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燕 《中小学校长》2023,(10):13-18
从系统论视角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需要综合考量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关系。在我国,大学与高中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历史演变阶段:2002年以前的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高中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2002—2018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中的升学教育功能得以强化;2019年以后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与高中协同发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普通高中教育的质变样态表现为知识观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学习自主权不断扩大、强化高中作为大学预备教育的功能等三种样态。为此,普通高中进行了“跨学科、融合式课堂教学”“构建规范选拔评价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等五种育人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烟台市探索将县中发展置于区域普通高中质量整体提升的大背景下进行全方位推进。一是通过优化办学资源布局、规范高中招生录取机制等方式,整体改善高中办学环境;二是通过健全教师补充与流动机制等途径,夯实高中教育发展第一资源;三是通过构建全面育人体系、改革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等,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四是通过启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建立行政教研双轮驱动的课改工作机制等,促进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烟台市探索将县中发展置于区域普通高中质量整体提升的大背景下进行全方位推进。一是通过优化办学资源布局、规范高中招生录取机制等方式,整体改善高中办学环境;二是通过健全教师补充与流动机制等途径,夯实高中教育发展第一资源;三是通过构建全面育人体系、改革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等,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四是通过启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建立行政教研双轮驱动的课改工作机制等,促进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自然资源行业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是满足新时代人的生态需要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资源类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现实诉求。目前,自然资源行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课程偏少、教育方式与实践场景脱节、生态文明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本研究基于系统耦合理论,通过优化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健全生态文明实践育人体系、培育生态文明文化等方式,构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三位一体”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三者同向同行、协同互补,以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规范化、系统化和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智能时代背景下,我们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不再只是知识的探索和获取,而是培养具有独特思维、个性鲜明的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亟须推进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一是开发分层分类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二是聚焦"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构建多元活力的课堂;三是以生涯教育为引领,开展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发展指导;四是唤醒学生自我驱...  相似文献   

6.
赵玉成 《上海教育》2022,(21):11-12
<正>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出口,又是高等教育的入口,其质量直接决定着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的离低。高中多样化发展如何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如何有效转变?如何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之需?如何解决普通高中办学同质化、育人方式单一、活力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十余年来,上海持续开展提升高中质量的探索,着力打造各美其美的普遇高中学校生态、探寻一般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之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形成了改革成效初显的“上海经验”。  相似文献   

7.
张叶飞 《考试周刊》2014,(59):57-58
构建"生态课堂"是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趋势,高中数学教师要遵循学生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关注教学的生态、和谐运作课堂教学的各元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生态课堂的理论依据,提出了构建高中生态型课堂的四项策略,提倡民主、开放、活动及分层教学,让学生在生态型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8.
徐茜  龚正华 《中国德育》2023,(23):43-47
生态文明教育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要求。在创建生态文明社会之际,需要厘清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内涵,明晰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对新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化、实践化、生活化的育人体系,筑牢生态育人根基;强化从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的教师培养力度,完善主力保障;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创新融合与驱动模式,助力角色联动。  相似文献   

9.
蔡建中 《考试周刊》2013,(70):172-173
<正>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多年来,我校开展以"环境育人、制度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特色育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和谐、高效的育人环境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一、构建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隐性课程,是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10.
马一新 《江苏教育》2022,(66):49-51
从“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到“强化劳动实践育人”,体现的是国家对劳动育人价值的聚焦。南京市栖霞中学围绕劳动育人的中心任务,开发劳动实践课程,拓展劳动教育场域,凸显时代劳动特征,构建了整合性的高中劳动实践育人的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将育人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方位、全课程育人格局,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思政育人理念.在高中基础学科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实现知情意行全面发展,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所需人才的必然要求.本研究针对物理课程思政认知、需求、情感三个层面进行调查,探究高中师生对于物理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与情感态度,为加强在物理课程中渗透“立德树人”,发展物理课程的思政功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邓华  杨璐 《教育与职业》2023,(14):103-107
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是其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丰富德育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回归教育本真、倡导“全人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针对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定位不明、育人目标不精、教学方法不新、教学资源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其课程建设应明确课程定位,跨越学科藩篱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精准育人目标,明晰基于学段进阶式教育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过程成长的生态文明教育手段;优化课程资源,构建基于视点的分层递进教育模式;创新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对教育强有力的呼唤,肩负着培育未来生态文明主导者的使命,其育人模式与创新实践更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形态的时代表达。大连市甘井子区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精神,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开展实践活动,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延伸共建成果,践行生态文化传承三种途径,引导学生带动家庭,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区,努力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发展新形态,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相似文献   

14.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与生态化理念的兴起,课堂教学生态化也成为学校教育探索与关注的新视角。让教育发挥生态的育人功能,教育者必须关注生态教学的动静平衡,坚守教育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人格、价值生成以及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黄光华 《广西教育》2023,(17):36-39
本文分析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资助育人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资助育人体系下影响思政育人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论述在资助育人体系下开展农村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提出创新资助育人管理模式、开展多元资助育人主题活动、加强受助学生自我教育等思政育人路径,形成“解困—育人—成长”的资助育人机制,促进农村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绿色教育”是指要关爱、尊重学生的生命和价值,构建生动、活泼、民主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敢创新、肯实践的新一代人才。“绿色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一个生态和谐的教育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绿色育人理念、“绿色”课程体系、“绿色”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新一轮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有助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地理学重在研究人地关系,贴近时代发展,与国家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日常生活都关系密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拥有独特优势。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通过开展学科德育,有助于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育人意识与能力。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对师范院校地理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展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开展博雅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强化博雅教育育人队伍、构建博雅校园育人环境、开展博雅课程体系建设、革新博雅教育育人形式,培养知识渊博、品格高雅、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9.
“双减”政策是教育格局的大调整,阵痛、困难、挑战不断。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及“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让“双减”政策落地,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从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后延时服务改革等方面,阐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20.
吴永德 《青海教育》2021,(1):40-40,42
构建美好教育生态,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集合校内校外优质育人资源,将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个相互共融、同生共长、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努力营造文化多元共融、师生齐生共长的育人有机体.职业学校致力于家校社三方合力育人,构建美好教育生态,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