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章杰 《快乐阅读》2013,(12):59-59
动态生成这一教学观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它从变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态进行着手,预期优化传统课堂理念,进而引发教学的流程、要素的优化构建,有学者指出,动态生成就是教师从精神领域认可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高校"公共基础课"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奠基石。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和社会变革带来教育形态的变化,使课堂教学变革的内涵和目标更加明确。长期以来"公共基础课"存在着价值取向偏失、教学方式单一、质量意识薄弱、教学文化缺失等问题,使"公共基础课"必须进行课堂变革以适应一流本科教育要求。高校应当从变革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教师观、学生观、激励观、学习观等方面入手,进行课堂革命,提高"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效果,服务一流人才的培养和"一流本科"建设。  相似文献   

3.
高校现有的教学空间大多为传统教学模式而建,"课堂革命"的提出为教学空间变革创造了条件。剖析新型空间项目变革特征,发现已有变革大多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更强调信息技术"赋能",重新定义课堂和学习形态,并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增进协作分享、提高课堂效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提出了"全空间"变革推动大学课堂生态构建的理论构想,也从普通教室的规模化改造、空间建设与迭代的科学性探索,以及空间应用成效的评价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新型教学空间变革的路径趋向,可为进一步深化空间变革和教学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教育理念刷新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课堂教学的变革。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去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自主高效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探讨了高效课堂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为重塑基础教育课堂形态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以全人教育思想、联通主义理论和学习共同体理论为依据,从六个维度构建面向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教育课堂形态,强调全人发展的课堂价值形态、跨越虚实边界的课堂时空形态、促进协作互动的课堂组织形态、指向真实建构的课堂教学形态、体现数据赋能的课堂评价形态、追求和谐共进的课堂文化形态。文章通过对元宇宙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两个成功案例的分析,为数字化转型助力基础教育课堂形态的变革提供示范和佐证,提出数字化转型助力课堂教学变革仍要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给教育的变革带来了希望,怎样将它融入教学过程,成为当今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正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理念,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所体现的建构主义理论观。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基于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教育理念刷新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课堂教学的变革。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去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  相似文献   

8.
在理念层面上,全纳教育将教育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价值判断维度,转移到"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价值判断维度上来,体现了教育知识观的根本变革。在课堂教学实践层面上,全纳教育主张建立基于个体的、发展性的、关系型课堂,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强对学生的行为控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全纳教育进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透析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所体现的建构主义理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给教育的变革带来了希望,怎样将它融入教学过程,成为当今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正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理念,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所体现的建构主义理论观。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基于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教育理念刷新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课堂教学的变革.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去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目标"体现了教育思想的进步。"三维目标"体现了崭新的学力观,体现了现代课程的内在价值以及课程教学的对话与修炼的本质:课程育人——课堂是个育人空间,课程是个育人途径,我们可以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平衡点。一、课程育人的内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是指向教育目标、制订教育计划并据以展开实践的,而作为教育实践的基本形态的教学当然也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而课堂教学理念起着主导作用。随着课堂教学理念变革与创新,大学课堂应从工具性转向人文性,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从保守性转向批判性,体现文化融合和价值多元的价值追求。根据教育目标、知识型态、课堂型态分析,大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种生命意义实践与实现的活动,也是一种学术活动,必须体现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教育”引发了教育范式的结构性变革,传统学习空间已难以承载和支撑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学习空间的变革势在必行。文章首先对学习空间术语的由来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并回顾了教育发展史中学习空间以及相应教学范式的演变过程。之后,文章分析了新学习空间观产生的动因,提出“互联网+教育”的新学习空间观,指出新学习空间建立在物质、社会和精神三元辩证的空间认识论基础上,学习空间与教学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并分析和讨论了新学习空间在物质、社会和精神三层空间中都呈现出联通与融合的特征。文章最后基于新学习空间观的三层空间维度对当下具有新学习空间特征的教学创新进行梳理与归纳。期望文章为认识和推进“互联网+教育”学习空间变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强化了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逐步树立起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知识观和教材观.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育思想的进步.随着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创新的意识已深入课堂,并且也应该深入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变革,各种新的教学观、学习观也不断涌现。用技术优化教学的理念在教育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现代教学理念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学习的发生地点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同时,利用网络使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教师能够共享  相似文献   

16.
“生命观”体现着人本主义精神,教学中运用“生命观”理念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在生命观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旅游教育中教学思想的误区,并对传统的旅游教育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对话式教育”是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对话内涵的拓展和深化预示着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变革。主体性哲学的转向、文化适应模式的变迁以及课程观的变革是对话式教育诞生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体现着教育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课堂是教育变革的主要场域,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变革势在必行。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十年间先后实践着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两个看重"课堂观、"四个看点"新境界课堂论,让学习真正发生,让课堂触及灵魂。并从多方面进行自我建构,把课堂系统做大做强,对学校教育进行整体性变革。  相似文献   

19.
向艳  张萌 《教学与管理》2022,(21):76-80
指向学生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课程实现了劳动观、育人观和课程观的突破与变革。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理念的变革意味着在劳动教育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出劳动素养在教学目标设计、内容实施及评价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逆向劳动教育教学设计强调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性、对劳动评价的前置性和对真实问题的解决性,遵循明确预期劳动成果、确定基于劳动表现的评价证据、选择合适的劳动实践内容的总体思路,将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理念与要求转化为教学实施与行动的方案,实现其思想理念的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20.
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由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教育要素交互作用、动态同构的“功能——结构”模型。在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师范教育观念的变革和理性构建是先导,培养目标的调整是对高师教育功能的价值选择和规范,正是体现师范教育功能变革的培养目标的前瞻性调整,推进了高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管理的全面的结构性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师范院校的教育整体改革。本文试图从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现状及其问题、弊端和症结的理性反思着手,以师范教育的功能观、专业观和教学观的变革为先导,就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前瞻性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