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米惠惠 《新闻世界》2014,(5):205-206
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切入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低头族"通过对移动媒体的使用是否获得需求的满足情况,着重考察移动媒体社交应用类软件的使用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通过智能手机获取有效信息的情况。研究发现,移动媒体所带来的新型社交方式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的维系并非是消极的,甚至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使用移动媒体有填补碎片化时间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地方新闻媒体网站的本地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社会投资减少,众多网站走向自生自灭。在这其中,上市商业门户网站拥有雄厚资金和多年运作经验,如新浪、搜狐、网易;中央媒体网站拥有国家资金支持。而各地区各城市的新闻媒体网站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3.
媒体融合发展大体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入门"阶段,即传统媒体建设新媒体;二是"相加"阶段,即传统媒体运作新媒体;三是"相融"阶段,即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本文以鄂尔多斯日报社为例,谈一谈由"相加"到"相融"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搜狐world"营销大会于2013年12月16日在北京召开。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年度营销盛会,搜狐world大会在过去几年系统地探讨了门户垂直化发展,互联网媒体影响力重构、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话题。此次"搜狐world"营销大会,以"品牌广告新落点"为主题,搜狐联席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王昕、搜狐公司广告营销副总裁崔莉莉、搜狐网总编辑吴晨光、搜狐产业媒体中心总经理周松、以及艾瑞咨询集团联合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阮京文、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等专家以及营销行业人士出席,对网络营销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讨。此次大会,搜狐在互联网媒体平台、移动多屏平台、大数据精准广告营销系统等层面的多个看点,尤其引起业界关注。□  相似文献   

5.
像媒体一样思考出版人都希望产品被所有的媒体免费传播,但媒体也有自己的运作规律,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  相似文献   

6.
李风 《新闻实践》2014,(12):57-58
宁波晚报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稳步拓展互联网用户,以面向移动终端为主攻方向,以注重用户体验为手段,通过交互式传播,增强产品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媒体影响力、舆论引导力,挖掘品牌价值,促进了转型升级,形成了自身特色。一、拓展用户,重视终端,打造宁波晚报"双百万读者"自2011年宁波晚报探索媒体融合发展伊始,即以移动传播为主,重点拓展移动终端,进一步延伸、扩大了宁波晚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开放"既是组织工作服务社会、贴近群众的重要途径,也为媒体的宣传报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舞台。 近年来,钱江晚报正是得益于这种良好的"开放"度,突破思想禁区,打破固有框架,继承和发扬"心向读者,情系万家"的优势,充分发挥都市类媒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长处,不断加大对组织工作的宣传力度,既受读者欢迎,又受到了组织部门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这已经是一个移动大传媒时代。虽然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体还在大行其道,但新技术的发明与普及已在潜移默化中改造着这些所谓的"传统媒体"。报纸朝手机、网络、移动终端延伸,电视与广播巧借短信与网络平台与受众即时互动……那些我们熟悉的媒体形态,或多或少都已经有了新媒体的成份;那些不知不觉进入我们大脑的信息,都无不反映着新技术无孔不入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傅海英 《传媒》2006,(1):63-65
中国目前的大众媒体已基本走上市场化运作的道路,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尤其是在都市类、时尚类、生活类、财经类媒体中,形成了诸多媒体共同争夺相同的读者及广告群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池玲 《东南传播》2023,(4):28-30
本文以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业务的两种模式推断出广播可视化趋势,结合广播可视化的发展优势,提出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可视化的对策。主要包括:一是与小屏互动接轨,建立融媒体内容生产平台实现生产和内容的融合;二是与移动数据接轨,建立新媒体广播发布平台,实现IP通道的融合;三是与现场平台接轨,搭建互动中介,实现广播可视化多渠道媒体互动;四是秉持兼容开放与广播安全原则,实现广播可视化经营融合;五是追求发展理念,与商业化管理接轨,实现广播型MCN模式运作。文章对广播可视化发展趋势、优点、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时至今日,传媒业已进入了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媒体也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媒体产品,与其它的产品一样,也面临着推销自己、不断开拓市场等问题,媒体也就面临着所有企业在产品运作中会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状况与困难。所以,媒体产品的营销策略直接决定着媒体在激烈竞争中是否可以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时代,信息传播技术欠发达的环境下,"独家发现"、"率先刊播"是独家新闻最重要的特征。进入信息时代后,新兴媒体蓬勃兴起,不同媒体组成的信息网纵横交错,笼罩了所有能发生新闻的时空,"独家发现"新闻在日益开放的社会语境和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难,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开始蔓延。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时代以互联网平台、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通过整合资源、内容、渠道与利益有效提高其竞争能力、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致使传统纸媒陷入被动局面。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再造运作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当前纸媒行业亟待研究的热点问题。纸媒需面向市场环境进行自身运作模式的反思与更新,结合融媒体时代特征与用户需求变化情况进行内容产品生产过程以及自身经营模式的调整与创新,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针对融媒体时代传统纸媒面临的挑战进行简要分析,围绕建构垂直落地渠道体系、完善中央厨房运作模式、确立多元经营发展方向、探索智媒发展策略四个层面,探讨传统纸媒运作模式创新的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纸媒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郭辉 《青年记者》2020,(9):79-80
媒体产品是媒体功能的直接体现,新技术环境下传媒竞争的直接表现是新媒体产品之间的竞争,在融合发展中,传统媒体通过差异化与集中化战略界定用户群体、明确核心价值、挖掘优势资源开发新媒体产品.不同的情景下,媒体有着不同的功能,所有对媒体功能的界定与划分总是基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都对媒体功能的具象与实现施加影响.美国风险投资家约翰·杜尔提出的“SoLoMo”(社交Social、本地Local、移动Mobile)概念,被认为反映了移动互联时代用户信息接触活动的核心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功能上,移动互联网平台中的媒体产品由“新闻供应”到“信息服务”转变;形态上,信息传输介质从实物形态到PC端再到移动端转移,产品开发围绕矩阵化、场景化和平台化而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数据开放共享是我国大数据战略的核心,我国将于2018年前建立国家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如何更好地管理数据是平台建设的关键问题,英美作为目前政府数据开放水平最高的国家,其平台数据管理功能对我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方法/过程]从数据对象、数据组织、数据检索、数据开发利用、数据分享反馈等方面入手,调研英美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发展现状,对比分析其数据管理功能。[结果/结论]我国可从以下几点加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建设:①以CKAN为基础搭建数据开放平台;②完善数据标准与规范;③增强数据检索功能;④鼓励数据的开发利用;⑤嵌入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16.
左志新 《传媒》2016,(5):53
本刊讯(记者左志新)3月1日,腾讯公司宣布正式启动“芒种计划”,号称要打造“媒体共赢生态圈”,对于媒体和自媒体发布、运营的内容,腾讯将开放全网流量、开放内容生产能力、开放用户连接、开放商业变现能力.该计划提出,入驻媒体/自媒体在文章页面上获得的所有广告收入,将100%归其所有;对于那些坚守原创、深耕优质内容的媒体和自媒体,腾讯还将给予全年共计2亿元的补贴.  相似文献   

17.
王璇 《新闻实践》2013,(8):11-13
2013年4月下旬,搜狐新闻客户端宣布用户数过亿,成为继微博、微信之后的第三大移动互联网平台产品。与此同时,搜狐新闻客户端官方微信相应地策划了一场“亿中有你”活动,微信粉丝净增5万之余,总订阅用户超过20万。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高移动端融媒体产品的传播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最新一款移动互联网融媒体产品,2019年1月1日上线的"学习强国"APP汇集了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诸多最新成果,是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次大胆实践,其成功之道,除了由政府主导的强大推动力外,产品自身的价值逻辑也能够为其他平台提供借鉴。本文试从产品的视角,以文化产业价值链理论,试图找出产品的价值转换机制模式及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时代的互联网、电视、电台以及手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传播对纸质类媒体造成很大的挑战,本文从纸质类媒体的受众群体及传播运作的专业化、品牌化、产业化模式中来解析财经类纸质媒体,特别是财经类报纸在大众传媒时代遭遇的困境及对其未来发展模式的思考与探析。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时代的互联网、电视、电台以及手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传播对纸质类媒体造成很大的挑战,本文从纸质类媒体的受众群体及传播运作的专业化、品牌化、产业化模式中来解析财经类纸质媒体,特别是财经类报纸在大众传媒时代遭遇的困境及对其未来发展模式的思考与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