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高校就业市场违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高校就业市场中的违约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国情因素、体制因素、市场因素、家庭因素和观念因素都对高校就业市场微观主体违约行为产生了影响。因此,政府有责任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构建社会征信体系和统一信息平台等方式为高校就业市场提供基础保障。同时,高校有责任通过转变角色、职能等方式对高校就业市场实行宏观调控,以期解决高校就业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心理预期不一致和信用风险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校就业市场中的违约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国情因素、体制因素、市场因素、家庭因素和观念因素都对高校就业市场微观主体违约行为产生了影响。因此,政府有责任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构建社会征信体系和统一信息平台等方式为高校就业市场提供基础保障。同时,高校有责任通过转变角色、职能等方式对高校就业市场实行宏观调控,以期解决高校就业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心理预期不一致和信用风险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还存在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反馈机制不到位、法制和机制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其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科学规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用整合的视野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在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作用和对他们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四个主体,提出完善高校就业市场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构建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因素。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不同于一般事务性的服务体系,必须具有管理、教育、服务和研究四个功能。因此,构建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应该在以市场为导向、确立“营销”理念的指导之下,大力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和拓宽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和完善就业跟踪调查网络等几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涉及到国内宏观就业环境、经济结构调整、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教育结构调整和学科专业改革以及毕业生自身素质等。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要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 ,加强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网络就业市场两个市场建设 ,更好地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7.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引起各级政府和高校的普遍重视。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完善就业指导模式、加强就业市场建设、积极营造就业知识学习氛围等,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构建"人性化"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60年来中国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招生、毕业生分配制度有自身特点,并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就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包括: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录取办法的改革,招生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高校入学考试的改革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包括:就业模式的改革,就业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就业市场的形成,就业主体的转移等.  相似文献   

9.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特点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如何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怎样的就业市场,是当前业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现实,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等均呼唤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并且从就业制度改革的程度、毕业生谋职择业的成本、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及高校本身的职能等因素来看,均强调毕业生就业市场应以高校为主体。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到国内宏观就业环境、经济结构调整、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教育结构调整和学科专业改革以及毕业生自身素质等。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要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网络就业市场两个市场建设,更好地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就业方式的转变使得加强高校就业能力建设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从社会就业要求、毕业生就业需求和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诸方面出发,普通高校就业能力建设必须从工作定位、职能转型、优化机制、强化功能等方面构建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在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对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加以分析研究,指出了全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河南实际,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充分发挥市场的职能和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地方高校办学风险增大,迫切需要地方高校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步伐,来化解客观存在的就业风险、市场风险和质量风险。但是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成熟等诸多问题。为了降低地方高校的办学风险,本文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联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希望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的有机体,推动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制度的改革,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652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变得日益重要和繁重.为了高效、准确、及时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与利用作了一个初步的设计,希望对当前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毕业生就业越来越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传统的招聘会方式,其时效性、有效性、传递性较差,不能最大限度地使用供需信息。就业信息网则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建设就业信息网,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并可依托网络进行全过程就业指导,构建毕业生“售后服务”体系,这既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也是高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结合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了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实践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7.
该文首先指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监测指标体系对于提高宏观调控科学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接着,笔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监测指标选择应遵循灵敏性、可操作性、重要性、系统性原则,并从市场供需状况、就业流向、就业质量、就业环境、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文章就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监测指标体系提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校园就业市场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下,高校毕业生校园就业市场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在当前国内就业大环境下,校园就业市场在运行中仍存在诸如运行经费不足、运行体制不成熟、市场信息交流不够畅通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增加校园就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校园就业网络建设进程,强化对校园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努力推动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下,高校毕业生校园就业市场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在当前国内就业大环境下,校园就业市场在运行中仍存在诸如运行经费不足、运行体制不成熟、市场信息交流不够畅通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增加校园就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校园就业网络建设进程,强化对校园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努力推动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几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环境复杂、经济结构性改革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多、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能力不足、行业发展变革导致供需矛盾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向趋于保守。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发生新变化、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调整力度不够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提高等困难和挑战。因此,创新体制,凝聚就业工作合力;创新政策,优化就业资源对接;创新载体,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构建创新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