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辛亥革命之后的时代背景、康有为个人文化与思想背景,以及明治日本天皇制度对康有为的启发等多个侧面的剖析,揭示了康有为从"君主立宪"构想转向"虚君共和"制度设计的思想轨迹。并得出如下结论:虽然康有为在共和民主的潮流之下依然固执于"天下"观念,但他希冀借助体制内"虚君"的凝聚求心力,实现民国社会在帝国崩溃后的统合,并最大限度汇集有效的社会资源,实现国家的富强,这种价值取向,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在武昌起义爆发至清帝逊位期间,即狭义的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的著述不限于《救亡论》与《共和政体论》。依据他这一阶段的著述,康有为提出的“虚君共和”主张内容较为复杂,存在很强的张力,学界有关康有为以英国为“虚君共和”典范、其有关思想不过是他君主立宪主张翻版等传统观点,尚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依据“共和”国体与政体的内涵,康有为的失败似乎也不在于“虚君”,或可以说名在“虚君”,而实在“共和”。  相似文献   

3.
戊戍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在游历、考察许多西方国家后,他提出了“物质救国”的方策。所谓“物质”,实际上就是工业化或现代化。康有为认为,中国必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建设强大的现代军队,才能自方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现代化的前提是政局的稳定,因此他主张采取君主立宪制度,同时他还倡导保持传统儒学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康有为对于现代化的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十分突显的现实意义。当然,他对于革命、道德等问题的看法是需要探讨和批判的。  相似文献   

4.
1905年康有为写了《物质救国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物质救国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科技和实业的策略,以拯救垂危的国家,体现了康有为炽热的爱国激情,实事求是的开放精神,对科技的作用和意义的深邃认识。他的物质救国思想不仅对现代中国人仍有启迪,而且让人们更完整更具体地认识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不仅在政治理论方面富有创见,在慈善与社会保障领域亦有独到见解。在19世纪90年代,他主张将“恤穷”同务农、劝工、惠商并列为养民富国的四大要务,提出要扩展善堂的社会功能。到20世纪初,他提出建立“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不可简单理解成为离开一种思想而用另一种思想取而代之,而是前期的生存论思想被以一种更为本真的方式——自行隐逸——汇入了后期的存在之思中,成为理解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不可或缺的蕴含,离开了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存在之思将无以为继。这种蕴含不是逻辑的层递推演,也不是印证或者重复,而是思想的回行,是思之事情本身的自行运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常峰 《考试周刊》2007,(45):160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我国乃至世界有史以来最杰出、最详尽的空想社会主义杰作之一。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社会也是全世界人民灾难深重的曲折反映,同时也是人类关于未来社会前景的一种最美丽、最大胆的设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这一思想时往往侧重于对《大同书》的研究和解读,而忽视了对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尤其是康有为早期著作中相关思想内容的发掘,因此造成的不良后果至少有两个方面:一、让人感觉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只是伴随《大同书》的诞生而出现的,它很可能是一种孤立或偶然的现象;二、对《大同书》的基本思想及其社会作用的评价众说纷纭,乃至出现一些很不客观甚至歪曲的见解。本文拟从康有为早期的几部代表作入手,深入挖掘其中的核心信息,以此来揭示其大同思想的产生根源和发展轨迹。期盼此举能有助于学界同仁对这一思想在认识上进一步升华,从而对其作出相对理性和准确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论康有为的书法思想及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书法家。他的书学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以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去对待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他的书法思想的变化有其文化基础 ,即哲学思想的变化、古典文化氛围的逐渐衰落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转移。他的批评方法也与传统的批评方法有质的区别。他的书法实践把相对衰微的书法艺术带入勃兴 ,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康有为的书法思想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后 ,游历欧美的经历 ,使康有为思想发生了变化。《大同书》正是这一时期所撰的著作。康有为向往美国、瑞士式的联邦制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他没有勇气和能力说明怎样才能走到“大同”世界。他的现实目标 ,还是小康即君主立宪制。革命形势不断发展 ,但康有为仍然坚持改良主义 ,甚至发表“公开信” ,称“只可立宪 ,不可革命”。因此 ,《大同书》的思想实质仍是立宪保皇 ,反对革命  相似文献   

10.
粱启超的“虚君共和”思想.因其被独裁者利用和歪曲.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误读。“虚君共和”思想作为梁启超整个思想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合理的成分,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正确认识梁启超“虚君共和”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严复是我国近代“维新”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教育思想建立在庸俗进化论哲学基础上 ,集先进与落后于一体。他的教育救国论思想却独树一帜、内涵丰富 ,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其智、德、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目标论 ,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旧巢臼 ;其强调实用的教育内容论 ,体现了我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对我国新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注重实践的教育方法论 ,为中国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 ,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启迪。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结晶,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核心,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集合。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在19世纪末期形成的。大同思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糅进了康有为自己的政治主张,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民众,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画面。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从事资本主义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高政治纲领,它给资产阶级维新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增强和鼓舞了维新派为改革事业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对于维新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同思想是“孔子之太平世,佛之莲花世界,列子之瓶瓶山,达尔文之乌托邦”,是集各种乌托邦之大成。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的科学。如果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学看成是一个系统,解析这个系统的四个关键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评价等,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学视角看,《论语》具有社会学的现实品格、理论内涵和应用价值。它包涵着古代中国的道德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等诸多社会学思想。深入探讨《论语》的社会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的理论反思 ,借鉴当代主体性哲学和主体性教育的研究成果 ,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征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 ,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 ,主体与客体是一个认识论命题。作为一对相对应的范畴 ,主体与客体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只有在与对方的关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性。就主体和客体的概念而言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主体是指在普遍存在的事物相互作用中能动的、主动的一…  相似文献   

17.
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具体物象(物质形象)呈现、心象(心理形象)描述的方式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章首先从具象化文艺的政治性、具象化存在的广泛性和具象化研究的缺乏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其次,构建并图示了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之具象类型体系,最后简要论述了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类和(以"中国梦"教育为例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广艺舟双楫》与《孔子改制考》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康有为激变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表征,就是手法之激越,甚至多有武断、绝对、失真之处,为人所非议;再就是变革思想的一贯性,无论是《广艺舟双楫》时期,还是之后的《孔子改制考》时期,其一致性昭然;至于其理论基础,则来自于公羊今文经学。需要指出、强调的是,学界对康有为变革手法之激越甚至绝对化多所贬斥,乃是着意于形而忽略了质,若从激变思想立意,则当有助于准确解读其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丰富多彩的化学反应揭示了物质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也决定了化学反应计算题的千变万化,但只要我们抓住了实质,便可化繁为简;掌握了规律,便可触类旁通.终态思想就是这样一种避繁就简、化难为易的整体思维策略.以下试举几例,管窥终态思想之妙,亦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