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把新闻采访比作一个舞台,广播记者既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也应是台上的“导演”。这是因为广播新闻具有原声再现的独特优势,它要求广播记者适时转变角色,开动脑筋,“导演”出一幕幕生动活泼的广播“活话剧”。广播记者扮演“导演”角色的必要性与报纸、电视新闻相比较,广播新闻有两大优势:一个是传播速度快,再一个就是能够用音响去感染听众。失去了这两个优势,广播新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广播音响包括记者的口播、采访对象的语言、环境音响、情绪型音响等。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如今我们的广播新闻更加注重让新闻中的人物、环境说话,这样…  相似文献   

2.
胡建兵 《新闻窗》2010,(2):78-79
现场报道是记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在进行简单、快速的综合、整理之后,及时地、直接地传递给受众的一种报道形式。近年来,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特别是手机)的普及,一些广播记者写稿尝试由“以笔代口”向“以口代笔”的方式转变,使现场报道成为广播媒体重要的报道形式。如何更加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的优势,使现场报道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是每一位广播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2019年11月,我当选“中国好人榜”之“敬业奉献好人”。敬业与奉献这两个关键词,贯穿了我的新闻生涯。1992年秋天,在做了近四年的大学经济法教师后,我考入济南广播电视台,成为一名记者,先后做过电视和广播的记者、主持人、制片人等工作。但是,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在哪个岗位,我都会把本职岗位工作做好,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职业精神,更需要一份坚守。  相似文献   

4.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中,从传播内容和信息的媒介与符号看,报纸靠文字、照片、图表、线条,电视靠声音和画面,广播靠声音。很显然,相比较,广播传播手段单一——只能靠声音诉诸听觉。既然这样,说“广播,不能忘记声音”,岂非废话?不然。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因为不少广播媒体近些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甚至忘记了对声音的关注。 一般说,广播声音由三部分构成: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声音,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声音,文艺性节目中音乐、曲  相似文献   

5.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讨论,是围绕“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其中,他对印刷品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关联论述,启发我们去思考广播对听觉共同体的想象。从“想象”到“听觉”,广播在技术驱动、文化规范和价值认同上团结着民族的力量,人们通过广播创造的共时性经验,展开沟通、表达、连接,继而形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2011年是中国广播业深化改革、稳步发展的一年,广播理论研究继续沿着务实与理性的方向发展。本文在2011年的中国广播理论研究的同时,集中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广播产业发展、广播多元化发展战略、广播媒介批评、广播战线“走转改”实践等五个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梳理总结。  相似文献   

7.
5月7日至5月14日,由中国广播联盟组织发起的“全国百家电台携手走转改——我们在基层”大型采访活动顺利开展。120位来自全国各地电台的领导、记者、编辑、主持人代表,组成三个报道团,分赴山西、四川和贵州进行深入采访,以行进的方式,同时在三地发回报道,并通过“中国广播联盟节目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是一次整合资源、创新思路、务实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也是全国广播联动、资源共享、同一时间进行大规模宣传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声音是广播传播的唯一手段,广播新闻作品里的“声音”由语言表述和音响素材构成,其中音响是广播新闻的优势和竞争手段,音响也是录音报道传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联广播专家巴宾科在谈录音报道时说:“录音报道是录音记者运用广播手段重现某一或某些事件的一种音响画图。”“每一篇录音报道,都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明确的目的和教育意义。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就初步考虑到在这个录音报道中选用几个什么样的录音场面,能帮助这个录音报道充分表达出它的主题思想。”在这里,  相似文献   

9.
《中国广播》2012,(2):57-57
本刊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金树华和天津广播电视报编辑金丽琛撰写的《怎样做记者》一书,日前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是“中国广播发展年”。对广播优势的重新认识和广播资源的高效整合,是广播追求充分利用好其外部条件与加强内部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不单纯是政策性要求的结果,也不仅仅是广播人热情召唤的回应,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体现。本刊从本期开始特辟了“广播创新纵横谈”专栏,为旨在探讨广播改革创新者提供展现思想的园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军人,中国记者。 很幸运,这两个冠冕堂皇的职业我都做过。并且,现在我还在“记者”这一岗位上工作。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感触最深的就是:记者与军人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正> 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广播的全球化背景,然而具体到中国广播与国外媒体直接交锋的阵地则是“技术”和“节目”两方面。通过对这两个主要战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广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黄宁 《记者摇篮》2006,(6):60-60
目前,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在日常采访报道中使用较为频繁的一种体裁,也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这是因为现场报道能够充分发挥出广播传递快捷、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要想使听众在“此时此刻”听到“绘声绘色”的现场报道,闻其声,如临其境,这就对广播记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作者从在《新闻招手停》和《整点播报》两个现场报道类栏目的工作实践,论述广播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14.
传统广播正在融入新媒体发展的蓝海。广播记者应扬长避短,适应融媒体新要求,提升国际视野和“接地气”能力,注重传播内容的构想与创新,并努力成为新型的“把关人”兼“主持人”,这是融媒体时代的广播记者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熊科伟  张涛摄影 《中国广播》2013,(12):I0005-I0005
第四届中国广播学术研讨会12月1日在广州花都召开,本届研讨会总议题为“新媒体时代中国广播创新与发展”。下设“新媒体时代区域广播发展研究”“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体制、机制和经营”“广播与新媒体的产业联盟发展战略”“网络广播的营利模式研究”“新媒体时代广播的内容创新”“新媒体时代广播发展的困惑与问题”“媒介融合时代中国广播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节目创优”等九大子议题。来自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等机构及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与媒体的近80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会。  相似文献   

16.
声音是广播传播的唯一手段,广播新闻作品里的“声音”由语言表述和音响素材构成,其中音响是广播新闻的优势和竞争手段,音响也是录音报道传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前苏联广播专家巴宾科在谈录音报道时说:“录音报道是录音记者运用广播手段重现某一或某些事件的一种音响画图。”  相似文献   

17.
创新广播理念 塑造广播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彬 《中国广播》2005,(11):18-20
谈到广播改革与创新,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国广播的“稿件时代”即将或已经被“栏目时代”所取代。所谓广播的“稿件时代”是指在传统广播理念指导下做广播的时代。这种传统的广播理念着重强调稿件在广播节目中的突出作用,强化稿件为主的节目形态和播报式的语言表现形态。所谓“栏目时代”是指在现代广播理论指导下做广播的时代。这种现代理念着重强调的是栏目在广播竞争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旭 《记者摇篮》2015,(2):43-44
广播和电视业发展之初就设置了记者和播音员两种不同的岗位,记者负责写稿,播音员负责播出记者所写稿件。虽说现在既能采访写稿又能出声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多,但总体而然对于地方台来说记者依然是记者,播音依然是播音。广播作为几大媒体中最"线性"传播的一种——元素单一、手段有限。如何在互联网和自媒体迅猛发展、传统媒体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实现创新?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广播新闻工作的媒体人,仅结合自身工作浅谈一下其中的一个尝试——让所有广播记者都"出声"。  相似文献   

19.
徐海燕 《视听纵横》2008,(5):112-113
在媒体发展多样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广播想要拓展生存空间,占得一席之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准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广播是以电声为媒介的现代化舆论工具,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广播的快速性、广泛性,以及声音的传真性,是报刊媒介不可企及的。广播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记者的唯一选择:以声音为表达手段,成为带话筒的记者。这就使得广播记者的身份由原先的文字采写者、音响采制者转变为兼具记者和主持人职责的“主持人型记者”。练好口才因此不再是播音员、主持人的事,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广播记者,也必须要练好口才,做到说得准、说得顺、说得好。  相似文献   

20.
陈宝瑞 《新闻导刊》2005,(6):32-32,33
最近我去看望一对老夫妇,他们正收听某地方电台广播。有则寻物启事说:“不慎将XX市XXX号房产证丢失……”老妇很惋惜,“哎!‘不慎将’这个人真马虎,好几次广播他丢东西了。”老汉说:“那天电台广播XX市的新闻,不知为什么老说‘该死’(该市)”。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二老的文化和欣赏水平,也无意挑剔这家电台的毛病,而应反思的是:正确运用广播语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有必要经常谈论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