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儿子     
一位富翁和他的儿子喜欢收藏艺术作品。战争爆发时,儿子参军去了。他非常勇敢,在一次作战中为救战友而牺牲了。父亲为  相似文献   

2.
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以非常激愤的心情写道:“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责。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样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人了。”对家庭不重视子女教育而造成的人口素质低下,先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今天,如果说我们的家庭仍然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那无疑是片面的;而在家庭中,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父亲。因为我们中国家庭的基本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们在外忙事业、忙经…  相似文献   

3.
雷东生于法国波尔多的一个富裕家庭。他自幼喜爱绘画,但父亲让其专攻建筑。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从军作战,不久病倒,病中受科罗的影响,开始作风景画,直到1879年39岁时,雷东才开始决心专门从事绘画。他发展了一种极具个性的、非常独特的风格,画面带有强烈的梦幻色彩。他的创作素材,主要来自于象征主义文学家和诗人的作品。他认为绘画主要是想象的结果,而不是靠视觉印象的再现。因此,  相似文献   

4.
复制偶像     
1941年,他出生于日本大阪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候,他的邻家大叔是一位木匠,这位大叔非常喜欢他,不仅常带他玩,而且还教他用木头制作各种玩具。13岁时,他与木匠大叔合作,在自家的房子上加盖了一间阁楼。看着自己这件“作品”,他非常骄傲,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的理想——当一名建筑师。  相似文献   

5.
一位青年即将大学毕业。数月前他看中了一种漂亮的跑车,知道父亲有能力给他买,就对父亲说他非常想在毕业时得到一辆那样的车。毕业临近,这位青年很希望看到父亲为他买车的迹象。但是,他失望了。终于熬到毕业典礼的那一天清晨,父亲郑重地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间,对他说,他为有这么好的儿子感到骄傲,他非常爱他。从一进门,他就紧紧盯着父亲手中拿着的那个漂亮的礼品盒。当他终于打开盒子时,却只看到里面装着一本精装的《人生指南》。他失望至极,根本不想再打开那本书,就气愤地对父亲大喊:“你有那么多钱,知道我想要什么,却为什么只…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写作文,贵在真实和自然。”每当这句话回响在我耳边,我就想起最令我难忘的、我小学三年级时的李文健老师。李老师的“家庭图书馆”李老师当时证是一个民办老师,工资收入少得可怜,可他却非常喜欢读书和藏书。记得那时候,每当周末,李老师都会把班里喜欢看书的孩子请到他家里做客。  相似文献   

7.
张广厚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一个矿工家庭里。一家七口人,全靠父亲一人的收入来维持,因而家境非常贫寒。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张广厚小时候就到矿上当矿工,因而没有时间好好读书。考初中时,由于数学不及格,没有被录取。但他并不灰心,又到“童工补习班”继续学习。  相似文献   

8.
大庆负责同志在介绍经验的时候,说到这样一位青年工人:他出身工人家庭,上小学时,学雷锋做好事,当过“三好学生。”十三岁开始听旧故事,看旧书,到大庆前先后结交了三百多个练武打架的朋友,扬言“两肋插刀不怕痛,闯荡江湖学  相似文献   

9.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相似文献   

10.
书痴     
<正>我家有一位“书痴”,他看起书来可谓废寝忘食。要是你在他看书时叫他吃饭,他便会回应道:“书中自有米饭,书中自有馒头。”他看书时非常专注,那可真对得起他“书痴”的称号:一张椅子、一支笔、一个安静的环境、几本可看的书,就足以让他乐在其中。瞧,他此刻正拿着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呢。只见他时而咬紧嘴唇,  相似文献   

11.
仅仅有脚,他只能低头走路;有了梦想和兴趣的翅膀,他才能在天地之间翱翔。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里。在生活极其艰难的窘境中,父母把他送进学校,希望他能多识几个字,有点知识,找份好的工作,将来能更好地养活自己,根本没有让他成名、成家的“野心”。然而,走进学校的基辛格却有着许多的兴趣和爱好,其中最主要的爱好就是读书,因为读书引发了他对未来的生活不断地思索,而善于思索又需要他读更多的书。不断地思索、积累和观察,为他后来成为被世界公认的“博识、多才、机智、幽默和善辩”的外交家奠定了坚实的…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日常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部分学生学习英语非常刻苦,单词记得不少,语法规则掌握了很多,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特别是理解力和表达力都很差。
  有一名高一学生,他的英语特别好,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在一次学习座谈中,他说了一段让我非常吃惊的话:“到现在我还不会分析主语从句。我学英语,都是靠多读、多与老外练口语得来的语感。我不知道一句话为什么那么说是对的,但我知道就该那么说。”他还建议在座的其他同学,在学英语时“多积累少分析,多问How少问Why”。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形?原因之一就是英语语感。语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成败。  相似文献   

13.
听一位从国外回来的朋友讲,一次,他在一个外国家庭作客时,无意间发现这家还不到三岁的小孩拿着一把钥匙想打开大人为他储藏小食品的专柜,动作笨拙,很不灵活,钥匙试插锁孔几次都没有插进。于是这位朋友想过去帮忙,却被这家主人阻止。主人说:“让他自己去开,多琢磨琢磨,也许从中能学到知识、掌握技术、找到窍门。”真的,那孩子折腾了好长时间,终于打开了柜门,挑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大人看了兴奋不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天,一个非常富有家庭的父亲带着儿子到乡间旅行,他坚定地要让儿子见识一下人们生活得多么艰苦。他们在农场呆了几天几夜,被认为是非常贫穷的家庭。在他们回来的途中,父亲问儿子:“旅行如何?”“非常棒,爸爸。”“你知道穷人如何生活了吗?”父亲问道。  相似文献   

15.
职业与人也有“双向选择”问题某职业学校的一名学生入学时选择了钳工专业,因为他父亲是家大型企业很有名气的钳工,他很想能像父亲那样成为受人尊敬的“大工匠”。但是尽管在专业技能训练时他非常认真刻苦,老师也时常为其“开小灶”,可就是达不到技术要求,实习时还出...  相似文献   

16.
武中奇传奇     
郝传更 《老年教育》2006,(10):14-15
抗日战争中,武中奇领兵与日寇作战270多次,却鲜有败绩且毫发未损。“武老二”的大名令敌人闻风丧胆,曾悬赏10万大洋买他的脑袋。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的爱与恨马斐一不论何时,谈到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人们就想到他的名句:“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谈到唐代大文学家白居易,人们就想到他的名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当我们在细读一部名著小说时,很容易想到书中的...  相似文献   

18.
今年2月19日,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自动控制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化龙来到北京,参加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受到江泽民主席、朱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心潮起伏,深深感到这是党和人民对他的褒奖,他也为自己在国防现代化征程上留下的串串脚印而自慰…… 许化龙第一个在我国提出“导弹缩时发射”的开创性构想,目前我国战略导弹所有主战武器的快速缩时发射操作,都沿用了他研究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1997年,许化龙研制的“某型导弹作战与训练技术综合模拟系统”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他研制的“某型导弹测试设备…  相似文献   

19.
王兰 《青年教师》2005,(4):55-58
有这样一则说理故事:两个同龄的学画孩子,处在不同的家庭氛围中。第一个家庭一直采取鼓励、赞誉的态度:把孩子的“作品”都贴在墙上,让亲朋参观,稍有功笔时即办了个人画展,名气不断。到33岁时,他的画已站在许多家庭的客厅里。而第二个家庭对孩子一直采取诋毁、冷漠的态度,让孩子把所有的“废纸”都扔进纸篓里。直到33岁时,他才贴出他的第一幅画。这时,人们疯狂了,把第一个孩子的画摘下来扔进纸篓里,把第二个孩子的画从纸篓里捡起来,张贴在墙上。  相似文献   

20.
李四光原名李仲(zh&#242;ng)揆(ku&#237;),湖北黄冈人,出身于穷苦家庭。他从小聪颖,成绩优秀,12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昌高等小学学习,14岁时又以优异成绩获得官费资格去日本留学。当时他心情非常激动,填写报名单时,误把年龄“十四”填在姓名那一栏里了,再买一张报名单又没有钱。他急中生智,顺手将“十”改成“李”。“李四,这多难听!”他一眼瞥(piē)见大厅正中一块“光披四表”的匾额,便在“李四”之后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就用李四光做自己的名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