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家国情怀的认识,可能大部分学生,甚至老师对这一素养的理解也不是很明确。"家国情怀"事实上是指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对待国家和人民表现出来的大爱情怀,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第一利益,舍小家为大家,遵从集体利益。是一种对自己国家产生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要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为国家建设奋斗不息,为民族崛起而不断努力。初中语文教育能够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其人文素质,帮助学生形成爱国、爱人民、爱党的思想观念。本文就结合笔者教学经验探讨,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对学生家国情怀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2.
<正>“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1]。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价值取向,也是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家国情怀教育直接关乎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2]。初中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笔者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对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探究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高尚情怀能极大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同时也是新时代高中生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提升他们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规范其日常行为,使其感受到社会与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从而形成立正确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所谓"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家国情怀列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尚未明确提及,但许多初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不应忽视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  相似文献   

5.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深情大爱,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任。文章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途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历史学科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家国情怀是一种崇高的价值取向。笔者试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研学旅行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意义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家国情怀既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从先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宋...  相似文献   

8.
家国情怀是一种价值观和情感,是学生对民族发自内心的爱,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同。伴随着新课改素质化教育的推进,教育应关注学生本身,家国情怀作为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之一,需要老师们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初中生身心实现健康发展,对自己的国家产生高度认同归属和责任感,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因此本文围绕着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种理想追求,也是一种责任使命,更是一种理念与信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师可以从解析名人故事,感受英雄魅力;分析历史事件,挖掘社会功能;立足当下实际,激发内在感情三个方面入手。学生拥有家国情怀,才会有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才会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成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相似文献   

10.
马晓月 《考试周刊》2024,(15):140-143
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认同、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尤为重要。初中历史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阵地,如何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融入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基本文化内涵之一,是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立足语文教学,深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引领学生奉献青春力量,为西藏地方经济发展、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从家国情怀的内涵分析入手,分析西藏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影响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一些现状进行分析,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均衡发展的角度,探索提升西藏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家国情怀培养的综合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1],历史教学对家国情怀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历史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应试,往往忽视家国情怀的培育,其内容也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家国情怀培养.  相似文献   

13.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教学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向。实践中发现,历史细节对培养家国情怀有独特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历史细节从个体自我完善、家庭亲情观念、国家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4.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国情,读懂家国情怀的本质内涵,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基于此,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应通过转变教学思路、创设教学情境、开拓国际视野等路径,不断提升家国情怀的渗透力、教育力和影响力,让学生把爱国主义之根、家国情怀之魂深植于自己的血脉之中.  相似文献   

15.
蔡小雄 《人民教育》2020,(20):48-49
<正>在新时代,家国情怀表现为个体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种深情大爱,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热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以及个人自身发展的期待和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通过思政课进行家国情怀培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思政课立足于现实"教材",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有助于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6.
历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学科之一,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历史知识,发挥引领作用,给学生呈现真实完整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家国情怀得到更进一步的培养。这样的历史课堂中的家国情怀是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和传承。家国情怀包含了三个层面,分别是在生活中能够爱周边人,在心理上爱国家,在行为上爱国家,家国情怀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国情怀作为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学生情感和人格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提升。  相似文献   

17.
家国情怀就是人对自己国家所表现出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家庭的情感和爱国的情感必须要高度统一,才能具有家国情怀。在家中孝敬老人,爱护小孩,团结邻里,在国家层面爱国敬业,维护国家安全等均是家国情怀的表现。中国历史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合理挖掘并应用历史文化,在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加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丽杰 《知识文库》2022,(18):139-141
<正>引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出底蕴深厚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要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思想行为意识,促使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能够发自内心地树立起为人民奉献、为国家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家国情怀”是人民对祖国、家乡、民族、家庭的一种综合性的思想情感。《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家国情怀”列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价值。初中历史教学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的教学素材有很多,笔者试以初中历史“明朝对外关系”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0,(A5):141-142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家国情怀的培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重要方式。能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兴趣、对国家的认同,引导学生争做具有家国情怀的道德榜样。历史学科教学中要持续强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家国情怀犹如一粒生机勃勃的种子,植根于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