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意学习生活,是指立足于儿童健康人格和创新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培养儿童探究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学习生活。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秉承"笃学善创、宁静致远"的校训,立足儿童健康人格和创新素养的提升与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意主题活动,引领儿童过有创意的道德生活,释放儿童的天性、突破儿童生活的常规化、激发儿童的自主生长。  相似文献   

2.
杨丽芳 《教师》2022,(17):84-86
学习品质作为儿童社会性、情绪、认知发展及交互作用的核心,反映了儿童参与互动和投入学习的方式,是儿童良性循环发展的起点。“一日生活皆课程”,生活活动不仅满足儿童的基本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儿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形成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等。文章基于幼儿实际生活场域,提出学习品质培养的相应策略:需要幼儿园从课程意识、教师意识等方面着手;需要教师从珍视生活活动的视角出发,立足幼儿的发展,搭建幼儿学习的支架;更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以行促知,知行合一,为幼儿在良好的家庭生活教育中养成学习品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4.
张华 《教育文汇》2004,(4):20-21
研究性学习为什么必须回归生活?因为,研究性学习只有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建基于儿童的体验与交往,才能成为儿童自己的学习、活的学习,才能找到意义之源,才能不断促进儿童个性的生长、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强调儿童的经验、体验、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内容是儿童自身、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有机整合,让儿童的品德发展、社会学习、科学学习、劳动技术学习等通过综合的活动呈现出来,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实施活动化教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如下:  相似文献   

6.
学前特殊儿童生活课程的建构是从特殊儿童生命成长和发展立场出发的,主要以富于启蒙性、趣味性和教育价值的教育形式引导特殊儿童认知生活内容、积累生活经验。学前阶段根据特殊儿童成长特点开设生活课程,创建多元的生活教育活动情境,采取差异性生活教育指导策略,注重与五大领域活动的融合,引领家长发挥生活教育支持作用,有助于特殊儿童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并通过学习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达到史无前例的方便快捷,人类进入“快餐”时代,“快”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主旋律。当“快”渗透到儿童学习中,给儿童本身、儿童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是什么呢?笔者为小学一线教师,有幸参与儿童的发育发展,借工作之便,能直接了解到儿童家长与日俱增的焦虑和困惑。家长的焦虑与困惑来源于“速成教育”“功利教育”。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慢下来,努力观照儿童的全面发展,关注儿童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重视儿童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 传统思品课最大的弊病就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代替整个德育过程。现代品德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学习实现的。《品德与生活》作为小学低段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整体塑造儿童健康人格,为儿童的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它以儿童的生活原型为视角,整合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劳动教育等学科目标,构建主题单元,使儿童的现实生活与学习情景融为一体,随机进入道德情境,在活动中实现儿童的体悟式学习。  相似文献   

9.
儿童生活经验是指儿童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应。文章基于儿童立场,以发展儿童为目的,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儿童生活。从生活事件、学习支架、实践活动三方面具体论述,将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重视教学的过程价值,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活动化教学就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的内容主要源自儿童的现实生活。这一时期儿童的心智发展并未进入抽象或相对宏观的层面,儿童的活动大都围绕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为此,小学低年级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应脱离儿童自身的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活…  相似文献   

11.
作为儿童的儿童就是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对待,而对于儿童来说,成长即目的,生活即学习,行动即存在。因此,倘若以儿童的方式教育儿童,那么儿童的学习就不应附带外在的功利,而应把成长作为目的;让儿童基于自己的生活、通过自己的生活、为了自己的生活展开学习;让儿童在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中体现"行动即存在"的真谛,在行动中创造自己的作品,确证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儿童学习和运用母语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要切准儿童的视角、站稳儿童的立场、呵护儿童的思维,让儿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角,主动探索知识规律,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使语文能真正浸润儿童的生活、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托班儿童的生活活动是指教师通过对儿童生活的护理,引导儿童主动学习、掌握必要的生活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儿童身心及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过程。面对年龄偏低的托班儿童,保教人员不仅要精心、细心、耐心地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愉快成长,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儿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潜力,通过生活活动的组织与管  相似文献   

14.
儿童学科生活凸显儿童的存在状态,把儿童推向了中心,通过学科学习与拓展,追求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基于学科教材、儿童生活、地域特色开发项目化学习主题,依托学科任务群和跨学科实践促进儿童深度理解和深度学习,通过实践使得项目化学习对儿童完整学科生活建构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校发展的文化自信,是基于儿童成长设计的自信。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文化,要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建构,努力促进儿童生命发展。从儿童立场出发,分析文化形成的校本化背景、特征和价值,进行创意设计、个性探索和总结反思,形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行动方式,并逐步提升实践背后的理论认识,让学校成为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相似文献   

16.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在以儿童发展为本、儿童的自主发展这样的课程改革新理念引领下,幼儿园教师应从儿童的需求出发;倾听儿童的心声,支持儿童的思想;关注儿童的差异,支持儿童的行为;为儿童开始未来的生活、学习与发展创设时空.  相似文献   

17.
<正>·主持人语·班级生活是儿童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班集体是儿童体验社会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其社会化发展、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班级生活的道德性直接影响儿童德性的养成和发展。学校只有引领学生过有道德的班级生活,才能帮助学生成长为有道德  相似文献   

18.
整合是早期阅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关注儿童认知的综合整体,是儿童学习、教育与生活的整合,可以有效促进儿童整体感知阅读信息、综合学习阅读方法、自主构建阅读经验,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早期阅读教育的功能,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季 《教育导刊》2009,(7):13-16
儿童早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是其年龄特征、认知与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的反映.儿童早期学习是一种感知学习、创作学习、元学习、原发性学习、生活学习和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20.
高升 《华章》2011,(36)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儿童以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状况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强调.其中,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也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