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第一、三册课本试用本,经过1978年秋季以来四年教学实践的检验,现在作了修订,将从1982年秋季起在全国使用。现在把这次修订的情况,作一简要的说明。一修订原则(一) 这两册课本分别在1978年秋和1979年秋开始试用,第一册安排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内容从原始人群到南北朝;第三册安排在初中三年级上学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也就是中国旧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1986年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统一的修订,其中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改动较大。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新增添了初中世界历史教学的内容。这样,现行教材就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关于大纲的修订原则和情况,已有文章做了较详的说明(参阅《历史教学》1987年第2期)。根据这些总的原则,具体到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究竟哪些地方作了改动和增删呢?下面就谈谈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中国历史》第一、二册(人教版)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从今年秋季起,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试教。为了使教师更好地领会和掌握教材,在此介绍一下新教材的图画部分。首先介绍第一册的图画。关于封面。封面的底图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建筑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及非凡创造力的象征。封面选用长城为底图,代表了中国的古代文明。封面左上  相似文献   

4.
一、揭开祖国历史的第一页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编原始社会部分,向学生揭示了我们伟大祖国历史的第一页。本编的教学目的要求似应为:第一、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特别是北京人文化遗址的讲述,有力地说明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第二、通过对北京人体质特征的了解和分析,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第三、介绍山顶洞人的社会生活情况,使学生知道一万七千年前,北京周口店附近的人们已进入  相似文献   

5.
初级中学数学课本《代数》第一册是根据教育部1981年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的精神,在原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数学课本(试用本)《代数》第一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将于1983年秋季开始,供初中一年级上学期使用,每周5课时。本书在修改过程中,研究了几年来各地对试用本的意见。修改出初稿后,又进一步征求了北京市部分教师和教研人员的意见。近年来,小学毕业生的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今年秋季升入中学的一届学生,是在粉碎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第一、二册,已经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定点实验两年,获得较好效果。今年3月,在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会议上,获准作为使用本,今秋在全国试用。去年冬天,,根据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强两史一情教育的信的精神,我们对新教材进行了一次增删修订。今年3月教科书审查会议以后,又根据审查专家的意见,再次进行了认真修改。下面把修订的原则,说明如下。这次新课本的修订,基本有四个原则,即:加强国情教育;加强政策性和科学性;突出讲授重点;减轻学生负担。  相似文献   

7.
一初级中学英语课本是根据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规定的课时,以《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课本(试用本)英语》为基础,参考了试用期间广大教师提出的意见编订而成的。初中三年共六册,每学期一册。今年秋季开始使用初中第一册,以后将逐年取代试用本。初中阶段教给学生基本的语音和语法知识,1,2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新版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问世了。这一册书的编写 ,充分注意加强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和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同时还充分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删繁就简 ,降低难度  新版课本首先在学习内容上大刀阔斧 ,精心删减。与原课本相比 ,删去了 30多处内容。其中主要有 :蓝田人、北京人头部特征、西周宗法制度、西周“百工”、周王室日益衰微、郑国渠、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春秋乐师俞伯牙、“约法三章”、重农抑商政策、博山炉、豪强地主的…  相似文献   

9.
问:课本62页《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标明陈胜、吴广起义军从陈派三支队伍向西进攻,而课文中只写了两支,图文不一,这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历史课本中,配以适当的插图,对于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历史事实,增加学习的兴趣,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全国通用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在图文配合上安排较好,但对于许多插图,课本中未说明其含义,教学参考书中也缺乏必要的介绍或提出使用意见,因而对教学带来不便.为此,在这里把该册的一部分插图作一介绍说明.其中有的说明则是对课本或教学参考书的说明作些补充,至于后人的想象图则不作介绍了.  相似文献   

11.
1993年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以下无定语限定的“课本”均指此书),采用双色新版面发行使用。一瞥之下,颇觉新颖,但一进入阅读角色,便有注意力不易集中,似有一种晃动之感,物别是带黄色或棕色的版面,更有刺眼、头脑发胀的感觉。初以为“年过天命”之人的“老至将至”的兆头,后来叫来两个青年学生,做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对比试验:交替阅读同一内容的“课本”和1989年版的单色版(试用本);《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两课的结构形式大致相同,各阅读十分钟,然后做形式相似的五道填空题,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第四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十课时)第一节明朝的经济和政治通过本课要讲明经过元末农民战争的推动,明初统治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辛勤劳动,明朝的经济又有了发展;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特别是对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管辖.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钟,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很早就出现了.目前所见的最早的钟是西周中期的.钟因其大小厚薄不同,敲击时发出的高低音响效果也不一样.按钟的大小顺序组合悬挂,就叫"编钟".西周前期,以三枚为一套,以后逐渐增多.在山西、安徽、四川、云南等地曾出土过六  相似文献   

14.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对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历史教科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 《中国历史》第一册已于去年开始使用,今年秋季, 《中国历史》第三册和《世界历史》第一册将同时投入使用。本次修订,教材编写人员遵照教学大纲的修订精神,吸取了广大教师在  相似文献   

15.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指出:“文化是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的发展取决于政治和经济状况,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历史教学也应重视文化方面的内容。”“文化”一词,有多种涵义,这里的“文化”,即文化史,它专指精神文化而言,  相似文献   

16.
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第一、三册课本试用本,经过从1978年秋以来四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将于1982年秋起改为正式本在全国使用。现在把这次正式本修订的情况,作一简要的说明。一、修订原则 1.这两册课本分别在1978年秋和1979年秋开始试用,第一册安排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内容从原始人群到南北朝;第三册安排在初中三年级上学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也就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每周均为二课时。从1981年秋开始,根据教育部规定,中小学历史课教学计划和课时都作了适当调整。小学增设历史常识课,安排在五年级,每周二课时。初中一年级上学期讲中国历史第一册,每周三课时;初中二年级上学  相似文献   

17.
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二、四册修订本,将于一九八三年春在全国使用。这两册课本的修订原则,同我在今年本刊第四期发表的《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一、三册修订说明》中阐述的精神基本一致,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次修订的两册课本,第二册讲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内容,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在生产关系上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第四册讲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也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二册(试用本),是根据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1992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编写的。经过七年多的试用,2000年,教育部又组织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依据“新大纲”,我们又对此套教材进行了修订,修订原则主要有四条,下面结合修订内容及其表现的新意,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根据修订后的初中语教学大纲的精神,从整套教材的指导思想出发,自今年2月起,我们对初中《语》第一册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具体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20.
面向湖南。《中国历史》第一册修订时注意突出地区特色。如第2课介绍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址时,增加了洞庭湖畔的彭头山遗址和城头山遗址。第20课介绍东吴开发江南时,以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作插图。更新结构。教材虽仍采用以课为单位的编写体例,但安排了活动课,设置了学习指导,每一历史时期编有单元小结。如历史文物仿制活动课,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仿制石器、陶器等,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制一项。它可增进学生对文物知识的了解,提高其鉴赏力、想像力和动手能力,也能增强其保护文物的意识。注重能力培养。《中国历史》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