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系统综述数字出版概念的提出及演变、数字出版优势、数字出版的产业链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策略。认为在当前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时期,应重视采取以下对策加快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1)创新期刊数字出版体制机制,完善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产业链;(2)创新期刊数字出版赢利模式,实现期刊经营的多元化;(3)建好期刊网站,树立期刊网络品牌,并集成为规模化的出版发行平台;(4)促进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出版,实现科研成果的最广泛传播和利用;(5)增加服务意识,实现向内容服务商角色的转变;(6)注重培养懂出版、懂新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7)重视和掌握期刊内容的"信息网络传播权";(8)优化出版流程,实现期刊的复合出版。  相似文献   

2.
关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与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学术期刊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目前学术期刊以自办网站、加入权威数据库、实现学术期刊的网络发行等方式涉及数字出版.学术期刊在实现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政府部门要及时进行规划引导,给予政策支持,期刊社也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期刊数字化热潮和信息资源网络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军队期刊向数字化发展,实现了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修稿、在线校对等,并加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检索机构。这既给军队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面对迅猛的形势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军队科技期刊要准确定位,把握办刊方向;贯彻规范,确保期刊质量;特色取胜,打造军字品牌;适度开放,落实保密优先;强化素质,提高编校水平。  相似文献   

4.
分析国内外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结合我国科技期刊面临数字出版的发展所产生的问题,提出了对于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建立合理商业模式的思考.当前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时期应重视完善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实现盈利模式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为例,探讨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出版现状与数字版权保护情况,并提出相应建议。【方法】 以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7年)》的29种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其网络数据库、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及手机客户端出版的现状和数字版权保护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29种样本期刊均被数据库收录出版。26种(89.7%)期刊建立了官方网站,但提供全文开放获取的期刊仅6种,占20.7%。15种(51.7%)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其中3种(10.3%)期刊提供全文开放获取。手机App收录了27~29种期刊,其中超星数据库收录的15种期刊提供开放获取。网络数据库、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及手机App提供的下载文件均未进行数字加密,数字版权保护意识薄弱。同时网络平台建设还存在缺乏个性化服务、互动性较差、同质化现象严重及表现形式单一的问题。【结论】 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出版已较为普及,但在加强数字版权保护、打造具有期刊特色的网络平台、完善开放获取、集约化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6.
数字环境下正在兴起的语义出版研究,将会给网络出版带来全新的态势.文章对语义出版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进行了回顾,分析了语义出版的步骤,归纳了语义出版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龙敏 《科技风》2011,(10):164-165
分析了我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提出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享实践经验、总结建设难点,以期助力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方法】对国内平台建设现状进行调研,总结不足;分享清华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时的思考;讨论数字出版平台建设过程中的难点。【结果】依托“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科技期刊数字化传播国际平台服务项目,清华大学出版社初步开发完成的平台实现了全流程一体化、传播国际化、多种模式快速出版,及面向期刊的知识服务等功能。【结论】通过解决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中国一定能够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出版与传播平台,助力科技期刊发展,服务国家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9.
牛晓宏 《现代情报》2013,33(11):8-11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各类数字出版机构对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基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视角对数字出版机构进行划分,探讨了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各类数字出版机构与图书馆的合作策略,为数字出版机构与图书馆的合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期刊出版模式——优先数字出版。它是指论文先于学术期刊印刷版在网络上出版,最主要的特点是出版速度快。这种出版模式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种出版趋势,并影响国内。它缩短了期刊周期,加快学术成果面世和被认可,满足人们对内容时效性的更高要求;有利于发挥网络与纸质两种媒体的互补优势;有利于促进期刊数字出版转型;有利于增强出版能力,促进提高期刊质量,提高我国科技软实力。最后指出,优先数字出版既要有好的论文,又要有专业化的网络出版平台,专业的分工,方可有效实现数字出版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主要对如何做好数字出版的网络营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变革,借助科技转变出版模式是出版社生存和发展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技工教育教材出版领域,探讨了教材数字出版的动因以及出版企业需做好的技术准备,并提出了以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网建设为抓手,实现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从数字出版的特点出发,根据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探讨高校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的有效模式。认为在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除了以资源采购商身份支撑数字出版外,更应该以盘活高校现有资源、汇聚网络零散资源、挖掘馆藏特色资源、集纳高校原创资源的模式直接参与数字出版,从而提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发展迅速,但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本文采用SWOT理论,分析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内部优势、劣势及外部机遇、威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行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新闻出版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数字出版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数字出版以传统出版为基础,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与科技融合,相信数字出版将会呈现一片光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行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新闻出版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数字出版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数字出版以传统出版为基础,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与科技融合,相信数字出版将会呈现一片光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版业已进入由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期。从我国出版业的现状及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中小学教辅的数字化及数字出版也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数字化大潮中发展并成熟起来。教辅数字出版具有周期短、更新快、交互性强等特点。本文从描述传统中小学教辅图书出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提出了中小学教辅数字出版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开放式平台模式的快速发展态势和强有力的盈利能力,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能否应用这种开放式平台模式,消除封闭,发挥出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内容优势,将产业各方的智力资源有效地调动起来,快速转化为数字产品,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能否优化传统数字出版流程以及如何使数字出版平台成为学术期刊的利益增长点,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转型提高其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开放模式和效果两个方面,比较国内外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开放的尝试,然后以"万方医学网"实践为例,重点从开放式数字出版平台的要素和架构中,对资源、技术和市场等不同层面提出相应的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沈秀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232-1237
[目的]从政府与社会、出版单位和编辑个体三个层面,探索在数字出版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提升的策略与路径。[方法]分析学术期刊的现实困境并指出,复合型人才缺乏,公共出版资源建设不足,出版技术难以转化为出版能力等是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没能快速提升的原因。[结果]政府和社会应该从多方面加强政策落实,出版单位应该在坚持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实施数字发展战略,编辑个体应该加强学习,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数字出版的挑战。[结论]学术期刊要抓住政策与环境的机遇,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出版编辑力,发挥学术期刊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数字出版技术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出版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数字出版发展的必要性。结合数字出版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的数字出版状况及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