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国内外文学批评界流行一个观点:V.S.奈保尔文化"无根",是印度文化与英国文化共同孕育了奈保尔的文学成就.其实,这种观点忽略了作家受到的特立尼达文化影响.事实上,奈保尔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家的出生地文学书写.所谓文化"无根",实际是奈保尔文化身份复杂性的表现,而奈保尔文化身份复杂性根源于其出生地特立尼达文化的无根性和杂糅性.  相似文献   

2.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后殖民文学作家V·S·奈保尔的扛鼎之作,书中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的身边有一大批和其出身类似的印裔特立尼达人,作家刻画主人公坎坷一生的同时也真实生动地描写了这些印裔移民的生存状态,移民们为了摆脱身份危机,消解无根性,尝试了不同的道路,有人回归传统宗教,有人模仿西方文化,但最终都归于失败。通过塑造这些次要人物,奈保尔进一步阐明了他对后殖民背景下文化身份问题的悲观态度,即印裔特立尼达人不可能获取明确的、独立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9,(4):101-107
奈保尔的《父子家书》有两个关注点,即他的印度想象和文化身份认同。他的印度想象具有片面、停滞、自我优越和负面的四个主要特征,这与他的文化身份认同相互影响,经历了一个从抗拒到探寻的过程。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呈现出三个时空维度,这三个时空维度分别是特立尼达、印度与英国,其中每一种文化身份都因为奈保尔的个体经历而时隐时现,或被漠视,或得重视,从这三维文化身份此消彼长的变动,可显出奈保尔自我身份的游移性与跨文化性。  相似文献   

4.
很多研究奈保尔的著作指出:奈保尔是一个"无根"的边缘人,谱写的是一曲后殖民时期"无根人"的哀歌。这已经成为共识。旅行是奈保尔自我找寻过程的体现。自我在"看/被看"的旅途中打破一个个的幻象、异化,执着于自我的找寻进而来认同真正的身份。但是奈保尔却"忽视"了认同过程中变化的特性,一直寻找而未果。文章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再解读奈保尔的"无根性",同时揭示人类普遍而真实的生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童年时代跨文化熏陶,为奈保尔成为飞散作家奠定了文化底蕴。青年时代跨文化教育,让奈保尔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归属困惑,这是奈保尔成为飞散作家的动因。中、老年时代跨文化旅行写作促使奈保尔不断地在他独一无二的话语里寻找身份认同、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奈保尔是后殖民时代典型的飞散作家。  相似文献   

6.
奈保尔是个有着双重移民复杂经历的作家,其多元文化背景导致的复杂文化身份对于其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奈保尔的出生地西印度群岛的文学文化传统赋予他文学创作的起点和立足之点,其作品也成为该传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文化身份"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是理解诸如佳娅特丽·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后殖民批评家理论的切入点,也是解读像萨尔曼·拉什迪、V·S·奈保尔等后殖民作家作品时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们的多重文化身份预设了其对"身份"问题的关注.而对于伍尔夫这样的经典现代主义作家而言,"身份"问题同样重要.简单地将伍尔夫的创作归于现代主义高雅文化的代表无法揭示其作品纵深的文化取向.伍尔夫在创作精英文学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通俗文学,她的文学创作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同时表明她"身份"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陆璐 《华章》2012,(20)
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两周,其新作《半生》再次向人们昭示: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小说《半生》是奈保尔的又一部自传性小说.故事的主人翁虽然有着一些与奈何尔相似的人生经历,但威利则替作者承受了文化冲窘态所致的历史伤痛及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9.
移民作家奈保尔因身份特殊,游离于不同文化异质的各国之间,看似四海为家,但他却是一位有着非常强烈民族根本意识的文学旅人,在游记"印度三部曲"中,奈保尔从最初批判到最后认同,在观察、触摸、探寻印度文化过程中一层层揭示了他的民族根本意识。  相似文献   

10.
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他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既能进入主流文化,也能进入非主流文化,却又游离于两者之外,不认同其中任何一种。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边缘性,奈保尔相应地采取了“既依赖又反抗”的边缘性策略,形成了特立尼达“拼凑”文化的“流散者”、印度“生母”文化的“海外游子”、英国“养母”文化的“外来者”、非洲及其它“兄弟”文化的“陌生人”形象。  相似文献   

11.
V.S.奈保尔是当代英语世界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美国读者最多的文艺期刊——《纽约时报书评》曾多次提及他的名字及作品。作为一位别具一格的作家,紊保尔的创作一直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与人生境况;他信赖创作中的直觉与激情、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独创性但反对脱离实际的纯粹虚构;他同时认为,一定的审美距离感是进行写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V.S. 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在作品中,书写第三世界人民寻找文化归属和建设家园所面临苦难时,他采用孤独旁观者的视角。同时,奈保尔艺术化地运用象征写作手法,以加深、加强他的写作主题。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文学代表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大多被当作后殖民、流散文学的典型研究对象。细读其作品,发现奈保尔的文学创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然主义倾向。文章以奈保尔的短篇代表小说集《米格尔大街》为分析对象,揭示其文学创作中真实性的写作原则、文学作品中人的原始兽性的本能表现、被动的环境决定论以及题材上“穷人的诗篇”的选择等等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4.
维·苏·奈保尔(V.S.Naipaul)出生在中美洲特立尼达,是一位英国移民作家。他一生致力于创作,其中他的作品《米格尔街》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这部小说的语言,既幽默诙谐,又辛辣讽刺。这部小说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修辞学的魅力。此论文从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以及语言语境对修辞的影响入手,对奈保尔的《米格尔街》进行研究,并揣摩他的语言特色,体会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对当时社会丑陋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对于后殖民作家和理论家来说,定位、移位以及重新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正是这不断的位置的移动导致了他们身份认同的困境和疑难。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世间之路》,可以说是他对自己多年的流散(diasporic)经验的一种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对被帝国主导叙事(masternarrative)湮埋扭曲的殖民地历史的重新书写,这个书写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后殖民主体的身份认同过程。  相似文献   

16.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斯.奈保尔的《模仿者》中,主人翁拉夫尔.辛格作为印度移民后裔成长于有许多不同种族混居的英国前殖民地——岛国伊萨贝拉;为获得自身身份认同,他一生对曾经的宗主国进行朝圣般的膜拜和模仿。基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从小说语言层面上,对辛格的一生"朝圣"旅程及其失败因素进行"含混""悖论"与"反讽"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比喻的出色运用是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的一大艺术特色.性格各异的人物,独具特色的景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常常被奈保尔巧妙地借用到小说《米格尔街》中赋予新的色彩和意义.这种别具特色的比喻修辞手法使《米格尔街》更加以文学的方式呈现了“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