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壮族麽经看,三界王创造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界,也是管理三界的地位最高的神礻氏,壮族麽教认为,上界王为雷王,中界王为布洛陀,下界王为图额。布洛陀的身份只是麽教的祖师,受造于三界王。三界王才是麽教的至上神。  相似文献   

2.
壮族民间麼教信仰是从壮族原始巫教中发展而来的一种原生型民族民间宗教信仰。麼教以壮族的始祖神布罗陀为信仰主神,在壮族人心中,布洛陀也是本民族的创世神、智慧神、道德神和宗教神。麼教自身有一套完善的宗教信仰体系,包括麼教经文典籍《经布洛陀》,麼教教义教规麼,教从教者,以及固定的教仪式。世代壮乡儿女崇拜布洛陀,信仰教,希望借此力量达到为人消灾减祸,赎魂驱鬼,求福解冤,匡正伦理等目的,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布洛陀文化研究越来越发展成当前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显学,不仅因为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以及壮学阵营的浩大,而且还因为布洛陀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布洛陀文化的定位似乎众说纷纭,有人把它更多地归为民间宗教("麽教")文化,笔者认为是不够完整的。布洛陀文化的源应该是布洛陀神话,它形成于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耕时期。  相似文献   

4.
布洛陀是壮族民间信仰中的男性始祖神,是壮族神话中的创世者,亦是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的主神。与壮族属同一语族的侗族,其始祖母神萨岁,"护佑侗乡",在侗族村寨中受到广泛祭祀。布洛陀与萨岁作为族群中地位最高的神祇,存在一些相似与差异。通过对二者历史文化背景、神格特点、民间叙事等的比较,可以发现壮族与侗族在信仰及文化上的不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在壮族人们的观念中,布洛陀和姆六甲是他们的圣神,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偶像。试图透过比较布洛陀和姆六甲的创世神,始祖神和宗教神这三个神格(即社会地位),来探究布洛陀和姆六甲的演变轨迹,以及壮族的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6.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存在“腹葬”与“土葬”葬式变迁叙事。其中,“腹葬”主要是对“鸟死鸟吃毛”自然现象的模仿,而“腹葬”向“土葬”的转变动力为“良心”观念。两种葬式的变迁叙事体现了壮族葬式史的阶段性认知,揭示了麽文化传承群体“文明化”的自我认知,间接反映了“改土归流”后的区域政经变动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7.
在壮族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布洛陀神话叙事。布洛陀的形象既有其历史文化背景,又再现了壮族集体精神的塑造和升华。从"布洛陀"的释义来看,他与骆越族群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洛"或许就是"骆"的民间写法。在他身上,带有壮族早期社会首领的身影,又表现出典型的"越巫"特征,同时还象征着历史上壮族麽信仰与早期政权的相辅相成。他是壮族古国、方国时期的大巫师和级别最高的祭司。这些隐含的历史身份在布洛陀神话的叙事平台上以共时的形态出现,展现了壮族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8.
布洛陀信仰是壮族民间传统信仰形式。在右江河谷进行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布洛陀信仰具有多维性。从历史人类学来看,它是古代百越文化的传承;从宗教人类学来看,它是原始宗教信仰的残存,与民间麽教信仰、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密切相关;从生态人类学来看,它是稻作文化演进过程的一种社会记忆;从社会团结来看,在非正式制度意义上,亦起到社会规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麽经神话以宗教典籍形式记录并传承了壮族民间信仰,而民间信仰则是麽经神话产生的基础。从壮族民间的石崇拜、水崇拜和牛崇拜的角度来分析麽经神话与壮族民间信仰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分析石崇拜、水崇拜和牛崇拜产生的原因来解读麽经神话的内容与文化内涵。通过对壮族麽经神话文本的考察,可知麽经神话与民间信仰的关联存在如下几种情况:直接反映、重新解读和转化。  相似文献   

10.
刘三姐:华南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歌神与爱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嘹三妹是壮族的歌神与爱神,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嘹三妹是嘹歌的化身。刘三姐经历了从嘹三妹到刘三妹、刘三姐的演变,体现了壮汉文化的碰撞融合及嘹三妹由神到仙到人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布洛陀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国的西南、南方的众多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国的许多民族均信仰布洛陀。布洛陀及布洛陀文化深入西瓯骆越族群及其后裔的人心,表现在布洛陀神话在众多民族心中扎下了根,成为这些民族民间广为流传的艺术精品。深入研究壮族麽经布洛陀,积极宣传布洛陀文化是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工程的行动措施之一,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壮族布洛陀主要分布在巴马县、东兰县、武鸣县、凌云县、田阳县、象州市等地区,布洛陀神话是壮族众多神话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布洛陀神话叙事及其文化在壮族民间世代传承,其建构出一种内涵丰富的壮族文化信仰,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并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记忆,同时在民族学研究和民俗学研究等方面也颇具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壮族文化特色词是指壮译外中壮语特有而译语没有的文化词汇空缺。英译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时,传译壮族文化特色词汇涵义主要有四种译法,即音译释意、直译、意译和译者注释。  相似文献   

14.
论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宏伟的创世史诗。它以诗的形式,生动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牲畜和农作物的来历,以及远古人们的社会生活等,热情地歌颂了布洛陀这个被称为壮民族始祖的神化人物和他创世的伟大业绩。 作为民间的集体口头创作,这部创世史诗,也和其他神话一样,早在原始氏族公社社会里就已经产生。伟大导师马克思指出:“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这就是说,史诗这种“划时代的、古典的”艺术形式,只有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才会产生。《布洛陀》史诗自然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确实有一部分壮族真的是世代生活在岭南的,是岭南的土著民族(自称布土、布侬,布依,布傣(岱)等,都为岭南的原生土著)。但是,壮族总人口当中有1/3强的人(自称布壮,为岭北的原生土著,后迁移岭南,为岭南的次生土著)在春秋晚期以前是居住在岭北湖南的湘江中上游流域的。这说明,壮族族群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壮族不同族群的文化生成机制及其文化特征不一样。壮族五大族群中的布土族群和布侬族群信仰布洛陀为创世主神;布壮族群和布依族群信仰盘古为创世主神;布傣(岱)族群则信仰和崇拜"天"神。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少数民族的宗教以民间信仰为主,作为瑶族一个支系的布努瑶族,同样如此。他们的民间信仰以密洛陀信仰为主体,同时信仰"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由于受壮族汉族的长期影响,人们在布努瑶的宗教仪式和宗教典籍中发现道教和佛教的影子。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与其他民族沟通融合的加强,布努瑶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这些新发展和变化对其信仰的民间宗教同样产生了影响,使其更能适应现代人精神生活所需,同时有利于该地区的社会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版》的问世开创了壮族典籍英译的先河。在英语全球化的背景下将壮族典籍翻译成英语可推动壮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增进世界对壮族乃至中国的了解,也可改变壮族典籍英译尤其薄弱的现状,同时也为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生态翻译是生态学与翻译学两门学科的融合,是翻译的一种途径,强调翻译的整体性、翻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各因素之间的共生互动,注重翻译过程中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以做出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农业在古越人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至作为后裔的壮族和泰族在稻作生产活动中烙下了农耕民俗特有的深深印迹。通过对壮族和泰族的农耕祭祀礼俗的比较研究,还可发现其印迹有如下4点:1.择吉日举行稻作农耕仪式;2.祭祀地点以农业生产场地和寺庙为主;3.古越人原始宗教信仰和由越巫发展而来的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还遗存在稻作农耕仪式中;4.稻米为最高的祭品。  相似文献   

19.
魏晋志怪小说中存在大量婚恋故事,而"人神恋"则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婚恋类型之一。在"人神恋"故事中,神女、凡男的人物形象设置受到特定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民间群体也将其潜意识投射于故事内容之中。此外,魏晋时期道教的炽热、兴盛使得神女、凡男婚恋故事披上了道教思想的外衣。在道教思想影响之下,此类婚恋故事中出现了一系列劝勉修道、服食、触犯禁忌、人神殊途等道教主题意象。  相似文献   

20.
豫南地处南北之交,全真道教之南浸,正一道教之北渗,豫南是其必经之地。豫南道教既有全真道教也有正一道教。全真道教主要在宫观,正一道教主要散居在民间。正一道教以其民间性而被称做火居道。豫南民间火居道的音乐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具有乐神、娱人、德教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