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发和实施美育课程是中小学推进美育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中小学美育课程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涵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精神和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内容上要包括文化艺术美、自然环境美、人文社会美、科学技术美等方面.为了有效提升中小学美育课程的实施效能,需要搭建一体化的中小学美育课程框架,开发相互衔接的中...  相似文献   

2.
美育旨在培养人的眼光,通过学习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去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个学科和实践生活后形成的综合性教育。美育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进课程改革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农村中小学的美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帮助广大农村中小学提升美育的资源开发和教学实施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课程设置要体现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创新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系统基础工程来抓。一是课程设置要体现“创新性”。要设置“创造性”课程,研究活动课程中的创造性,构建创造心理素质的目标体系。二是课程设置要适应“综合化”。中小学要以“整合式综合课程”为主,注重以语、数、外、计算机等四门基础工具学科为核心的综合,使“综合化”课程的设置,能真正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教育。三是课程设置要加大美育比重。中小学要加大开设美育课的比例,真正使美育在中小学创新教育中发挥培养中小学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心理,提高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和开发智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师范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是美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向,师范生的公共艺术课程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了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艺术社团是大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创造性体验的有效途径,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大学生的情操教育和审美素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大学生艺术社团应充分探索艺术社团的课程化、精品化及专业化发展路径,深入构建能有效推进高校美育工作开展的长效协同机制,切实发展为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有效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艺术课程对于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助力艺术美育功能落地;能够丰富艺术课程教学实践,深化立德树人教育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革命文化审美与思政共融的问题、革命文化作为艺术课程教学资源与时俱进等问题。为了使革命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应加强艺术课程教材中革命文化内容建设、创新革命文化艺术教学形式,从而实现革命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7.
美育课程是在中小学美育工作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得以确立和优化的,负载着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等多重价值期待。美育课程以实体的艺术课程和非实体有机渗透美的其他课程为载体,具有延续以美化人传统、推进五育有机融合、增创美育教学实效、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的作用。然而,在中小学美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着课程目标功利化、课程理解狭隘化、课程内容模糊化以及课程实施形式化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在建立美育规范制度的基础上,引导教师理解美育课程,挖掘富有特色的美育元素,构建美育课程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8.
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能够为美育课程开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同时对于美育课程的完善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过程中,需要遵循逻辑性,促进多方评价主体的协同,使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本文对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路径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包含整合多元评价内容等在内的多项措施。  相似文献   

9.
档案袋评价的反思性和过程性功能符合中小学美育过程性评价的基本要求.基于档案袋评价的中小学美育评价体系建构,应将艺术类课程评价与艺术实践活动评价相结合,在保障学生在美育教育中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艺术特长发展,并基于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使用传统档案袋评价与电子档案袋评价.在进行中小学美育档案袋评价体系设计时,档案袋...  相似文献   

10.
周好 《林区教学》2023,(8):92-95
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高校开展美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五育融合,凸显中华美育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拓宽课程广度和深度,从明确方向、注重实践、学科融合和科学评价等四个维度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美育是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形式。当前,我国中小学美育面临以下两种困境:中小学美育在教学管理、课程地位、教学师资等方面呈现边缘化倾向,在教学功能方面呈现功利化倾向。消除中小学美育的困境,需要大力完善美育法规建设和美育管理,提升美育课程体系和校园美育文化,加强美育队伍建设和美育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校美育课程作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专业素质、人文涵养以及道德水平的重要路径,由美学课程、艺术课程构成。但在高校美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目标单一、内容单一、方式单一、评价单一等问题,需要通过明确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课程评价等路径来提高高校美育课程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3.
林榕  吴金华 《教育评论》2024,(1):150-156
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质量监测、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与初中、高中艺术类课程水平考试等三种评价机制已成为广大美育教师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三种评价机制的内涵解读,厘清三种评价机制的逻辑关联,聚焦评价功能定位与价值。三种评价机制能促进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形成,实现美育育人功能,推动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为全面贯彻落实五育融合的育人根本任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美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推手,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需求。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着重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知识与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音乐水平和审美素养的同时,保障学生文化自信、民族精神、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全面培养,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立足于高校音乐教学实际,深入分析了其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实意义及其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课程统整是新课标理念下中小学艺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具有促进课程有机融合,达成艺术核心素养提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持续优化艺术教师课程执行力;合理调动课程系统要素,助推艺术课程系统高效运行几方面的价值定位。基于新课标新理念的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需遵循“适应性专业知识”、艺术学科高阶思维和课程系统协同育人的逻辑。达成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有效统整、推进中小学艺术课程有效实施,需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明晰新课标理念,增强艺术课程统整意识;依据新课标课程整合取向,绘制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框架;协同教师发展,提升艺术教师课程统整执行力。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评价的要求是:“淡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又强调:“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美和评价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艺术教育是美育有效实施的必要手段,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必须强调有效音乐教学实现。教师要围绕小学音乐学业质量测评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高效改进音乐课堂教学,推进音乐课程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音乐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社会美育氛围不断强化,美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实施内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教师专业特长,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依据自身特质、课程架构、设施条件以及可开发的资源,构建中小学一体化美术课程体系.学校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开设水墨游戏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学习兴趣,不断启发学生对自由与美的感悟和热爱.  相似文献   

20.
秦海锋 《江苏教育》2022,(60):55-60
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重在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学指导方案》阐明了课标核心要义,梳理了课程目标逻辑,给出了教学实施策略,旨在帮助教师理解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指导教师规范构建课程内容,合理分析教学重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策略,继而促进艺术课程学业水平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