就在他写的《荒漠里》对鲁迅极其仰慕,并推崇地说:“好个荒凉的沙漠无边无际的!鲁迅先生虽然独自‘呐喊’着,只有空阔里的回音”。后来他又提到《狂人日记》、《头发的故事》等。一九三一年,瞿秋白受王明路线的打击,被排斥于党中央领导机关之外,来到上海养病,他在读了鲁迅给他的  相似文献   

11.
人们都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其实,鲁迅又是伟大的编辑家。他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过许许多多的编辑工作。从1907年与人创办《新生》到1936年逝世,鲁迅主持或参与编辑了20多种文艺刊物,11种丛书,76种书籍。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鲁迅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编辑风格和编辑思想,也显示了他在编辑工作上的卓识远见。学习鲁迅,对于搞好新时期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两个鲁迅形象:诗人鲁迅和战士鲁迅。他们理解和赞赏诗人的鲁迅,评论不乏真知灼见,对后者的鲁迅却多有误读。  相似文献   

13.
池莉承续着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本文从池莉小说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上寻找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子.即鲁迅因子.池莉的小说传承了鲁迅的平民精神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问题;以及对人性的终极关照--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主题:艺术上主要表现为漫画化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者木山英雄对鲁迅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周氏兄弟并行研究和鲁迅《野草》研究。前者通过还原周作人的文学史价值,进而打开由周作人进入鲁迅研究的渠道;后者着重考察鲁迅在《野草》中的主体建构逻辑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彰显出的精神气质。木山英雄的鲁迅研究本身具有文化交流的作用,而具体到学术内部,一是超越了日本国内“竹内鲁迅”的因循,二是给中国学界带来新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鲁迅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毛泽东称鲁迅为“新中国的圣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如此,真正了解他、理解他的人却不多。随着历史的前进,涌现出各种质疑鲁迅,曲解鲁迅思潮,有人甚至认为鲁迅已过时了,提出要彻底清除鲁迅在人们以目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按性格特征分为三类:封建思想的代表者;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安于现状力求改造社会的、觉醒的知识分子。本文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寻找出鲁迅通过人物系列性描写所揭示的思想内涵,并探索他独特的创作心理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相似文献   

17.
"茴香豆"是浙江省绍兴市的一味小吃,并多次成为鲁迅叙事文本中的描写对象,在《孔乙己》中,鲁迅对其进行了功能化的处理,使其在小说中具有了一定的叙事意义。通过再现若干主要人物之于"茴香豆"的个性化语言和行动,窥察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情绪,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茴香豆"在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表现主题、深化意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茴香豆"作为绍兴市特有物质民俗的代表,多次出现于叙事文本中也是鲁迅浓郁乡土情结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人鲁迅和郭沫若几乎在相同的时间,不约而同地都写过一些历史小说。鲁迅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三五年,历时十三年,先后写了八篇历史小说,名曰:《故事新编》。这些作品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自选集·自序》)。鲁迅对历史题材,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故事新编·序言》)。为了突出其针砭现实、讽刺世俗的意义,鲁迅还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引入历史题材,并称它为“油滑之处”(同上)。这些鲜明的特点构成了鲁迅的历史小说前后一致的、新颖独创的艺术风格。郭沫若从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三六年,同样经过十三年的时间,先后写了九篇历史小说,后收在《沫若文集》第五卷中。他曾经说过:“关于秦前后的一些历史人物,我倒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不是涓生,对涓生的婚恋观和人生态度,鲁迅都是反对的.但在塑造涓生这个人物时,鲁迅既借鉴了他人的经验,也倾注入自己丰富的感情体验,因此,涓生的身上有着鲁迅的身影.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全面怀疑是鲁迅悲剧人格的逻辑起点;对于民族存亡的深刻忧惧是鲁迅悲剧人格的理性显现;灵魂深处的孤独以及由此而来的悲壮抗战是鲁迅悲剧人格的情感底蕴;对于下层民众“集体无意识”作用下历史惰力的痛切批判是鲁迅悲剧人格的核心体现;宏观上对立而统一的艺术张力及悲喜复合的特定艺术形态是鲁迅悲剧人格在风格追求上的美学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