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走廊是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扩展生长的前缘地区。在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推挤过程中,走廊内形成盆山相间的地貌,自东向西为武威-张掖-酒泉-玉门盆地,呈一字形排列,是研究新生盆地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基于河西走廊及其邻区晚新生代构造环境、现今盆地与断裂带的几何构造布展、GPS和历史地震资料,建立区域三维黏弹塑性有限元地质模型,以期动态刻画近5 Ma河西走廊系列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探讨地壳的横向不均匀性对该区域构造变形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如下。1)在近5 Ma的区域压扭构造作用下,河西走廊多个力学性质较强的次级块体依次形成左行排列的系列盆地且被NNW-NW向的断裂带和隆起分割。2)与研究区域内的其他地区相比,河西走廊与祁连山和阿拉善地块的交界处及祁连山地区整体抬升速度较快,且北祁连山抬升速度大于南祁连山。3)祁连山北缘榆木山断裂段呈现微弱东西引张,抬升速度比两端慢,地表垂直抬升速率呈现“缺口”形态。4)与河西走廊相邻的塔里木和阿拉善地块的上地壳相对于不断隆升的青藏高原下沉,且挤压盆地中地壳,使得盆地之间出现隆起。数值分析的结果反映了河西走廊系列盆地的演化过程,解释了现今祁连山地区河流网络分布现象,也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北东方向扩展生长过程中潜在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域外贡使、商客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学界关于明代河西走廊商品经济的发展速度持有两种看法,一为“停滞说”,二为“发展说”。然而,无论哪种看法,尚需结合诸方面原因做一综合判断:外国商客、旅人游记中关于明代河西走廊经济一派繁荣景象的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河西走廊商品经济发展之盛况;丝绸之路东西贯通所提供的经济便利以及明代“朝贡制度”“开中制”等经济政策的推动,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政策“拉力”,在河西走廊形成了以“绿洲贸易”为核心的商品经济辐射圈;尤为重要的是,明代河西走廊“绿洲”实际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实际居住人口之间的矛盾,间接推动了明代河西走廊生产方式的转型,为河西走廊商品经济发展开拓了市场并提供了大量商品生产者。以上种种因素可以证明,明代河西走廊商品经济在持续向前发展,并非处于“停滞”期。  相似文献   

3.
唐代河西、陇右两节度使的辖区,包括今甘肃省(除去六盘山以东地区)和青海省东南一部分,著名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这一带本是匈奴故地,有着传统的畜牧业,《汉书》地理志载:“凉州之畜为天下饶”。这里的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水利资源丰富,汉武帝开拓河西四郡后,陆续在此驻兵屯田,从此,河陇开始有了农业,畜牧业和农业成了河陇地区经济的主要来源。由于陇右多山、河西平坦的地理特点和其他历史原因,所以河西以农业为主,陇右则以畜牧业为主(史念海:《秦汉时代的农业地区》,见《河山集》)。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是一个天然的屏障,一直是古代政治、军事斗争复杂,战乱频繁的古战场,为历代统治者屯兵防御的战略要地,汉得河西后,建立四郡置两关,即武威,洒泉、张掖、敦煌四郡;置阳关、玉门关,因此,河西的古地名较多。同时,为了防止北方匈奴侵袭,在走廊北边筑了一条与走廊相平行的长城。立郡之初,即筑了令居塞,从今甘肃永登县修到洒泉。之后,又从洒泉修到玉门之间,敦煌与盐泽间的边塞,在居延,还修筑了遮虏障(即长城)。因此,在河西走廊境内,保存有汉长城(嘉峪关以西),明长城(嘉峪关以东),现仍有:“北长城”、“东长城”“西长城”、“长城村”、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面临的来自多方面的威胁,严重制约着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和制约着周边地区人民的发展环境和生活质量,必须把保护和改善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而当务之急是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西部的河西走廊,茫茫祁连山,冰雪水长流,形成黑河而一泻千里,渐成弱水后流往额济纳,分穆林河、纳林河两道终至居延海,方圆三百里。著名的居延汉简就出土于此。  相似文献   

7.
北魏前期,在西北继承历代王朝传统战略,放眼于对西域的经营,并且将此战略与进攻河西走廊的部署与减轻蠕蠕边患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地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强化与西域诸国的贡使往来,使北魏与西域诸国的关系得到诸国的承认,从而客观上形成政治、军事合围河西北凉政权的目的;二是对处于丝路中段除西域诸国之外的其他民族的蠕蠕、吐谷浑、高车、(口厌)哒等势力起到强有力的制约,以减轻西北边患的压力。北魏实施武力经营西域.把西北战略推到了顶峰,表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方略。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开发史研究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已有的研究河西走廊开发史的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屯垦移民、水资源的开发、商贸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但对历次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认识明显不足,梳理文献,总结经验,对今天河西走廊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历史经验和理论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河西走廊旅游、体育、生态效益协调融合,促进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本研究运用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构建基于游客视角的生态体育旅游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服务体验、资源禀赋、开发条件3个维度22个指标,并据此对河西走廊体育旅游开发状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游客对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状况评价为“一般”等级,特色资源是河西走廊体育旅游开发的基础和优势,但在旅游服务体验、产品创新设计、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政府和旅游企业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家政策支持,发挥旅游走廊资源与区位优势,对河西走廊体育旅游进行深度开发。研究从整合旅游资源空间布局、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创新开发体育旅游产品与活动等方面,提出了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策略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北宋河北地区的屯田开始于宋太宗淳化四年,到了真宗、仁宗时期,在规模上趋于稳定,管理上日渐成熟,成为了河北边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熙宁四年,由于屯田长期亏损,政府将河北地区的屯田改为了租佃经营,规模化的屯田活动就此基本结束.河北地区屯田主要分布在河北边境的平原地区,大多依托塘泺开设,并和塘泺一起构成了重要的对辽防御工事,用以限制辽骑兵部队.在生产经营上,河北地区屯田效率低下,常年入不敷出.屯田主要由士兵负责耕种,但也有少量平民参与.  相似文献   

11.
何捷 《阅读》2023,(82):12-17
<正>敦煌,地处中国大西北,是茫茫戈壁滩上的绿洲,有着连绵起伏的鸣沙山、清澈见底的月牙泉、鬼斧神工的雅丹地貌……汉武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敦煌这个边陲小镇成为来往商人的必经之地。驼铃声声,马儿嘶鸣,西域的商旅和使团带着骏马、玉石、香料,经由敦煌进入河西走廊;返回时,他们又满载丝绸、茶叶和瓷器,自敦煌进入大漠。  相似文献   

12.
何捷 《阅读》2023,(82):12-17
<正>敦煌,地处中国大西北,是茫茫戈壁滩上的绿洲,有着连绵起伏的鸣沙山、清澈见底的月牙泉、鬼斧神工的雅丹地貌……汉武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敦煌这个边陲小镇成为来往商人的必经之地。驼铃声声,马儿嘶鸣,西域的商旅和使团带着骏马、玉石、香料,经由敦煌进入河西走廊;返回时,他们又满载丝绸、茶叶和瓷器,自敦煌进入大漠。  相似文献   

13.
位于闽粤边区的汀江流域是客家族群聚居之地。历代北方汉族移民之所以能够在汀江流域一带保存古代中原汉族文化,形成一个既区别于少数民族,又不同于汉族其他族群的汉族客家民系,以往的研究多认为是由于历史上该地域地理环境闭塞。事实上,汀江流域在历史上并不闭塞,它既是山海交接地,又处于交通要道,还是铜铁、林木、烟草和纸张等的重要产地。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河西走廓的绿洲农业是这个地区荒漠生态系统的精华,是本省农业生产条件好、潜力大的地方.最近几年,每年都生产三十多亿斤粮食,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该地区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占全省商品粮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可见,河西农业发展的快慢,对全省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加快这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这里仅就科学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用生态学的观点,谈谈绿洲农业能量流和物质流过程中,如何实现闭路循环,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北西西——南东东向纵谷广泛发育,为游牧民族南北迁徙的天然孔道。先秦至西汉初年、东晋南北朝和中唐至宋,祁连山道是沟通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祁连山路最重要的是扁都口道,另外还有由一系列支道组成的走廊南山道和姑臧南山道。石羊河、黑河及疏勒河水系穿越的祁连山北麓浅山盆地及河流出山口留下的古城及塞垣遗迹证明了祁连山道的存在,并为复原其具体路线走向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6.
西汉宣帝元康年间,河湟西羌贵族反叛,赵充国受命西征.平叛初战告捷之后,赵充国即从“全师、保胜、安边”的西北战略全局着眼,提出放弃单纯军事征伐,力主罢骑兵,留步年万人屯田“以待其敝”的策略.为此,他“昧死陈愚”,接连三上“屯田奏”,终得宣帝认可,遂于元康四年(前62年)秋“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至次年五月,屯田策大获成功,叛羌基本平定,于是,赵充国又上书“请罢兵”,“振旅而还”.赵充国河湟屯田,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大规模屯田之始,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备受人们推崇.然而,究实而论,赵充国屯田只是一种军事策谋,并非实有屯田一事.首先,史料中没有留下关于这次屯田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同全世界在经济、文化的深入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被全世界人民不断吸收的同时,中国大西北特别是河西走廊地区的神秘面纱也渐渐地向世界人民掀开,吸引了来自全世界人们的目光,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日语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面对西部地区对日语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第二外语教学工作、激发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是我们高校教师应对时代发展的必修课。本次研究以河西学院第二外语日语的学生为对象,分析河西走廊地区日语教学的现状及在教学中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养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植桑养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养蚕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我国的丝纺业已相当发达,大量的丝绸和丝纺品经河西走廊,翻越崇山峻岭,经西亚、中亚输送到古罗马等地,饮誉海外,被誉为“丝绸之国”,到了宋、元时代,养蚕技术更趋完善,已有专门的养蚕著作,记载了当时养蚕的技术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安北都护府是唐朝管理北方边疆的军政机关.安北都护府曾经三更其名、八迁治所.安北都护府对碛北地区诸羁縻府州实施管辖的历程,大致可分作前(647-688年)后(689-784年)两个时期,后期又可细分为3个阶段.而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并未设立"瀚海都护府".也不存在所谓圣历元年(698年)安北府迁驻单于都护府故城之变化,是年,安北府仍旧驻在河西走廊的"西安城".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位于我国的中东部,长江中下游,面积大约有16.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600万。总的来说,江西的人口在中东部地区是不算多的,江西的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四季分明,粮食可以一年两熟,加上赣北较大的鄱阳湖平原,在农耕时期,江西这片土地就是一个富庶之地。但近代以来,尤其是太平天国之后,江西却相对衰落了,导致江西衰落的原因很多,一些专家学者也提出过不同意见。在此,笔者仅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