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知识是客观的吗?课程知识是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吗?课程知识与权力到底是什么关系?作为教师,我们常常会遇到、提出并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这方面,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W·阿普尔(Michael·w·Apple)作出过不小的贡献。1979年,他出版了著名的《意识形态与课程》一书,试图回答以上的这些问题,从而对课程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西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阿普尔也因此而声名鹊起,不仅成为美国一位知名的教授,而且成为一位有国际声誉的学者。  相似文献   

2.
迈克尔·W·阿普尔是批判教育研究的杰出代表,在国际教育界颇具影响力,被誉为世界上致力于建立一种批判性及民主化教育的最杰出的学者之一.阿普尔的批判课程理论为批判性地审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其批判课程思想主要包括课程的本质是合法化的官方知识、课程知识具有意识形态的潜在性和遮蔽性、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群策群力、课程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课程传递要实现“反思性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六部分.作为一名批判理论的代表,阿普尔的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与民主取向的优点,但也有一定的泛意识形态化、缺乏批判性实践的缺陷.据此,作者提出返璞归真,追寻公正;构建网络,实现对话;多元评价,适当放权;加强培训,赋权于师等四点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为了宣传课改精神,促进高中化学课程、教材和教学的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在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化学部的支持和协助下,于2006年12月23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召开了高中化学课程教材改革交流研讨会。来自北京18个区县的高中化学教研员、教师及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部分编委共计5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国庆教授分别作了题为《中学化学教育改革问题之我见》和《试论物质  相似文献   

4.
2005年10月出版的《教育学报》双月刊第5期刊登了北京学者谭斌博士的文章《论学生的需要》,副标 题是“兼与张华《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演讲的商榷”(按:华东师大教授张华的演讲是2005年5月9 日在首都师大主办、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协办的课程研究国际论坛上作的)。文章指出,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广泛展开,“学生的需要”这个口号被用来作为许多教育改革活动的依据甚至“旗号”。  相似文献   

5.
阿普尔教育民主思想对实现教育民主的推动力量进行了阐述。阿普尔认为社会运动可以促进教育民主的历史进程,在学校、课程中蕴含着教育民主的契机,教师和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对推进教育民主的历史进程有能动作用。同时阐述了阿普尔教育民主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小学国际教育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北师大教育学院教授褚宏启、教育部基教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分别作了《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与教育治理变革》与《从学生发展核心素质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报告。  相似文献   

7.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全国李四光研究学会名誉理事、国际报告文学学会第一副会长、国际政治学院黄钢教授,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参加李四光学术讨论会期间,应邀来校讲学。黄钢教授对李四光很有研究。他在《学习李四光》的长篇报告中,高度评价了李四  相似文献   

8.
在2013年12月12日的“中国数理化(理科)基础教育白皮书”发布会(北京)上,罗增儒教授作了一个“中国高考之我见”的发言,在场有《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和CCTV、新浪、网易、搜狐等二十多家媒体。会上还就白皮书的发布及课程改革、高考、理科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本文由作者依据同名发言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9.
《科学课》1985,(1)
1984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小学数学、自然教材教法讨论会期间,美国自然教学法专家兰本达教授对北京育才学校三年级22名8~9岁的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课——《蜗牛》,为与会同志作“探究——研讨”教学法的表演。 上课前,兰达本教授带着供儿童探究的实物材料走进教室,分放在每张实验桌上,  相似文献   

10.
学术动态     
《课程.教材.教法》2012,(8):106+111+123
研究课程思潮的现实意义——评《西方课程思潮研究》研究课程思潮,是研究课程改革的一个新思路。李臣之教授牵头的研究课题"西方课程思潮嬗变及其启示",历时近10年的合作研究,于2011年完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专著:《西方课程思潮研究》。这本专著的作者进行了近10年的系统"课程理论研究",几乎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同步。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秉承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文化传统,通过将分析哲学、现象学、知识社会学、批判理论与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阿普尔开辟了批判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有关阿普尔理论的学术属性,国际教育学界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事实上,阿普尔理论的复杂性,与其所受的系统的哲学修炼和其所继承的美国本土的教育哲学传统密不可分.为此,澄清阿普尔批判教育研究的理论来源,不仅有助于化解有关阿普尔理论归属上的纷争,深化我们对阿普尔理论的综合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对其批判教育研究建构方式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2.
作者系商丘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系陈向炜教授.全文发表于国际SCI核心期刊《Chinese Physics B》2008年第17卷第9期,该文系陈向炜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相似文献   

13.
作者系商丘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系陈向炜教授.全文发表于国际SCI核心期刊《Physics Letters A》2005年第337卷,系陈向炜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3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史家小学联合举办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研讨会"暨中日国际理解课程研讨会在史家小学召开。本次大会分为专家讲座、实践交流、课程研讨三个环节。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学会副会长森茂岳雄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兼任该院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的姜英敏教授等专家参加了会议。史家小学、中国教育交流协会、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学校、东城区国际教育学院、东城  相似文献   

15.
学术动态     
《新华文摘》再次转载本刊文章今年上半年,本刊已有多篇文章被权威的《新华文摘》以不同形式转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新华文摘》2007年第12期所转载的文章。这次所转载的文章题目是《论课程论学科建设的规律性》,原刊载本刊2007年第3期,作者是廖哲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全文分三部分:(一)课程论学科必有一个子学科群。  相似文献   

16.
日本国际知名教育学家佐藤学教授在其力作《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中首次将教师的形象由“技术熟练者”转型为“反思性实践者”,将教师的使命界定为“帮助学生在课程中获得解放,而不是使学生在‘公共框架’中就范”。如此哥白尼式的革命性主张,再次向人们警示:教师不仅是实践者,也是反思者,更是研究者。日前再次捧读《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笔者不禁为作者那简练流畅、内容丰富、案例鲜活、角度独到的“小书”(作者自语)所折服。掩卷而思,萦绕脑海的即是:教师即为研究者。如此看来,陈向明博士确实已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11-112
本人于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春季资助项目学习的成员,远赴德国美因茨大学音乐学院进行演唱学习,期间,在声乐导师Claudia Eder教授的强烈推荐下,选修了《Alten Musik》音乐史课程进行学习。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研究,看到了外国教授在西方音乐历史课程领域传授知识的新思路,新方法,希望对今后国内音乐历史类理论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Karl B·hmer,美因茨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十八世纪音乐历史的风格及影响力,其课程《Alten Musik》长期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好评。此次本人有幸进行聆听,将这门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课程学和教育学研究院主任、国际质性方法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世界著名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学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范梅南教授是教育现象学的开创者之一,《教育现象学》(PhenomenologyandPedagogy)杂志的主编,现同时担任着北美和欧洲六种教育和人文科学研究国际学术杂志的顾问编辑或国际编委。范梅南教授曾获得多项国际荣誉,主要有:北美教育研究学会“课程和教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美国人类理解国际学院“人类理解杰出贡献奖”,加拿大教育学研究杰出国际成就奖,加拿大移民杰出成就勋章。范梅南教授在教育学方面的论著和论文颇多,最有影响的包括《教育的机智》、《生活体验研究》、《儿童时代的秘密》、《教学的调子》等。他的许多论著和研究成果已被译成了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挪威语、日语、朝鲜语、荷兰语和汉语,在世界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者系商丘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系陈向炜教授.全文发表于国际SCI核心期刊《Cornmun.Theor.Phys.》2005年第44卷第5期,系陈向炜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相似文献   

20.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奥斯纳布吕克大学英格施万克教授(Prof. Inge Schwank)应邀于1997年3月31日至4月17日再次来我校讲学访问。在这期间她以报告形式精彩地介绍了认知结构理论对德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介绍了学生问题解决中认知结构研究的动态。她慎重地表示了与我校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合作从事中德学生认知结构研究的意向。施万克教授此次被聘请为华东师范大学顾问教授和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数学教育实验室名誉主任,受聘后的施万免教授与作者进行了长谈,经该教授的同意,将部分谈话内容以访谈形式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