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堂灌”之弊端是世人皆知的,但时下却有一种由“满堂灌”转为“满堂问”的倾向。所谓“满堂问”,就是一堂课一直问下去,以问的形式,把知识间接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不是真正调动起来了,是不是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满堂问”与“满堂灌”一样,效果都不是理想的。也就是说,二者都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看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基本要求。 这就是“满堂问”的根本弊端所在,克服“满堂问”的倾向也要从解决这个根本弊端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和明确的提问目的。  相似文献   

2.
对数学课堂教学“满堂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满堂问”的界定和价值判断在对“满堂问”作价值判断之前,首先作以界定.课堂教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元素.那么,“满堂问”到底是“满堂问题”还是“满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满堂灌”中的“灌”是动词,即“注入”.与“满堂灌”相对应,“满堂问”中的“问”作为动词,应理解为“提问”,因此,“满堂问”即“满堂提问”.界定“满堂问”之后,我们再作价值判断就不会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教育科学》2003,(2):39-39
目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现状如何?多的是老师的“讲”,少的是学生的“学”;多的是老师一厢情愿的“问”,少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问”。这两种情形,用行话来说,叫做“满堂灌”和“满堂问”。 “满堂灌”与教学效果“少慢差费”之间的关系,人们早有共识。而关于“满堂问”,目前虽然也有人加以声讨,但也认为总不至于比“满堂  相似文献   

4.
陈珣 《中学文科》2006,(12):80-80
陈旧的“满堂灌”式的教学现象已很少见,然而,教学中又出现了“满堂问”式的教学弊端。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是一方强行灌输,另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语文教师能否从“满堂问”中解脱出来,已成为当前我们课改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在新课标下出现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这种模式下,许多老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满堂看”,甚至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出现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样是贻害无穷的。主体性语文教学必须从“形似”走向“神似”,从而形神兼备。一、“形似”的种种现象1、满堂问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课,一篇课文学生都读好几遍了。老师问:本文的作者是谁呀?听说有位老师在教《藤野先生》时提了100多个问题,真不可思…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讲授法,往往会联想到“满堂灌”,确实“满堂灌”和讲授法有牵连,但讲授法不等于“满堂灌”。讲授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它和讨论法、启发法、探究法、自学法等一样,仅是一种方法,是“器”而已。把讲授法极端化,才产生“满堂灌”的结果。正如现今的提问法极端化,导致了“满堂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目标的三维化,讲授法在教学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独挑大梁力不从心,从课堂教法主阵地退了下来。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新课标背景下,讲授法将退向何方?  相似文献   

7.
杜明元 《四川教育》2014,(11):45-46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也有思维形式的参与,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硬输。  相似文献   

8.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教学也是一样。回顾我们的教学改革,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说”,总给教师一种找不着“北”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一、新教改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将完整的课文肢解了;有人说传统的语文课是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或是问题满天飞的“满堂问”,或是放羊式的“满堂讨论”。不介绍背景,不分析内容,不传授基础知识,语文到底该教什么?讲不行,问不行,讨论不行,语文到底该怎么教?很多语文教师很茫然,不知所从。很多语文教育专家、教师都提出过自己对语文课的看法,但时至今日也没有哪一位教师推出一堂各方都认同的示范课。有人说语文课就是“导学课”,关键是把握好各种方式、方法的“度”。但这个“度”的标准是什么?应怎样把握?…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现象已逐渐减少,但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受到指责最多的是教学法的陈旧。在上课的“讲”被斥之为“满堂灌”后,教师们已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了,唯恐落下个“满堂灌”的名声。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问从上课伊始直到下课铃响屉是有的事,一位语文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一节课竟提了117个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摒弃“满堂灌”,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但是当人们否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之后,便对“问”字情有独钟了。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受到指责最多的是教学法的陈旧。在上课的“讲”被斥之为“满堂灌”后,教师们已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了,唯恐落下个“满堂灌”的名声。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问从上课伊始直到下课铃响是常有的事。一位语文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一节课竟提了117个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一堂课几乎全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琳琅满目,问问答答十分热闹,但就是触不到所学知识的实处、深处。教师一按“电钮”问,学生立刻举手成林,不加思索地简单、机械地回答,认为提问就是启发式。有一…  相似文献   

14.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上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不断更新,语文课堂教学更是迎来了一片新的教改曙光。“满堂灌”、“满堂问”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成过去,“课堂讨论”日趋成为一种时尚,有时课文尚未读懂,便前排后排几人一组开展讨论,还有课堂辩论、课堂表演、影视观摩等,大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活动充分,以至整堂课自始至终都热热闹闹的,于是“满堂灌”、“满堂问”又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闹”。  相似文献   

16.
教师从过去"满堂灌"到现在的"满堂问",真的能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吗?教学效率一定令人满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课堂教学介入问题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们不能为问题所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将所有精力放在问题追寻上,势必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化。  相似文献   

17.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  相似文献   

18.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但课改中有些教师变得不敢问了,怕被说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这明显有违课改初衷.教学中,教师要敢问,要研究如何问.  相似文献   

19.
吕渭源 《湖北教育》2004,(19):14-15
在基础教育的教学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过“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讨”。灌(讲)、问、讨不行,反之,不讲、不问、不讨,课又如何上?有的课,教师讲授概念清楚,结构严谨,举例生动,有问有答,师生亦步亦趋,课顺利地结束了。理论工作者也批评:不行,是“知识为本、教师主宰”。“如何行,如何对待知识,你能拿一个样板吗?”  相似文献   

20.
1满堂问的界定和价值判断在对满堂问作价值判断之前,首先作以界定.课堂教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元素.那么,满堂问到底是满堂问题还是满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满堂灌中的灌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