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I型父母的共同问题:希望孩子爱自己,并且不能拒绝孩子的要求,因此导致对孩子的过度娇惯。世界上有两种人:拥抱者与握手者。握手者(D型和C型多数属于这一类)会伸出僵直的手臂,以期保持双方的距离。拥抱者却愿意张开双臂拥抱完全陌生的人。高度I型的人属于拥抱者。高度I型的父母喜欢与自己的朋友和孩子们齐聚一堂,谈天说地。他们喜欢讲故事和玩摔跤游戏。在所有父母中,他们最懂得享受与子女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他们生活的步调快,会给自己和孩子安排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也喜欢和孩子一起做事。  相似文献   

2.
孩子成长期间,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不是老师不是朋友,是孩子的父母,正所谓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自己的家庭。对于学前阶段的学生,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教育场所,父母也是他们最好的老师,这个阶段的学生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决定着孩子今后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习惯以及学习态度的养成与父母的教导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没有哪位父母不愿自己的孩子成为幸福的人。中国人的父母是世界上最有爱心、最爱孩子的父母。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希望孩子终生幸福的愿望也许远远超过希望他们成才的愿望。然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说,幸福就是事业有成;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2005,(Z2)
秘密是孩子长大的营养品,得到父母尊重和信任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自尊自信的人。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秘密,让他们有一片自己的“野地”,给他们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你有权保守个人秘密,但是当你意识到不安全的时候,当你意识到自己难以面对复杂处境的时候,应及时向父母求助。  相似文献   

5.
正谈起孩子的教育,我真有些不知从何说起。感觉这应该是很温馨和轻松的话题,同时也是很严肃和认真的问题。孩子是父母的宝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将来有所作为。总想将最好的东西给予孩子,想尽可能地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可是孩子也许并不这样想,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呢?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要求是很简单的,用简单的方式也可以让他们快乐成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快乐游戏  相似文献   

6.
博闻集萃     
《教育》2009,(9)
孩子最想与父母谈及的问题博主:一鸣听心很多孩子其实非常想了解自己的父母在他们这个年龄时在想什么,做什么。不少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们在成长经历中,曾遇到过不少烦恼或挫折,他们想知道父母们是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麻烦的。如果父母们能够开诚布公地  相似文献   

7.
杨莉 《中华家教》2014,(Z1):106-107
如果孩子能够放松地成为他们自己本来的样子,在爱的滋养中,他们都会成长为有爱又有能力的人,独特而充满激情和创造力,享受生命,同时也实现着各自的人生使命。接受孩子的性格特质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性格特质,大多数情况都是源于自身的恐惧。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发现某些性格的人在社会上受欢迎,某些性格的人会遭受不公平待遇甚至被人欺负,也许这些情况就在他们自己身上发生了。他们爱孩子,当然害怕孩子成为容易遭受欺负的人,因此他们会竭尽全力  相似文献   

8.
我班的孩子只有4-5岁,可是我发现即使是这么小的孩子也在扮演着侵犯者、受害者和旁观者的角色,虽然这种角色定型是潜在的,而不是显在的。他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他们可能属于哪一个社会群体。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把我自己看成是一切事物的中心,是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必经的阶段,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又是他们每天游戏的重要内容。当他们逐步形成和加入不同的社会群体时,我要帮助这些孩子遏制嘲笑和殴打他人的冲动,阻止他们欺负比他们弱小的孩子,教会他们在受到不公平甚至是残酷的待遇时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我要帮助他们学会宽容和理解,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较以前更高、更苛刻。大部分父母并没有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却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他们总认为“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就应该好好听父母的话”.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们以“好好听话”的方式回报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换句话说.父母并没有理解孩子的特性和成长速度.一味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想法绝对正确,  相似文献   

10.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一)育儿观的偏颇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孩子的身上,他们对孩子成长的期望近乎变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未竟事业的载体,想让孩子出人头地,那就必须好好读书、上大学,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好…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这里的农村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到城中务工,把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父母照管。现在的农村和过去也不同了,孩子小,爷爷奶奶都很溺爱。每天将孩子圈在屋子里,决不放孩子外出一步,孩子只能在屋子里玩一玩玩具,看看电视。千万别忘了这段人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也是最易受到影响的一个阶段。老人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之间就教会了孩子一些东西。负责监管孩子这些农村老人的知识面窄,他们那个年代教育自己儿女的方法就是放任孩子到野外自由,或  相似文献   

12.
有能力的爱为人父母,心底一定爱自己的子女,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每一位父母教孩子的方法不同,他们的出发点也都是为了子女好。做父母确实不易。尤其是我们这一代父母,在自己的成长期里,也许从来没有好好尝过被宠爱的滋味,我们缺乏成长时最需要的鼓励和肯定,留在脑海中的尽是被打击、被否定的童年阴影。所以,“当日不曾被爱,今天亦不懂去爱”。这不是一个漂亮的  相似文献   

13.
怜者,爱也。眼前人,是指自己身边的人。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首先当指自己的父母。现在不少学生,最不介意伤害的人往往是自己身边最亲近的父母。冷漠、埋怨、顶撞、指责,似乎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本命题旨在让学生去审视与父母(或身边亲友)相处的种种行为,关爱父母,珍惜眼前的一切。  相似文献   

14.
宁静的夜晚,疲惫不堪的父母坐在沙发上静静地观看着电视节目,而他们身旁的孩子也默默无语。这也许是现代社会许多双职工父母家庭夜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了。专家们对这已司空见惯的现象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由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时间越来越少,现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群体生活中显得沉默寡言、腼腆害羞,遇事手足无措。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说,孩子过于沉默,对他们的心理成长没有  相似文献   

15.
《小火炬》2013,(Z1):62-63
你说话时经常被人嘲笑?谁嘲笑你了?也许,你不小心走了音,把"飞机"说成了"灰机",虽然逗笑了爸爸妈妈,自己心里却难过得要死。从那以后,每每要说话时,你恨不得把舌头在嘴巴里转个九九八十一圈后才肯出声。那我可得好好跟你说说父母(或者是大人)是怎么想的。他们喜欢听孩子说话,一遍遍地学,一遍遍地模仿,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饭桌上讲给家里的每个人听(那时的你简直要羞死  相似文献   

16.
要知道孩子再小,可他们也是人,也有尊严,只要他们能听懂好赖话。切记,从那时候,他们听到的父母评价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对他们的尊严、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父母,在我看来,绝大多数都不会"教"自己的孩子,也许是因为他们第一次做爸爸妈妈的缘故吧。孩子小时候,是百般的娇惯,使孩子养成一种怪癖性格。一旦孩子长大,无从收拾,这时也就没了主见。看别人的孩子如何做也硬叫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是叫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孩子不听话,见别的家长如何管,自己也如何管。总觉得,反正我是家长,孩子就得听家…  相似文献   

17.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渐渐地理解和悟透“孩子”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孩子,应该是我们向生命的丛林放飞的鸽子。他们的翅膀会将自己引向他们渴望的那片蓝天;他们将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一支也许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命之曲。给他们一些自由追求的空间吧,给他们一枝画笔,让他们给自己的梦想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吧!  相似文献   

18.
"孩奴"对父母是一个辛苦而无奈的称谓,身为父母者劳其一生、倾其所有,为的是让孩子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当父母沦为"孩奴",孩子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不利于他们的发展,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反而缺乏竞争力。"孩奴"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为了使更多的父母摆脱子女的"奴役",政府及相关教养机构要转变观念,给幼儿一个自由、健康的成长环境;为了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不妨从自身做起,做个优秀的"农夫",在关键的时刻给孩子指引,给孩子创建一个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9.
<正>性别差异:性别有"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前者指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别,后者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这里指的是男性班主任和女性班主任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异,主要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方  相似文献   

20.
我的城     
前些天和朋友聊天,虽然拿到了很多人羡慕的北京户口,不过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北京人.他甚至试图改变自己的孩子,理所当然的认定自己是北京人的观念,只是他也承认很难,毕竟孩子在北京出生,北京成长,孩子心目中的家,就在北京,尽管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这个北京的居所,或许还只是一个暂居的地方. 孩子们对于自己是哪里人的认知,比大人们要简单得多.只要家在哪里,自己就属于哪个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