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云霞 《考试周刊》2014,(36):120-121
<正>要使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信息技术教师应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用"心"设计信息技术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总导演和总设计师,如果老师能在充分认识和处理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出发,运用一些谋略,拿出一些智慧,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但能使信息技术课堂张弛有度,还能让学生充满兴趣地投入学习并有所发展。信息技术课或许表面上比其他学科轻松,但其  相似文献   

2.
多少年来,"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等等一直是老师们孜孜以求的。我一直以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所以,我总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在对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反思中,使我认识到: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灵动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灵动课堂,促进有效教学呢?下面我就谈一点个人浅悟:一、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为学生设  相似文献   

3.
灵动的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幸福所在。语文学习中,利用"读""说""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情趣、学有乐趣、学有动力,使课堂灵动起来,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快乐、收获喜悦,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让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教师、文本、学生之间有效互动,使课堂成为师生感悟自然、关注人生、引领心灵前行的场所。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提升课堂教学价值、成就灵动课堂的重要途径。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做好以下"四变"是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捷径。一、变教师主导的被动为教师引导的主动——让课堂充满灵性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小学美术课堂中老师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把老师教学生学转变成学生教老师和同学一起学,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当"小老师",成为美术课堂上的"主角"。通过美术课堂中的"小老师"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评价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6.
课改以来,我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大力推进全优课堂改革,变"教师讲"为"学生学",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使信息技术课堂重新焕发活力。进入课堂,学生们学得主动,学得开  相似文献   

7.
吴俊 《教育现代化》2005,(10):74-75
“灵动”指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灵动的数学课堂就是教师发挥教学智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状态,灵动的课堂就像一首绮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中追求“应试”,把学生当作被动学习机器,或者一味追求“活”而离真实越来越远,课堂没有生命,没有成长的气息。  相似文献   

8.
伏永东 《学子》2014,(1):20-20
【正】前言目前在大多数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广泛应用的还是"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恰恰相反,不再是老师的"灌输式"的教学而是转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更新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课堂模式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都会带来很多的便利之处。下面我们...  相似文献   

9.
正(一)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因为糟糕的纪律之下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总听到很多老师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迫使教师总是在课堂上说:"不要讲话"‘"要注意听讲"等。有时我们老师讲课就跟唱催眠曲一样,下午上课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的确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老师观念转变了,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了,评价方式转变了……这一系列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当下的课堂洋溢着一种活力。一说到"活力",可能我们就会想到热热闹闹的课堂,满堂问答的课堂,书声琅琅的课堂……而在很多公开课上老师也是不敢轻易让学生安静下来,生怕那样课堂就冷清了,不热闹了,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但与此同时,面对一个个“活”起来的课堂,一些教师又产生了新的顾虑: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爱发表意见了,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面对学生各种意见和问题,教师怎么办?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具有学习客观知识的特点外,还应该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与人生的创造过程。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能够真实地进入课程,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也才可…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新课标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此,我的体会是学生不会学习,老师帮助学生学习,学生不愿意学习,老师吸引学生学习。吸引就是使学生乐意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来。作为教师要力求做到教与学的协调一致,让学生乐学、会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尝试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日常的听课活动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的课堂巡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或是“巡而不视”:执教者穿梭于学生之间,只关注课堂纪律,对于学生学习的状态以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或“视而不巡”:执教者至始至终立于讲台前,只用眼睛扫视;或是“强巡暴视”: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执教者不停地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相似文献   

14.
高效数学课堂是一种理念,历来是数学教育界人士的不懈追求。有时听不同老师上同一节课,方法、手段大为不同,而效果却一致的好,其原因就是"术殊而道同",因为高效数学课堂总是"自主课堂"。课堂上,学生是学习认识的主体,教师既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搬硬套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情感移植到学生的头脑里。因此只有承认和坚持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2012,(Z2):64-65
"老师,今天我们学什么啊?"这是学生们课前经常问的问题,学生真的很想知道学什么。"老师,这个我不会,请您教教我。""我们继续上课,你的问题课后再讲。"这是课中师生间经常进行交流的话语。"老师,我怎样了解更多的人类登月计划啊?"这是课后学生表达学习意愿时的常见问题……课堂是教学互动的天地,教学是生成的过程。长期以来,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科标准。教案保证"教"的到位,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一直以来是教师心中的先进理念,虽然课堂中偶尔也会有意外的精彩,但总体来讲,学生的"学",没有机制保障其基本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6.
"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说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课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选择题。教学实践告诉我,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批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相似文献   

17.
张彦 《成才之路》2011,(28):26-26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让课堂灵动起来。根据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和总结,我认为语文教学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改变观念,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亲和的师生对话渠道 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外下工夫。因为这涉及教师的言行,如师德修养、人格力量、解决问题的睿智与技巧,甚至包括教师的个性等等。只有那些勤于修身、人格比较完美、和蔼可亲、知识储备丰富、善于激励学生的老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实现的。新课改下,我们的课堂确实某种程度上让学生有参与,与传统的满堂灌、零参与不同,老师的完全课堂消失了。但是你会发现,教师还很累,学生还很苦,学习效果自然照旧是外甥打灯笼。究其原因,是没有全面依靠学生,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课堂教学应展示课  相似文献   

19.
正农村初中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绝大部分学生家庭没有电脑,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接受的程度大不一样。一个班级三四十名学生,仅仅依靠老师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有掌握不好的学生进行指点是无法做到的。要解决这一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课堂小老师"。"课堂小老师"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下,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0.
“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说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批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更美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