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盼 《华章》2011,(21)
19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国家的强烈要求和当朝洋务派的积极撮合下,清政府开始派遣使臣出使西方.由最初的旅游观光团到后来的常驻公使,近代中国的使节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同文馆毕业的张德彝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八次出洋,先后做过英语翻译、随员、参赞,直到后来的驻英公使.他大半生都驻留在国外,以八本日记《述奇》的形式记下了他在西方国家的所见所闻所感.本文着重于描述张德彝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评述张德彝所看到的那个时代的西方风土民情,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客观分析张德彝外交生涯的思想轨迹;充分肯定了张德彝及其八本《述奇》对中西文化交流所起的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演义>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志演义>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物、故事之"奇";2)文章之"奇".<三国志演义>之"奇"的形成,与史传、平话的遗传、传统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罗贯中本人政治理想的制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自"五四"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愈来愈多,大批的中国文人对西方文化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督教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研究,在创作上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进入新时期以后,这种影响愈加明显,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基督教情愫.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这样一种宗教情愫.本文试图以王安忆的两部作品--中篇小说<小鲍庄>和长篇小说<长恨歌>为例,分析隐含在小说中的源于基督教的"原罪"和"救赎"这样两个主题.  相似文献   

4.
王符<潜夫论>中"人道曰为"的认识论思想是王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符本着赞学重实、求真理性之态度,从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过程、认识的途径和判断认识真伪的标准等四个方面对其认识论思想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梳理和全面的论评,并就其认识论思想在他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作用,给予了恰当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言小说<任社娘传>和韩国汉文小说<丁香传>、<芝峰传>、<钟玉传>、<乌有兰传>在情节结构上颇有相似之处,可称为"美人计"小说.作者从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立意主旨等方面论述了中、韩小说的文化渊源关系和各自不同的特点,并指出韩国这组汉文小说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青春的刀口--试论海子的爱情诗与"四姐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海子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不少未解之迷.其中最大的迷,即是"四姐妹"身份确定问题.实际上,答案已在<日记>一诗中.  相似文献   

7.
解靓 《文教资料》2008,33(14):22-23
在<奥赛罗>和<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塑造了两个具有典型性的西方社会中的"他者"形象(奥赛罗和夏洛克).他十分相像地描述了"他者"与西方社会中其他人物的关系.为了迎合观众,两人都被安排了悲剧结局.同时,莎氏又给予了他们由衷的同情和尊敬,体现出剧作家包容一切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透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情书>中两位主人公不同表达方式的"暗恋情结",发现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以及两种异质文化之问的差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体现西方人追求爱情的激情,<情书>渗透着东方人特有的含蓄细腻.  相似文献   

9.
段德智教授这部洋洋五六十万言的<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的超越>是在其具有广泛影响的<死亡哲学>之后就开始构想的哲学,这一哲学一方面要超越他自身的<死亡哲学>,另一方面又要向现代西方主流哲学家关于"主体之死"的思想发难,要能真的实现这双重"超越",世界哲学必定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0.
学界关于<文心雕龙·辨骚>篇有"非文学与纯文学"之辨、"正与奇"之辨、"常与变"之辨、"事义与抒情"之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辨等观点.根据<文心雕龙·辨骚>篇若干诗学命题的正反离合关系及其诗学观念,其中还暗含着寓言诗学与感物诗学两种诗学范式之辨.前者导源于汉代以<毛诗><郑笺>的"比兴美刺"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是对<楚辞>中大量存在的神话寓言、历史寓言、咏物寓言和艳情寓言的诗学总结,其特征是感性形象与抽象寓意的分离;后者根植于汉末魏晋以降直至刘勰当世蔚为大观的以"缘情感物"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反映的是<楚辞>中已经出现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景物形象与情感意义的统一.这两种诗学范式贯穿于整个<文心雕龙>,而<辨骚>篇是<文心雕龙>中这两种诗学范式转换的"枢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