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在北京交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特色专业方向的已有建设基础上,探讨了以产学研结合,“新工科”创新育人为导向的卓越人才培养改革途径和具体举措,提出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手段、产学研协同为抓手”的“卓越”人才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并总结了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是应新经济发展而生的新型工程教育,其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旨在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文章以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以“新工科”理念为契机,以培养双创型复合人才为目标,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层面出发,通过改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任务驱动模式,以提升教育质量,服务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我国建立在学科研究与学术分析基础上的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是依据工程教育的本质来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环境专业建设清洁生产特色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为例,根据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性、符合性、伦理性、创新性、创业性及全球性等特点,阐述地方高校应用型卓越环境工程师的清洁生产能力要求与实现方式,以期为解决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当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校内培养、轻企业实训,重技术传授、轻伦理教育的现象提供解决思路,也为兄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文章以专业内涵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固化、课程体系陈旧3个问题为导向,结合南京理工大学办学基础和特色,从升级专业内涵,制定柔性化培养方案,构建横向破壁、纵向贯通、逐层进阶的课程体系3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西安邮电大学以“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作为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作为载体,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形成其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全程参与分阶段实施IT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高等工程教育大国,建设“新工科”是推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根据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改革聚焦点,相关部门应通过以培养卓越新工科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基于开放型公共教育平台构建专业教学“第二课堂”、基于大数据技术增强土木工程教学实践环节的可追踪性,同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合理渗透到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全过程,引领学生正确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针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政府制定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过程中对创新型工程师的急需,文章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西北工业大学与法国INSA-Lyon“3+2”工程师联合培养模式的经验和成果.以通过中外系统化的国际工程教育合作,实现工程人才的国内外同步联合培养以及培养体系的合理对接为出发点,围绕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工程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工程教育背景、创新精神的中国特色工程人才,创新了工程人才的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完善了工程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为我国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互联网+铁路”成为新时代铁路信息化工作的创新发展理念,培养铁路信息技术人才对于保障铁路安全、高效运营尤为重要。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2010年获批教育部高教司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试点,该专业在“新工科”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双重背景下,探索建立了工程实践导向的创新型、应用型铁路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体系,该教学平台体系通过改革培养模式、设计专业特色的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高水平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引入有别于普通专业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等举措,有力地支撑了铁路信息技术特色方向的理论教学和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江南大学为例,旨在通过建设“六大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卓越人才培养效率,借此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快速、创新和科学发展,以期在行业之内、高校之间彼此借鉴,互利共进。  相似文献   

10.
试析多元立体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高等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和新实践,都丛须通过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和发展才能得以完成.要培养具有创新与创业能力的现代卓越工程人才,必须建立以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评价体系为核心要素的多元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分析构建多元立体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探讨现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为制订实施多样化、多层次、多元化立体的卓越培养计划,保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出发点,在分析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新机制、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国际化办学、人才培养标准以及建立质量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系列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优化模式,“教育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主要体现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指导,借鉴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实施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创新的主人,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是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由MIT创立的CDIO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理念先进、应用广泛的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基于CDIO教育理念,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和需求,从专业综合改革、校企合作模式、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角度论述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主张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定位改进培养模式、合理设计企业阶段培养计划,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享人才资源、建立企业工程教育实践基地等方式拓展校企合作互动模式,加强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型课程建设、科技创新竞赛指导,探索深层次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以期使学生具备满足社会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丁昕 《教育教学论坛》2019,(23):208-209
新世纪以来,为应对国际高等教育激烈竞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产业深刻变革、科技新一轮革命等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教育部组织开展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等一系列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计划,旨在解决工程教育科学化、专业建设学科化、教育界与产业界脱节、人才培养滞后人才需求等问题。文章分析了CDIO、卓越计划、新工科三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工作中落实改革任务所需采取的行动。  相似文献   

16.
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及“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为指引,在材控专业设置了卓越工程师班,围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通过优化选材标准、突出工程实践、强化过程管理、配强教学资源、重视成果凝练等教学改革与实践,开展全过程、专业化、一体化育人,实现了本科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17.
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依据,在分析目前工程类人才培养现状及制约培养质量因素基础上,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培养模式,并分别从创新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等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开展“新工科”建设已有4年历史,“新工科”建设理念、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得到广泛认可,进而推动“新工科”建设从理论倡导和顶层设计阶段进入实践落实和质量提升阶段。在此背景下,文章以2015—2018年武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发展为例,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传统模式存在的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的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等问题,对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贯彻落实OBE教育理念和工程教育评估(认证)精神、支持和鼓励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科技创新活动、着重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是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当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过程中存在创新型教学机制缺失、工程创新型师资缺乏、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性不够、工程实践环节欠缺等问题,需要通过创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与平台、加强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设置具有创新性课程体系、建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等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开展了“新工科”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实践型、创新型高端综合性工程人才,使他们在国际上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这为高等工科院校教育改革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在此背景下,一批民办高校充分认识到发展机会,部分应用型民办学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中将思政教育融汇其中,让工程型人才政治素养得到提升,人才质量得到保证,从而推进民办高校教育向前迈进。应用型民办高校在培养理念上要实现创新,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德才兼备、全面提升。文章通过对“新工科”建设下应用型民办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面临难点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希望能够对应用型民办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