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兴东 《语文知识》2003,(11):41-4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有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古今论者都说这是对天姥山地势高峻的描写,其实这种说法尚可商讨。王维《出塞作》:“白草连天野火烧。”白居易《李白墓》:“绕田无垠草连天。”很显然,这两句诗中的“连天”并非写草长得很高,几乎触  相似文献   

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究竟有什么含义,本诗的主旨到底是什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教参》说:“凡此种种,描绘得富丽堂皇,好一个‘洞天’,好一个‘仙境’!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呈现出~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这便是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地形成了梦游中的高潮。可惜,~觉醒来,梦景消失。诗人苦闷犹存.只得回到人间。”  相似文献   

3.
余卫东 《学语文》2006,(3):34-34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见卷首)所创造的神奇梦幻的意境,千百年来为无数文人墨客所倾倒。纵观这首浪漫主义诗篇,从诸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神来之笔中。流露出诗人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诗篇中那瑰丽多彩的梦境更是活化了诗人奋力抗争、昂扬向上的诗情。  相似文献   

4.
5.
6.
【定位】鉴赏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体味诗歌的意境 ,感知诗歌手法的多样性及声韵美。本单元所选课文为唐宋诗词 ,编排用意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了解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和特点。语文实践和探究着重体味李白诗歌的艺术张力。【切入】1 .李白诗歌的风格和特点。提出话题“你所接触过的李白” ,自行搜集材料。这一话题 ,一方面使学生回顾以往读过的李白诗歌 ,温故有利于知新 ;另一方面 ,可以引导他们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生平及古人和今人的评价性文章 ,便于开展研究性学习。2 .李白为什么“梦游” ?如何理解作者以…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角度:品读、品味赏析课文的美点妙处。二、主要教学步骤:1、由“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导入,接着用抢答法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写作目的、结构层次……)2.学生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相互讨论,然后在全班质疑问难,教师借此机会落实下列词语。  相似文献   

8.
蒋文东 《学子》2004,(4):55-55
电视连续剧《大唐歌飞》中,李白作为剧中人物之,其济世报国、傲岸不屈、蔑视权贵、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屡有表现。这不禁令人联想起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9.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作于天宝四年(745),为诗人出翰林之后所作。彼时李白刚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一次失败,结束了他失意的京城生活,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在东鲁家中居住一段时期后又要踏上寻梦之旅,故与东鲁诸友话别而作此诗,因此,这首诗又称《别东鲁诸公》。  相似文献   

10.
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意旨,古今论者虽不乏仁智之见,但却似嫌缺少了一些对诗歌文本的解读。本文以诗歌“留别”的题目为切入点,认识“别”之既别“东鲁诸公”又别(诀别,决裂)权贵的双重意义;再探讨诗人如何以真实的笔法表现梦境的虚幻和以梦境的虚幻突出现实的虚幻,结合诗末出现的“权贵”,追寻其在诗中的表现,以此解读出诗歌否定现实,追求自由,不事权贵的意旨。  相似文献   

11.
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梦游仙境的理解,大多认为是以仙境的美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以梦游仙境表现对现实世界的逃避与憎恶,仙境就是诗人的理想,我对此却不敢苟同。我认为这首诗是作者长安梦想破灭后对现实和自我的告白。  相似文献   

12.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天宝三载 ,李白因受权贵排挤 ,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结束了他短短三个年头的供奉翰林的生活。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 ,李白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第二年他离别东鲁家园 ,准备南游吴越 ,临别时写下这首诗。所以诗又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诗的主体部分写的全是梦境 ,展现的是一幅幅瑰丽变幻的神仙世界 :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熊咆龙吟、群仙盛会……有人说 ,这是一首记梦诗抑或游仙诗 ,那么应当怎样看待李白的仙道观呢 ?李白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道教发…  相似文献   

13.
公元744年,经历了一番短暂得意的李白终究被权贵们排挤出了京城,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彻底破灭。745年,他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了一首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14.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写于745年,通过分析发现,在这首几百字的诗歌里,我们可以找到李白这种思想形成的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梦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描写较多的一种意境。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失意悲哀痛苦迷茫时,往往借助梦境——“但愿长醉不愿醒”来达到他们摆脱现实生活中“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尴尬处境。当然梦境也是诗人“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惆怅,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  相似文献   

16.
吴志强 《学语文》2007,(1):18-1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是李白的一首较特别的留别诗。它没有在离别时抒写离情别绪,而是借与“东鲁诺公”告别之机,发泄长久以来郁积于胸的愤激之情.一展其蔑视权贵、高蹈出世的傲岸性格。结尾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全诗的主旨句.是为卒章显志。问题是,诗的主旨与诗的主体部分的梦境究竟有怎样的联系——梦中之景光怪陆离、变幻莫测,梦中之情喜乐忧惧、一惊一乍,这与主旨句相对单一的愤激之情到底有怎样的联系?细究起来,返确实很费思量。这也为后世众多解“梦”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里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梦境”作以下三种推测.以就教于方家和广大同仁。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一句,其中对“迷花倚石忽已暝”的理解,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释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首先,这样解释,“忽”字未体现出  相似文献   

18.
曹兴戈 《现代语文》2002,(11):26-27
新旧高中语文教材都选编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作为讲读课文,看来是视为经典篇目的。然而阅读原诗,再读教参分析、课文提示与练习设计,觉得后者对诗歌主题与手法的分析很难与原诗“粘合”,颇有曲解和随意拔高之嫌。“梦境美好”说难以成立。《梦游》的主体是写梦境。诗人写了怎样的一个梦,怎样的一个仙境,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分析诗歌主题和手法至关重要。旧教参将梦境四景概括为诗人追求“梦寐以求的乐土”的过程,新教参则定性曰“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一句话:诗人描绘的梦境是“美好”的。关…  相似文献   

19.
杨军 《现代语文》2005,(10):23-24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我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个名篇,写成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  相似文献   

20.
《游天姥吟留别》是一个理想的美梦,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借美梦、用美诗写出了作者判逆的傲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