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初江南遗民社团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社团的活跃程度也因时而变。受到特定时空、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参社人员身份、心志以及行为的影响,遗民结社各有特色。遗民结社活动有讲论儒家经典、诗文唱和、编纂文献等。清初江南遗民结社活动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民族气节以及社会责任,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与人文精神,应当成为文化史、文学史、思想史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高考分省命题改革自2004年起施行,最多时有16个省份参与。2014年,国家决定调整分省命题政策,扩大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2016年,有26个省份使用全国卷高考。经过10余年的分省命题改革,高考建立健全了命题管理制度,深化了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提升了命题技术和测量水平。为推进高考制度综合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确保命题及考试质量,应借鉴高考分省命题改革的经验,重视命题在考试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命题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和导向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扩大高校和地方办学自主权已成为大势所趋。高考分省自主命题,作为扩大自主权的一种积极尝试,已经从理论探讨和试点之期,发展到大规模展开的实质性实施之际。立足于目前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利弊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就未来高考改革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清初,降清的大批故明汉官成为清朝入关后政治、军事不断取得胜利和稳固统治的重要力量,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依靠、任用汉官,将其视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在涉及满汉矛盾和动摇满洲贵族集团根本利益问题上,毫不犹豫地惩治汉官中异己分子。顺治帝亲政后大胆任用汉官,同时对降清汉官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特别是对江南籍汉官的猜忌和打压尤为明显。严厉惩处江南籍汉官和严禁结社订盟的政策,表明顺治帝对江南文人崇尚气节、复明排满情绪以及可能出现蔓延之势的极度忧虑和恐惧。清初对江南缙绅的猜忌、提防和弹压,是在清朝入关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冲突的反映。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臻巩固和关外守旧满洲贵族的逐步消失,面对新形势,清统治者对江南缙绅的政策也产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5.
章学培 《文教资料》2012,(31):153-154
高考是我国选拔人才最主要的一项制度,目前高考是继续扩大分省自主命题还是将命题权收回,这是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源起,发展状况,以及对其利弊的分析,以期更多的人来思考,使高考改革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公平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清初岭南诗僧群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岭南诗僧群是特定时空背景下崛起的一个规模庞大、特色鲜明的诗人群体,但主要成员之诗文集在乾隆年间悉被四库馆禁毁,致使他们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风范长期湮没无闻。20世纪以来,学界初步展开了对此诗群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展望今后研究之方向,当融通文史哲、艺术、宗教等学科的方法进行综合系统之研究。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社会,教育的公平性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如何编制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省招生计划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分省招生计划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国家生源合理分布和高校自身发展两方面需求综合考虑,构建分省招生计划二次分配模型,以为分省招生计划编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高考是否应当实行分省自主命题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和科学论证的问题。通过介绍国内外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可以窥见我国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利与弊,并基于高考分省自主命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985”高校生源分省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2007年相关数据统计表明,“985”高校生源分省分布呈不均衡的特征。在“985”高校招生规模趋于稳定的背景下,只有调整各“985”高校的分省录取人数才能改善其生源分布的省际不均衡现象。尽管大多数高校在本省的招生比例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但在本省仍维持较高的招生比例,其下降幅度尚嫌不足。同时,还有近三分之一的“985”高校在本省的招生比例呈上升态势。此外,各“985”高校在无“985”高校省区的招生比例明显低于在有“985”高校省区的招生比例,这一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赵执信诗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王渔洋的批评,二是《声调谱》的诗歌格律研究。其中既有独到的理论贡献,也充斥着偏见和武断之辞。但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他都是清初诗学和乾隆诗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引发了乾隆诗学对神韵论的反思和深入钻研诗歌声律的风气。  相似文献   

11.
遗民作为特殊时世的特殊士群,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本文从历史上遗民最多的时间段明末清初入手,分析了这一时期遗民的外在特征,他们表现为:嗜酒如命,长歌当哭;技高艺绝、遁翳市井;武艺高超、亦侠亦隐。然而,他们并不是象看上去那样洒脱,怪诞的行为掩盖不住国破家亡的内心痛苦,笔者从史学、文学的角度揭开了表层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清初徽州各县和明代一样,里的增减现象持续着。特别是康熙三十年祁门县一共增加了3个里。但方志中只是简单地提到了这个事实,《清康熙四十二年词卷》保存了康熙二十六年到三十年间围绕祁门县的增图文书,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能。文章首先对清初徽州各县里制的变动,特别是以祁门县为中心进行整理,然后借此对当时祁门县里增加的具体契机和情况进行考察。在清初的徽州各县,里的增减虽不时反复,但从整体上来看不过是局部性的变化,里制的变动看起来是在最小化的范围中进行的。里的增减无可争辨地表现了里甲制原本带有的不稳定性。但与此同时,这种增减变动的事实本身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当时的里甲制具备一定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苏努家族身为满清皇族却几乎举家信奉天主教,其家族命运的转折也与天主教颇有关系。在遭贬流放前后苏努家族的信仰状况有很大变化,大致可分为未入教、主动入教和被动入教三类。影响其家族信仰选择的因素主要有生活处境、知识构成、政治考量、传教士的介入等。苏努家族的多元信仰是家族成员主动或被动寻找精神归依、实现精神救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考满是明代和清初考核官员的一种制度,即任满考核。入关以前,满洲贵族建立的后金政权已经开始有了考满制度,清朝入关之后,沿用这一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前后经过三十几年,于康熙年间将这一制度废止。考满制度实行的始末,体现了清代制度沿袭中有发展,而重视实效是清初统治者在制度上进行取舍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清代江西宾兴组织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嘉庆、道光时期,各地兴起了资助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组织,即通称的"宾兴组织"。江西宾兴组织颇为发达,其资产的来源一般有官拨产业、士绅捐资、商人捐资、大众派捐等形式。但宾兴资产多用于增殖,即以生息银钱资助士子,其方式主要有置产收租、发典生息两种。地方士绅在宾兴组织的设立和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宾兴组织的涌现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方式出现的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的实践礼学思潮,主要是针对明末空疏的学风而兴起的,其代表人物有孙奇逢、陆世仪等人。他们针对当时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重倡儒学经世致用的宗旨,身体力行,实践礼学,重建儒家礼秩。实践礼学思潮在改良风俗、改造理学、保存与发扬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他们的努力,传统理学最终成为清王朝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获得了正统、合法的主导地位,从而彰显了儒家文化,奠定了清廷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维护儒家价值体系的权威,宋明理学以不同的方式为儒家思想提供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所以,宋明理学没有超出儒家的基本价值。从晚明开始,许多思想家开始批判宋明理学。清朝初年,许多思想家鉴于明亡这一历史事实,反思宋明理学。他们要么揭露宋明理学空谈误国,要么理学和心学之间相互攻击,总之其反思并未攻击到理学的核心内容。因此,他们不但没有超出儒家的价值体系,甚至没有脱离宋明理学的窠臼。因而,清初的理学反思在不触及儒家基本价值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为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提供出路。  相似文献   

18.
宋琬,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国朝六大家之一,诗作代表了清前期诗作的繁荣与风格的转向:前期以明七子为尚,诗作质实典雅;后期因人生遭际与当时诗坛风格变化的影响,诗作凄清激宕,有宋诗风味。  相似文献   

19.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乡江南,其文化富灵性与诗意,在独抒胸臆中,也往往洋溢着理性品格、批判意识和启蒙精神。对社会俗见、对经籍、对圣贤成说,江南智者常持反思的态度,独立的见解,显示出可贵的自由思想的风骨。  相似文献   

20.
清初河南襄城刘氏以忠孝、诗书传家,其中刘青藜尤有诗名。他年少多才,却遭遇坎坷,一生含悲探经史,以咏史古乐府名世。虽有食荠肠苦之意,终难掩沉郁奇崛豪情,为清初中州诗坛添上了独特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