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高等教育在质量保障方面形成了认证机构认证、院校内部保障、社会评价、政府监督“四位一体”的比较健全、运行良好的体制机制。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我国应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支持独立的评估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评估标准开展分类评估,建立健全院校自我评估的机制,建立开放的高等教育数据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强评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法国博士生教育职业化改革以“博士生教育作为一种研究型职业经历”和“基于学术能力基础上的可迁移技能”为逻辑起点,在实践中采取注重博士生可迁移能力培养,构建博士生院的博士生职业化培训机制,加强博士生培养的计划与落实,促进博士生与企业双赢的产学研合作协议等具体举措来推进博士生职业化改革。这对我国进一步改革博士生培养模式、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启示:政府应加强博士生教育顶层战略规划及相应的政策引领与保障;博士生教育机构需重申博士生培养理念,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博士生要加强自身专业理论自信,提高可持续发展和可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3.
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专业机构和新闻机构等社会组织。牛津大学研究生教育处于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之下同时又保持本身的自治传统。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很好地促进了牛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的内部质量保障建设。这些成功的经验对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策:一、加强与国际质量保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经验。二、改变保障主体、保障形式单一、行政色彩浓厚的现状,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协同合作,高校自动保障的评估体系。三、改变以保障“教”代替保障“学”的现状,把保障“学”作为各种质量保障活动的落脚点。四、通过法律和政策引导,逐渐扩大社会评估机构的作用,提高社会参与度。  相似文献   

5.
促进欧洲教育质量保证合作,是博洛尼亚进程的基本原则之一,而《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标准与指南》(ESG)则是各参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在这一原则和框架下,克罗地亚颁布了《高等教育和科学质量保证法案》系列法案,成立了科学和高等教育局(ASHE),确定了高等院校自治和质量保证主体地位,完善了高校内部自我评估机制,提高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形成了信息公开制度,融入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组织,从欧洲、国家、高校三个层面构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依法建设、外部质量保证机构独立、利益相关者最大限度参与、高校主体作用、以发展和持续提高为目的、信息公开、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是对我国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里都先后成立了各种规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并有了自己的一系列教育评估的手段和方法。可以说,欧洲的高等教育评估不仅带动着欧洲本土大学的发展,也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因此,了解并分析欧洲高等教育评估的先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与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为代表的外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法律地位界定,存在着“私法化”与“公法化”两种声音。其中,“私法化”的观点倾向于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界定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或社会中介组织,赋予其以非营利性法人的私法地位。与此不同,“公法化”的观点则主张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视为受政府行政委托的事业法人。放眼域外,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赋予外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以独立行政机构或独立行政法人的公法地位,强调此类机构的独立性、公法性与专业性。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法律地位的重构,应秉持规范主义与功能主义进路相统一的立场。一方面,基于“任务决定组织”的行政组织法基本原理,赋予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以独立的公法身份,推动学位中心与评估中心作为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的公法人化改造。另一方面,基于规制法的理念,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自律规范与自主治理机制,构建多元规制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规制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8.
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形成及启示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欧洲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质量的下滑 ,导致了以英国多元评估型、法国中央集权型、比利时二元结构型、荷兰校外评估型为代表的不同的质量保障模式的形成。欧洲国家的经验表明 ,强化质量意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和一般规律。我国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时 ,应积极借鉴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 ,处理好规模、质量和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在2011年有重要转折。按照最新的《布拉德利法案》要求,联邦政府在大学质量保障机构及保障框架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澳大利亚新时期的质量保障变革启示我们:应加强质量保障的立法工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稳定性;应加强风险管理,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底线;我国新一轮本科教育评估可以采用主题质量审核的方式,以促进高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必须明确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评估机构责权,才能构建多元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受“需求驱动”市场机制的影响,高等教育质量风险评估成为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作为风险评估的行为主体,基于“变触”和“循证”两大评估理念,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教师、财务、监管历史与现状等4个关键领域开展周期性的质量风险评估。借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风险评估经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要树立“风险”为特征的评估理念,奠定评估共识基础;采取“变触”的评估机制,分类监管高校风险;遵循“证据”特性的评估路径与方法,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博洛尼亚进程启动以来,欧洲兴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建设新高潮。各国纷纷新建或重组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并重新界定其与政府、高校及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独立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2.
博洛尼亚进程启动以来,欧洲兴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建设新高潮,各国纷纷新建或重组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并重新界定其与政府、高校及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独立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3.
爱尔兰高等教育遵循欧洲大学自治的传统,其大学的自治程度较高。爱尔兰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分为两个体系:大学对自身质量的内部评估和爱尔兰大学质量委员会(IUQB)对大学进行的外部质量评估。爱尔兰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不收学费,整个第三级教育机构82.6%的经费来自于财政。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最直接的体验者、最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在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中理应拥有一席之地。哈萨克斯坦欧亚高等教育卫生健康认证与质量保障中心(ECAQA)组织学生从评估标准制定、高校外部教育质量保障、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三方面参与高校教育质量评估,具有以开放多元的学生视角扩宽评估维度等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与“学生主体意识”的现代教育理念,这为我国高校质量评估提供了学习的案例。首先,源头保障学生参与;其次,提高学生参与效能;第三,扩展学生评估高校的维度;最后,畅通学生参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爱尔兰高等教育遵循欧洲大学自治的传统,其大学的自治程度较高。爱尔兰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分为两个体系:大学对自身质量的内部评估和爱尔兰大学质量委员会(IUQB)对大学进行的外部质量评估。爱尔兰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不收学费,整个第三级教育机构82.6%的经费来自于财政。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大学质量保障署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质量保障机构,对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审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澳大利亚大学质量保障署跨国教育质量保障框架的构建体现了不同于我国跨国教育评估的理念和策略,有可资斟酌和借鉴之处。本文尝试对此议题进行评析,并对我国的跨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荷兰的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是国际上著名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之一.荷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模式的发展及荷兰大学认证制度的框架体系体现出荷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模式的特点:其质量评估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质量保障的主要手段是认证而非政府管理;政府扮演监督和保证者的角色;注重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自我评估和良好的外部评估市场的营造;教学评估和科研评估相分离.  相似文献   

18.
荷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被称为国际上颇具代表性的4种质量保障模式之一。它由外部保障和内部保障两部分构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荷兰政府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给予高等学校更多更大的自主权;与此同时,政府要求高校证明其质量是合乎要求的,希望高校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管。1985年,荷兰政府出台《高等教育:自治与质量》,决定由政府委派校外组织——高等教育视导团负责校外评估。与此同时,荷兰高等学校也逐步建立了以“自我调整”为基本特征的内部保障制度。高等学校内部自我保障和外部的视导有机结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荷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从多方统筹的视角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五个主体:把统筹政府宏观教育管理作为完善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把统筹事业性评估机构改革创新作为完善教育质量保障的抓手、把统筹高等院校参与内部保障作为完善教育质量保障的内生力量、把统筹行业性机构开展专业认证作为完善教育质量保障的增长点、把统筹社会性组织大学排行作为完善教育质量保障的参考点。  相似文献   

20.
关于高等教育认证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等教育(机构或专业)认证是一种高等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机制,近年来,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高等教育认证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第四种重要的质量保障机制,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关国,经历了从区域认证到专业认证的过程。二战后,政府开始介入教育认证,促使教育认证制度化、法定化和社会化。其主要渠道有两条:对教育认证机构的评估的认可和政府对被认可的学校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加强了对高等教育认证机构再评估和再授权的工作。高等教育认证过程主要包括:认证申请、现场考察、初次认证和后续考察等。高等教育认证的特质与优势表现为:教育认证的动机来自教育机构;教育认证是一个全覆盖、全过程的发展性评估过程;教育认证不仅有“标准”,而且也就各院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进行认证评估;教育认证由社会专业中介机构实施;教育认证具有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