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琵琶行(并序)》一文时,学生对《琵琶行》序言的必要性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很多同学认为,序言的内容确实很丰富,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以及琵琶行写作的原因,也有白居易的悲伤情感。但是,这些内容在诗文中都有对应的存在,序言只是把内容进行了提炼,似乎找不出更充足的理由将之留下。  相似文献   

2.
琵琶一曲慰风尘,浔阳千尺流苦悲,《琵琶行》情辞兼美,传诵千古,余韵未绝。但序言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令很多读者费解。白居易被贬江州,一下跌入人生低谷,从"郁郁眉多敛,默默口寡言。岂是愿如此,举目谁与欢"(《寄行简》)便晓其孤独寂寞难耐;从"浔阳迁客为居士,身似浮云心似灰。"(《赠韦炼师》)可知其凄凉苦闷难遣。  相似文献   

3.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作者通过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表达了内心的真情实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探索多元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情境中体会诗人描写的妙笔,找出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理解白居易抒发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笔者在《琵琶行并序》课堂中设置任务情境,开展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李琳 《现代语文》2011,(2):51-51
“美感的本质在于:是人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指欣赏者和人类)所获得的精神愉悦。”就是人们在立美欣赏过程中,“通过美的对象而直观自身时产生的一种精神愉悦”。美学家叶朗认为审美教育目标是“个体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绘的归隐之乐是无数人心中的理想之境。仔细揣摩,其实“乐”中蕴含着三重悲意:一是辞官归去、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不甘与无奈;二是想象中田园生活的闲适惬意与现实生活的窘迫困苦形成的巨大落差;三是乐天安命思想背后陶渊明对自己生不得时和精神孤寂的感伤。  相似文献   

6.
《琵琶行并序》是我国文学史、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这首诗不仅是高等教育古典文学类教材的必选篇目,也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名篇。今就释义未确或当注而未注的几个词语提出疑议,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提倡将读者放在主体的地位,宣扬的是一种读者中心论的思想,文学作品是为读者而写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思想、情感跟读者的思维过程是相关的,而不是将一种文学作品固有的解读强加给学生。接受美学应用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之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在欣赏的过程中去领悟诗词所带来的魅力,古诗词中通常用到的留白是与接受美学的...  相似文献   

8.
对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的教学,一般习惯于将重心放在诗歌第二段中的音乐描写上。《琵琶行》流传千古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诗中出色的音乐描写,它理所当然应作为教学重点。但除此之外,似乎还可以另辟视角,从而既可收融会贯通全诗之效,又可获得清新感受。纵览全诗,写诗人听琵琶女弹奏琵琶,前后共三次;依教材段落划分,分别在第一、第二、  相似文献   

9.
浅层次的阅读不利于学生汲取名著中的营养,深度阅读应着力于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人物、语言、情节、主题等方面,在真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语用技巧、提升分辨能力、力促思维深入。  相似文献   

10.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都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又都是以对音乐的出色描写而著称,二者在对声音的描绘时,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生动贴切且独具匠心的比喻修辞,状无形之物如在眼前,可触可感。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的诗歌发展达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上突出体现了其姊妹艺术的特点。仅从音韵角度,就可以感悟唐诗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体会到唐诗音韵传情的魅力。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唐诗音韵美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2.
教育现代化呼唤美育的深化,而中国诗词无疑是情、景的统一,是具有特定时代以及跨时代美育价值的载体.统编部高中语文课文《琵琶行》(并序)是"诗王"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中琵琶乐声的美感描绘与流转匀称的语言强化了抒情和整体的审美特性,尤其是穿插了特有的对琵琶演奏的细节描写,增添了真实性和表现力,成为"美"与"诗"、"言"...  相似文献   

13.
14.
刘赢 《教学随笔》2021,(4):79-80
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都是记叙古代文人盛会的序文,两篇序文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本文从序文文体、文中情景关系、立意、创作背景四个方面对这两篇序文进行比较,以期为两篇序文的比较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都是记叙古代文人盛会的序文,两篇序文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本文从序文文体、文中情景关系、立意、创作背景四个方面对这两篇序文进行比较,以期为两篇序文的比较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群文阅读是目前应用较多的阅读方式,将其运用到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鉴赏深度和广度,促使学生在对比解析、深层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以学习《蜀相》为例,还原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真实情景,运用群文阅读的方法鉴赏古诗词,通过精研教材、合理组元、对比赏析和巧设任务等方式,探讨群文阅读背景下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的文字、句段、日常的口语交流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赏析水平、文字运用能力等。新教育理论的出现,促使了多元化教学的普及,本文通过任务情境对《琵琶行·并序》进行解读,以此论述任务情境对多元阅读教学的作用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全面而辩证地理解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理性与非理性,才能准确把握文学的精神实质,才能实现《红楼梦》的完善的教育价值,才能开展健全的文学教育。在文学教育的高度理解《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既需要挖掘《红楼梦》在语言与思维发展中的“有用之用”,也要发挥其文化浸染与审美熏陶的“无用之用”,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案例解析法,以《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为例,对古诗词对比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分析,引导学生利用知人论世、精细研读和领会情感的方式和方法,从曹操和陶渊明的出身和性格、两首诗词的艺术风格以及诗人的人生归宿和精神追求等层面,寻求对比阅读的具体着手点,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形成和深化辩证性思维,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倚文四进”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写”“演”四种方法,达至“感受”“体会”“理解”“展现”的境界,促使其在循序渐进的深度阅读模式中,逐步提高文学阅读与写作能力,最终将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精神思想带至最高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