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文科建设是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和紧迫任务.新闻传播学属于新文科中应用型文科的范畴,担负着新时期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其对应的职业又同时具有国家信息载体以及中国声音放大器的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特殊要求.本文拟从如何建立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出发...  相似文献   

2.
"新文科建设"是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文科人才做出的战略部署,也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和变革提供了方向.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应该实践智慧教育,通过强调人机协同的教育理念、打造"新闻传播学+"的学习空间、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智慧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在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新闻学科建设的新闻教育变革势在必行.文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政策解读出发,对新文科建设与新闻教育变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认为"守正创新"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之路,提倡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对新闻教育变革的逻辑起点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4.
新闻传播学是新文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必须坚持质量为王、固本强基、多元交叉、知识融合、融入主流的原则,塑造根植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重交叉、深融合、铸特色、入主流是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而故步自封、盲目交叉、唱衰学科是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必须警惕的误区。建构“大学科”与“大融合”的思维方式,创新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才能形成多元、交叉、创新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格局。  相似文献   

5.
面对时代变革的开拓创新,面对未来的"识变""应变""求变",是新文科的本质属性,其与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的内涵相契合.新闻传播学科应借势新文科建设,因势而谋,进一步拓展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强调思想引领,促进更多学科交叉与更大跨度融合,发挥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文科建设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和融合性特征,对综合型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游戏作为一种新媒介,近几年已成为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对象。游戏作为新兴学科,天然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征,富含新文科建设的优势,但当前游戏学科存在教材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等问题,进行特色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并阐述了在新闻学专业背景下,从内容、模式及课外拓展方面,结合新文科理念形成的针对硕士研究生的游戏课程教学思路方法,为游戏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学科交叉发展传统,也有着与科学技术相融合的新文科基因.中国学者以中国人文学科为考察对象,既发现了技术性、商业性引发的人文学科危机,即工业社会文化与农业社会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发现了人文学科的中国化问题,即人文学科危机在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两重性.前者关注的是人文学科的现代化,后者关注的是人文学科的中国化.中国学者提出的人文学科现代化与中国化的论断,为新闻传播学的新文科建设提出了两个维度:一是新闻传播学科的现代化;二是新闻传播学科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推动学科教育向"跨界融合"方向发展,文科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战略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新闻传播学科需要扬弃传统纯文科模式,进行新文科模式的教育改革,培养适合数字时代需求的卓越人才.《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一书可在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参考作用,为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及新型...  相似文献   

9.
白贵  杨强 《中国编辑》2021,(2):12-15,50
本文以教育生态学视角,从新闻传播教育内部及外部生态圈层考察了技术变革背景之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境遇和新使命,以及新文科建设给新闻传播教育生态调整带来的新契机.认为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观念,借新文科建设契机,调整新闻传播教育生态中与国家战略、社会现实及传媒业界需求不适应的因素,重构新闻传播教育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及相关政策陆续落地,是高等教育文科发展面对时代变局的有力回应.在新文科建设的契机下,作为文科"显学"的新闻传播学科应厘清学科目前面临的系列问题,补齐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短板,正视技术带来的焦虑,解决课程设置与师资不足问题,以强化价值引领、优化课程设置、壮大师资力量、高举人文与科学的两面旗帜等方法对症...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背景、新媒介环境、新学科发展动力、新人才需求等要求新文科语境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该凸显"中国特色""立足国情""面向世界"的育人理念、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融合的育人理念、面向未来需求学界业界政界互动的育人理念和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并重的"博专"培养理念,需要更加自觉与紧迫地探寻人才培养的新进路,如与时俱进创新马...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使新闻生产和媒介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我国新闻传播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内外环境,正确引导舆论、积极对外传播以及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学科提供理论和人才支持.在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要突出自身的联结作用,保持为公共服务的价值追求.在坚定学科自信、创新核心课程的同时,新闻传播教育应加强学科耦合,形成跨学科知识集,兼具人文关怀和工具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在舆论引导和社会治理上,不断提高学科回应现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文科建设工作的全面部署与推进,给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指明了方向.出版肩负着生产与传播精神文化产品的重任,出版学作为研究人类出版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在新文科的背景之下,更应该积极进行学科建设探索,推动自身一级学科设立,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出版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邓香莲  左佳  张卫 《出版广角》2022,(17):41-46
出版学科属于典型的应用文科。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对当前出版学科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反思,探讨学科人才培养的优化进路,无疑对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华东师范大学的出版学科为例,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出版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新文科语境下出版学科人才培养的优化进路,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锚准学科定位发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卓越出版人才培养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新文科的内涵、目标、要求和新文科建设的意义作了分析,提出从夯实基础学科、推动新兴学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三方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主张突出"中国特色"、强化"科际融合"和"学科交叉"、坚持问题导向、高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面旗帜四个方面深化新闻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6.
李娇 《采.写.编》2023,(4):160-162
“新文科”建设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融合媒体时代语境下的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对传统滞后的具体教学、考核机制之间的矛盾,成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实际教学中的改革实践,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树立正确价值体系、促进专业融合构建“TTCO”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多元化四个方面探讨切实可行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执行方案。  相似文献   

17.
常凌翀 《新闻战线》2020,(20):80-84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传统新闻教育已经跟不上传媒业的发展步伐。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意见2.0版本的实施,对改进和加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新文科"背景下,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力推进理论与实践融合创新,不断探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路径,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思想指引,以"部校共建"为重要契机,加强校媒联动合作,打造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着力提升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刘晓岚  李艳平 《青年记者》2022,(18):111-113
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改革一直受到高度关注,为了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和新文科人才培养需求,需要贯彻融合发展理念,实施协同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协同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内容、实践平台,深入践行新闻传播学界业界全方位全链条协同培养模式;坚持学科专业融合共建、强化价值引领,扎实推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引导思想三位一体发展;积极应答、主动求变,实现人才培养定位准确契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文科)实验教学特点与价值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科技广泛运用于社会各领域,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手段、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应产生一系列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实验课程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开展.本文探讨了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的历程与现状,重点分析了其在实验过程、课程体系、实验评价等方面的特点,阐述了新闻传播(文科)实验在人才培养、社会效应及学科建设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双重背景下,教育部提出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是着眼时代之“变”的适时之举。新闻传播教育的“新文科”之路,应当立足于自身专业特性的时代呼唤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之需,从意识形态、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技能训练、师资队伍结构、人文基础培养等角度确立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