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不仅是经济活动,也是社会交往活动和文化活动,这种属性是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旅游缩小经济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增强游客的中华民族自豪感,让游客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推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些功能是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因。在旅游中,要让各民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民族群众有获得感,要在旅游中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和建构互嵌式社会结构,以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民族互嵌式T村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娱乐活动及学校活动方面。T村的汉族和维吾尔族基于结构嵌入、文化嵌入、经济嵌入、心理嵌入及社会嵌入,促进了彼此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族际关系。通过分析T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期望为探讨当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入推动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方面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为统领,厘清“四个共同”“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之于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逻辑,坚持“家—校—社”的多元协同,确保“党—团—队”的一体联动,进而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要实现这一机制,需建立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助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嵌式发展;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通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心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中,民族认同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民族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民族文化自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基于民族心理的视角,应该从民族意识、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民族认知特点、民族需要动机四个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边疆场域的特殊板块,边境牧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为观察民族“三交”提供了一个微观性视角。基于对内蒙古A旗的田野调查,边境牧区各民族通过生计协作补足形成经济互嵌、精神双向交流形成文化互嵌、族际结构整合形成社会互嵌、认同意识凝聚形成心理互嵌,最终使得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构建起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心理共同体。通过对该旗的考察,深化边境牧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选择主要在于厚植交往结构的物质基础、注重交流过程的主体间性、深化交融功能的整合成效,从而在推动各民族实现高质量发展、各民族形成双向互嵌交流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实体走向自觉意识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纵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国各民族社会、制度、心理、文化、政治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的集中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和发展我国民族理论,明确指出了今后我国民族工作前进的方向。基于文化认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西方民族理论的超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通过政治引领、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浸润、生态繁荣等手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界定模糊不清,导致其具体实践缺乏明确的内容指向性。尤其是缺失心理学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属性的理解和关照,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的外烁论倾向明显,进而忽视了各民族成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动性与自主性。为应对此问题,应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依循对象—主体—内容的逻辑,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研究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在于使各民族成员的认识从“中华民族复合体”转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使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有效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五个认同”的高度共识。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遵循,而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现路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积极互动关系结构,开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阐释工作,以此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复杂国际国内形势提出的重大任务。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二者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经济基础、提供坚实民生基础、夯实牢固社会基础、创造思想文化基础、打造宜居生态基础。因此,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强弱必然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区域空间的不平衡状态和水平。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不断提升经济治理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社会治理能力、文化治理能力和生态治理能力,以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是有利于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二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四是有利于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政治引领、文化浸润、发展凝聚、“三交”增进、法治维护这“五个维度”和“一个机制”方面予以构建。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运用中需不断改进,以更趋完善:一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具有整体性、共同性,二是评价指标相关内容及有关数据采集要具有可操作性,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考核评价要具有导向性。我们应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的“五个维度”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共生关系”,有效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探索出一套全面、系统、公正、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考核评价我国民族地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单位的工作优劣和实施绩效,从而为未来党和政府有关民族政策的制定、地方各级党委...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然而,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西部民族地区和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且差距较大,成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空间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根本遵循,需要解决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要破解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以党的文献形式正式提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使各地区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共享"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识。因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推进路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铸牢边疆多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文章分析影响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因素,提出铸牢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事业,族际交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选取北京市M大学12位东部地区汉族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并实施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其次,通过三级编码分析访谈资料发现,东部汉族大学生族际交往态度影响因素集中在个体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求、社会认知、民族文化知识、多形态教育涵化、共同体意识、文化互动行动、族际交往场域六个关系范畴内。最后,针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建议:(1)挖掘利用优秀民族文化知识资源,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2)调查分析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双位需求,构建学生实践共同体以增进族际间文化互动;(3)开展校内外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增加师生族际接触频次以弥合交往鸿沟;(4)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大学生社会认知外化于行;(5)发挥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效;(6)建设和合共美校园以延伸交往交流空间,保障学生在族际交往中建设好心态秩序。  相似文献   

15.
壮、汉民族语言共生是广西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之一。语源密切、空间互嵌与民族“互化”是壮、汉语言共生的重要成因。“夹汉”“夹壮”等语言共用现象,汉字与古壮字的文字依存,汉族书籍与壮族歌本的文本互生等是壮、汉语言共生的主要表征。在新时代语境下,语言共生可促进民族团结协作,促进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发展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进”是民族地区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新举措,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探索,也是自觉运用和拓展“三进”理念的新尝试。组织编写国家层面的教材、具有融入式特点的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材以及相关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的路径;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堂教学目标,强化与培育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设置专题课程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的路径;认真学习贯彻相关重要论述和政策文件,树立思想观念,涵养情感体验,形成坚定信仰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头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和民族团结的内在要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中学数学既具有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能力、思想、经验及素养等重要作用,又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与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学数学教学,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转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情境素材资源及时政科技素材资源中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类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途径有:设计突出学生本位的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其对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的感悟;创设激发学生行动的数学教学空间,丰富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与体验;重视教学反思对学生学习的价值,强化对民族复兴和民族交融的理解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并指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青少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是现在和未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情感,有利于新时代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有利于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进而提出以共圆伟大复兴梦想为己任,引领青少年争创新时代佳绩,增强“五个认同”教育,将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创新实践活动载体,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感召能力等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共同富裕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平等""公正"的核心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与根本遵循。以共同富裕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其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为此,要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发挥好中央统筹、发达地区帮扶和西部民族地区自主发展三个方面的积极性,以共同富裕为西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识"。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必须加强各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丰富内涵,只有在概念上统一认识,才能展开更为广泛的研究。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具体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