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古小说中以志怪一类对后代影响最巨。此种小说受到佛教因果观念的影响非常明显。一方面佛教因果使得古小说的结构上呈现出“因果分明”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报恩、冥报、杀生、轮回等四种内容的作品也与佛教因果观关系密切。这些小说的成熟与发展水平,在内容与形式都为此后中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密宗圆形思想中 ,包含着轮回的观念 ,这种轮回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人们的劝善行为也就是说每个人以良心为准绳来衡量自己的功过是非。在轮回中的因果思想 ,并非哲学上的原因而产生结果 ,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 ,而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又编造出了“来世” ,此生之因 ,就会得到来世之果 ,此生的恶 ,就会得到来世的恶果 ,此生的善就会得到来世的善果等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为主要内容,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的转世投胎、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等思想对其题材来源、思想内容、情节结构以及作家创作心态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蒲松龄充分运用了佛教文化"诸行无常"、"诸法皆空"以及佛家因果轮回等观念来塑造人物,显示了佛教文化对其人物塑造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尤深。本文主要探讨佛教对经典名著《红楼梦》的影响,着重就第五回分析小说中反映的因果业报与轮回。人生苦谛、诸法皆幻以及佛教世界观成住坏空等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5.
徐渭《玉禅师翠乡一梦》受佛教熏染,融入了多种佛教因素,如转世、因果轮回及度脱观念。作者借助佛教因素,表达了对佛门禁欲主义的嘲讽,同时也反映了其独特的人生体验,折射出晚明社会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词话》是一部描写世俗生活的巨著,既有现实主义描写,又充满了因果轮回、天命观念的唯心主义思想痕迹。其中功能型人物僧、道、术士在文中发挥了重要的叙事学功能,对构建框架、情节展开、人物塑造及作品创作意图的阐释都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等。神魔小说《西游记》正是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影响。作者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彰显了佛教教义——心性修炼、因果轮回、涅槃永生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体现着他对佛教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8.
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深刻矛盾”,曹禺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吸收、融合和剥离,形成了他具有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的思想文化和戏剧美学观念,构成了他戏剧作品的独特的文化意蕴。这种影响明显地表现在他的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结构艺术上:一类是单线倾斜动态封闭式,如《日出》;一类是复线守衡静态开放式,如《雷雨》、《原野》、《北京人》等。从曹禺前期戏剧所表现的“深刻矛盾”和艺术结构特征来看,那种“动力的动力”正是构成他前期戏剧创作的诗化现实主义文化内涵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唐宋传奇尤其是明清小说中,因果轮回、善恶报应的思想随处可见,诸如“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等。这种宿命论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周易》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孔子的天命观与此说如出一辙。自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佛经中因果报应的思想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迅速传播开来。两者内涵虽有区别,但在宣扬  相似文献   

10.
客观物质世界中“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因果观念的客观前提。我国哲学界由于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因果性”札记中的思想存在着误解,因此将“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等同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以前者作为因果观念的客观前提,导致因果现陷入诸多理论误区。只有坚持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客观前提下建立起来的新因果观念,才能走出我国传统因果观念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念对小说的轻视造成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薄弱,明代学者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对古代小说史进行了纵向梳理,探寻各类型小说发展源流,并结合社会历史文化对各时期小说特征进行分析,体现出明晰的史理意识,为近现代的古代小说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古代朝鲜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朝鲜时期(1392—1910)与中国明清两代(1368—1911)在时间上大致重合,这一阶段,正是中国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评点的繁荣时期,故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时期的传播是以评点本为主体的,并影响了朝鲜古代汉文小说评点的产生和发展,还逐步改变了朝鲜朝文人对于小说的认识观念。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17世纪无疑是小说观念突破的重要阶段。而谢小娥故事的"文学—历史"流转恰好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古代小说观念的变化。谢小娥故事在历史的流转中,改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之进行了各取所需的改造,这种改造表现出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巨大变化。同时说明,在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中,小说并不与虚构构成对应关系,倒和"史真"(历史真实)联系密切,这就为谢小娥故事从文学流转到历史提供了机会。小说的慕史倾向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为那些文学向历史流转的古代作品提供了基础。谢小娥故事的"文学—历史"流转同时说明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曲折性。  相似文献   

14.
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传播的主流,但它们在不同国家传播的情况不尽相同,一些二三流作品的传播有时超过了其在本土的影响,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带有随意性、偶然性以及名著文化含量高,传播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中国古代小说对接受国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其中被改编以适应接受国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中国古代小说在译为外文时,除了文学翻译本身的限度,在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少误解与遗漏,这在非汉字文化圈表现得更明显。由于文化传统与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的解读,还产生了许多与本土不同的歧见。  相似文献   

15.
芸斋小说把古代小说发展中的实录精神与现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强调尊重作者的观察、体验、思考,作者应以自己的学养、阅历及人道主义精神去接近事实,发现真相。孙犁的小说观念更接近于古代文言小说观念,同时又极大地吸收了现代小说的创作方法.形成了他独特的“芸斋体”。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较为全面地提出小说理论的小说理论家。在其“三言”的三篇序言里,分别提出了小说功用观:重视小说的社会教化作用;小说发展观:总结了古代小说的发生发展历程,并指出了通俗小说起源于话本艺术;小说创作观:小说创作要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并提到了小说创作题材的来源问题,指出小说创作要遵循通俗的原则;小说批评观:评价小说创作要将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时代中去评价,不能以今律古。  相似文献   

17.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后,对中国古典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小说这一通俗文学形式,佛教在民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作为代表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高峰的"三言"就包含许多关于佛教的内容,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其故事情节具有了类型化的特点,即因果报应型、转世轮回型、色欲考验型以及忍辱受屈型,这些故事类型事实上是一种佛教文化心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东方朔传》是中国古代杂传中较早出现的一部散传作品,其成书年代当在西汉末至东汉初的一段时间里,当是汇集民间流传的有关东方朔的传说撰写而成,从散见于古献神征引的《东方朔传》佚看,其人物形象与叙事建构的虚构性说明该书具有了一定的小说品格。据此,我们认为,以《东方朔传》为代表的汉魏六朝杂传孕育了小说的胚胎,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生史上,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鬼神崇拜在中国古代有漫长的发展过程,为《三侠五义》大量描写鬼神崇拜提供了素材和文化支持。根据来源和职能,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的鬼神描写大致可分为天神、人鬼、地祗和灵物崇拜四大类。《三侠五义》所表现的鬼神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鬼神文化的复杂内涵,具有深层的文化意蕴,并非简单的“鬼神果报”所能完全概括。  相似文献   

20.
科学思潮随着"西学东渐"被带入中国,并带来了现代民族观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民族主义以国民党推行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延安文艺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复古精神的具体表现,均以赞扬古代汉族英雄的古装戏、古体诗词、历史小说等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但这种民族观又是与现代科学思潮相背离的。因此,抗战结束之后,民族救亡获得了缓和,主张复古精神的文艺作品也受到了冷落,但这种"返祖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社会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