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辩论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展开于主体间以消除争议、谋求共识为目的的言语交往行为,辩论或论辩在近年来逐渐进入了逻辑学的研究领域。本文立足当前的辩论实践与相关研究成果,从非形式逻辑的角度对辩论的实质、结构与规则作了初步的分析,既考察了辩论与论证的关系、辩论的形式及其理想化模式,又分析了辩论的静态构成与动态展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真诚、礼貌、可理解和问答对等为主要内容的辩论规则。  相似文献   

2.
所谓论辩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完成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定向一搜索一辩论一解决”的这样一个教学模式。论辩式教学模式与辩论、研究性学习的区别论辩式教学模式与辩论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作为模式,论辩式教学是较固定的,有完整的教学步骤,注重的是使学生学会自动搜索信息,自行解决疑难,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而辩论只是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具有临时性、即席性、解决问题的单一性的特点,不求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论辩式教学是辩论的发展,是辩论在量上和质上的一种飞跃。  相似文献   

3.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论辩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其中一种有益的探索。文章探讨了论辩式教学模式的源起,提出论辩式教学模式的建筑,即文本研读、发现问题、信息搜索、得出结论、课堂辩论、教师点拨,总结了论辩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并提出论辩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论辩风气的盛行促进了论辩型论体文的发达。此类论体文按其结构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书牍体论辩文,一类是论难体论辩文。前者采用书信的格式,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进行辩论,在双方或多方中进行,具有灵活性、针对性与冲突性。后者则论与难相辅相成,既有一对一的驳辩,两人针对同一主题,往返辩论,又有多对一的驳辩,一论既出,数篇竞驳。论难体论体文具有冲突激烈、注重过程、论难双方水平相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战国诸侯争霸时期,孟子看到了争霸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继续孔子以来的“仁政““王道“主张,并为此与各派进行辩论.他的辩论论证有力,说服力强,包含丰富的逻辑思想,但由于他的论辩主要是为他的政治、伦理主张服务的,加上儒家过分关注现实,缺乏对逻辑形式的思考,使他的论辩充满了狡辩和诡辩的成分.  相似文献   

6.
论辩式教学,就是用辩论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小说篇目的人物形象是可以引起争议的,因而可以设计一些论辩的题目,组织论辩式教学。例如:  相似文献   

7.
题型点击辩论,是一种高水平、综合性的口语交际活动。对辩论双方来说,它不仅是知识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更是语言艺术的较量。千百年来,辩论都以其严密精湛的逻辑思维和咄咄逼人的论辩气势,显示出震憾人心的力量,放射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英格兰教育大辩论,是一场英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辩论深入到英格兰古典大学内部,是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之间的论辩。辩论主要围绕科学教育、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而展开。在辩论过程中,科学教育构想日臻完善,大学改革共识不断积聚,为英格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近代化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智识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根据信息处理与认知心理理论,本文构建了辩论话语理解的双向双层分析模式,包括攻击者和防守者之间、辩手与观众之间发生的信息处理与认知心理过程:第一层包括攻击者的目的、采用的方式、在防守者上达到的效果和防守者作出的反馈;第二层包括辩论双方对观众传达的信息和观众对他们的反馈。通过分析,基于信息处理和认知心理建立的分析框架对论辩话语有着很强的解释力,这两者的结合可以为我们解读辩论话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刘丽霞 《考试周刊》2011,(44):32-33
辩论也称论辩,即彼此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辩论又被称为论战,战则有术,在辩论中要想捍卫自己的观点,令他人信服,就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策略。所以,熟悉和掌握一些辩论技巧,对提高辩手的现场应变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信息处理与认知心理理论,本文构建了辩论话语理解的双向双层分析模式,包括攻击者和防守者之间、辩手与观众之间发生的信息处理与认知心理过程:第一层包括攻击者的目的、采用的方式、在防守者上达到的效果和防守者作出的反馈;第二层包括辩论双方对观众传达的信息和观众对他们的反馈.通过分析,基于信息处理和认知心理建立的分析框架对论辩话语有着很强的解释力,这两者的结合可以为我们解读辩论话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论辩教学法的特点及教学实施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顺安 《高教论坛》2005,(1):105-107
论辩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跃了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对这一教学法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教学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一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应以讨论和自由式辩论为主,对立式辩论为辅;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辩论,并给予积极和正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2006,(6):I0004-I0004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某小学一次语文教研活动。其间发生的一场辩论至今还顽强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使我感触极深的不是论辩双方的唇枪舌剑,而是这个辩论过程揭示了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4.
辩论的技巧     
辩论,需要高超的技巧。知识积累多,但无高超的辩论技巧,则不能顺利发挥论辩水平;如果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在技巧上又胜过对方一筹,才有可能取胜。辩论技巧有许多,现择其要者而言之。  相似文献   

15.
论辩,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有一定目的的教学行为,是在教师指导(引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运用讨论、辩论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它属于启发式教学中的较高层次。它能使教学目的在论辩中实现,学生在论辩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16.
问题是创新的源泉,质疑论辩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辩论情景,不断鼓励学生质疑论辩,让他们在“疑”中启思,“辩”中增智。  相似文献   

17.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征,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要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其论辩就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而《孟子》中就运用了大量的逻辑学中的推理方法,如对三段论、二难推理、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以及它们的综合使用,这样就使《孟子》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色彩。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不仅让孟子在说理中战胜了对方,而且对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当代人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和论辩技巧的科学性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论辩性语言,是指申明自己的正确主张,驳斥对方的错误言论所使用的语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社会交际活动必将愈来愈广泛愈来愈频繁,论辩性语言的社会实用性也必将愈来愈显著。演讲、辩论、谈判、书信等社会交际活动均离不开论辩性语言。现在的在校生是跨世纪的一代,要想使他们锻炼成长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拓实用型人才,必须从现在起就注重加强学生运用论辩性语言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论辩性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雄辩与巧辩     
当代中学生普遍喜爱演讲的论辩,通过学习说话的艺术来培养自主意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在论辩中,有人喜欢雄辩,在论辩中树堂堂之旗,正正之师,口若悬河,慷慨陈词,用恢弘的气势和逻辑的触角征服听众,抓住听众,使听众被其震慑住。也有人欣赏巧辩,在辩论时寓庄于谐,巧言令色,采用迂回战术,听起  相似文献   

20.
模糊限制语是律师辩论获得成功的重要技巧之一。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律师在论辩过程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语具有以下语用功能:1、使论辩语言更加严谨准确;2、使律师的辩护言语含蓄委婉、礼貌客气;3、使律师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当事人,避免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