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其峰,曾用名琪峰,别署双槐楼主、求同存异斋主,晚号归园艺者.1920年3月,生于山东省招远县石对头村.早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徐悲鸿、黄宾虹、吴镜汀、汪慎生、寿石工等,擅花鸟、山水、书法、篆刻,兼治画史画论.出版专著,有《花鸟画谱》、《孙其峰书画选》、《孙其峰画集》、《孙其峰书画谱》等三十余种.  相似文献   

2.
著名书法家滕西奇先生,真革隶篆行皆擅,其中尤钟情于隶书,其书斋取名为“师汉堂”,足见其对汉隶的痴情。滕先生的隶书熔百家为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他的隶书以《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等名碑之精髓为宗,以清隶为用,以今人钱君幻、孙其峰等先生的隶书为辅,以汉简、牍、帛为助,以篆、章草为性情,写出了他自家向貌:端庄严整,朴厚占‘拙,  相似文献   

3.
每期一款     
中堂.作者孙其峰。中堂是悬挂于室中桌椅靠墙主要位置的整纸作品,高宽比例一般是2:1,可单独使用,也可配有对联。中堂根据字数可分为少字单行式和多行式。孙其峰先生的这幅中堂作品属多行式,取法汉简书,有界格,纵有行而横无列,字型大小一任自然,有草隶的特点。特别是经年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藤野先生》和胡适的《我的母亲》(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是两篇饱含真挚情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独立篇章,而《我的母亲》是《胡适自传》中节选的文段,  相似文献   

5.
拜读了李维鼎先生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的《“语文意识”辨》一文后,觉得有些不同看法,于是我把此文推荐给王尚文先生。看完文章后,王先生非常高兴,他说:“维鼎兄是我的诤友畏友,他指出我引文的疏漏,不管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我都要负完全责任。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学语教学论坛》于2002年第1期刊登了白金声同志《本于语,不可偏指》一,此对张田若先生的“小学应以书面语教学为主”的观点提出质疑和批评。张田若先生的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否站得住脚?在实践上是否经得起检验?我个人的看法是肯定的。我想把自己很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作为相互之间的交流吧。  相似文献   

7.
我当了一辈子教师,这是我无悔的选择。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前,《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主编孙移山先生约我写一篇庆祝教师节的文章,谈谈自己当教师的经历与体会。于是,我写了《我的选择》,在该刊当年的8月号发表。  相似文献   

8.
知道梅子涵先生,真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儿了。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读四年级。那个学期,我订了江苏《少年文艺》,于是,一切就变得天经地义起来。《天鹅》《课堂》《走在路上》……梅先生的这些作品都是我在那个时期读的。后来又发现,在拥有自己的《少年文艺》之前,从不知什么渠道读到的旧刊中的《马老师喜欢的》,  相似文献   

9.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里的诗句。《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 5年写成的。他以深厚、炽热、焦灼的感情,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帝国主义侵占的中国七块领土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比作与祖国母亲失散的七个儿子。在诗中,闻一多先生以七个儿子的口吻,连续七次深情地呼唤:“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七子之歌》的创作闻一多先生1899年出生于湖北,1912年成为北京清华学堂第二届学生,192 2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的几年里,闻一多既目睹了资本主义的文明,…  相似文献   

10.
偶读季羡林先生的《我的求学之路》,其中有一篇《董秋芳先生》,记载了季羡林先生谈有关作的一些问题,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后,学生内心充满了对先生的深深敬仰。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学习领悟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我给学生补充了闻一多的作品《最后一次演讲》《发现》和《一句话》。因为这是拓展训练,"领悟应该比理性的分析更为重要",所以我给这节课定的目标是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章意蕴。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12.
王清 《湖南教育》2013,(6):46-47
我读了程少堂先生的文章《"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初中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8期下半月刊),还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对"语文味"这个概念有了一些了解。读完了相关的文章后,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果真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指程少堂先生所说的真正的"语文味",的确是太美了:能够  相似文献   

13.
我的博士生导师是张可礼先生,张先生编撰有《东晋文艺系年》。张先生的研究生导师是陆侃如先生,陆先生著有《中古文学系年》。这两部书虽然没有使用“文学编年史”这样的名称,但实际都属于文学编年史范畴的著作。因此,当陈文新先生通过杜贵晨先生找到我,让我承担《中国文学编年  相似文献   

14.
回忆我40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我感到最值得一提的有三个课例——《跳水》《田忌赛马》和《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它们生动而集中地体现了我在语文教学上的三次飞跃。上个世纪80年代,我的代表课例是《跳水》。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他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读书》2001年第7期,韩水法先生一篇《微斯人,吾谁与归》,令我感动。这是一篇纪念其老师齐良骥先生的字。韩先生写道,“一个仲夏的深夜,在加拿大约克大学哲学系的一间办公室里,我在电脑上敲下了‘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题目,突然间思潮汹涌,章的‘眼’做成了,许多原本看起来不相干的事情可以连成一气说出来,而自能肆言无碍。”果然就成就了一篇汪洋恣肆的章,倾吐了他对老师的高山仰止之意。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的散《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白话,章中处处透露出美的气息。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时,我有以下几点美的感悟。  相似文献   

17.
印象苏州     
我在苏州外婆家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离开那里已有好几年了,那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一次读到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我竟坐在那儿发了半天呆。  相似文献   

18.
说来惭愧。在我撰写《中学语文老师惹谁了?》(《中国教育报)2005.12.8),回应徐江先生对于中学语文的一系列批评时,竟尚未拜读徐先生发表在《人民教育》2005年9期的重要文章《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而我在文章中现身说法.以自己的辛苦恣睢为同行请命时.也尚未读到网上援引的徐先生“我从不通过体察甘苦来探讨学术问题”的声明。  相似文献   

19.
我第一次见到数学欣赏这个名词是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2期。当期第二篇是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与柴俊博士合写的文章《欣赏数学的真善美》。我对这篇文章爱不释手,看过很多遍,里面的很多内容几乎能背下来。  相似文献   

20.
师门六年记     
近日,读了已故著名学者罗尔纲先生的《师门五年记》。书中记述了五年中,胡适先生对罗尔纲先生的谆谆教诲。读罢此书,想起了我的老师高林生先生。先生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和语文教育专家。我从入师门到今天,已经有六个年头了。想起六年中先生对我的关心与教育,历历在目,心中顿时涌起阵阵感动,不能自已。于是写下了下面的文字,以表对先生六年来教诲之恩的感激之情。一、初入师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