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金刚石和石墨被认为是仅有的两种碳的固体形态,直到1985年发现了以碳60为代表的富勒烯,从而使碳结构研究格外引人关注。碳60可由石墨碳棒电弧放电来合成,人们收集碳灰而忽略了放电后阴极上产生的沉积物。1991年,日本筑波NEC研究室的科学家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其中有一种奇特的、由纯碳组成的纳米量级的线状物,这种纤细而颀长的分子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碳纳米管。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颁发的诺贝尔化学奖中,有一项科学发现被人称是一个“足球”。获取这项科学顶尖级成果奖的是美国化学家柯罗托夫和斯麦利,他们的卓越贡献是发现了碳的第三种同  相似文献   

3.
科技信息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7+6+5+4+3+2+1+14
美找到量产石墨烯的简单方法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在6月出版的《材料化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了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石墨烯的简单方法:通过在干冰中燃烧纯金属镁的方式就能够直接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多层石墨烯(厚度小于10个原子)。石墨烯是一种二维碳材料,是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电子和机械性能,应用前景极为广泛,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取代硅的电子材料。负责该项研究的北伊利诺伊大学化学及生物化学教授纳拉扬·奥斯曼说:"早有实验发现,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金属镁可产生碳。但是在我们之前,并未见有科学  相似文献   

4.
实验观察结果发现,腌制煮熟的禽蛋(鸡,鸭,鹅,鹌鹑)卵黄中普遍存在一种立体瓣状结构,发生概率为30-90%,这种结构的外观形态在各种禽蛋中相似,结构的大小与禽蛋的大小有关,经超声波分散,下观察发现,这种瓣状结构的颗粒在形态和大小上明显不同于卵黄的颗粒,有关这种结构的生物学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细菌与人生     
细菌的发现是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到今日细菌学已成为一门极重要的科学,细菌和人生关系的密切也渐渐被人重视,不过因为细菌学是一门较新的科学,细菌本身又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般人除去对细菌感觉到神秘和畏惧之外,往往很缺乏细菌学的常识。他们没有晓得「病菌」只不过是千万种不同的细菌中之  相似文献   

6.
《大众科技》2010,(12):7-7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2003年,科学家曾在实验中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碳结构,但此项发现一直备受争议;最近,两组不同的研究团队利用不同方法确认了一种被称为体心四方碳的三维网络结构,认为这种结构与2003年所发现的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7.
带填充墙的框架结构是现行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体系,采用框架-填充砌体剪力墙模型与过去纯框架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填充墙对框架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唯诚 《百科知识》2010,(20):22-23
在今天,碳成了一种既令人担忧又令人充满期待的东西,担忧是因为我们燃烧了太多的含碳物质,释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充满期待是碳将作为一种新材料进入到人类生活。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科学家先后发现了由碳原子组成的铁丝网卷筒状的碳分子碳纳米管、足球状的碳分子巴克球,而现在,石墨烯又加入到了这些碳分子的行列。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一个世纪,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创新有了相当的成就,它使我们相信似乎人类已经知道周围世界所存在的绝大部分东西,但是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人类已经看列了这个发展的最终结局,这一点在我们现在以及今后将要刊发的有关21世纪科学的一系列文章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0.
沈海军 《百科知识》2009,(20):24-26
碳富勒烯指的是一类由碳原子组成的笼状分子,它是继金刚石和石墨之后人类发现的碳元素的第三种形态。碳富勒烯最早是由英国化学家克罗托博士于1985年发现的,为此,他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之间的合作时常被推崇为一种突破而不是惯例。科学史学家有时把他们自己局限于严格叙述性地积累过去科学的详尽史料,而在逻辑实证论影响下的科学哲学家们,则时常鼓吹一种与价值无关、与历史无关的科学模式:所谓“无关”,确实是除了逻辑工具和语义学之外,几乎与一切东西无关。近年来,这两个学科之间的交流已经建立起来了,我们发现日益增多的哲学家在考察各门科学中的历史案例,以便揭示科学推理的结构,并按照在历史过程中实际呈现的那样来理解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2.
张辉  曾雄  梁正 《科学学研究》2023,(5):769-776
针对当前元宇宙的发展态势和理论研究,本文重新界定了元宇宙的概念内涵。元宇宙的样态本源可追溯至数字化数据,其技术源头则是各类数字化数据生成技术。根据数字样态的作用场域和虚实世界互动过程的主体跨域性等两个拓扑维度,可将元宇宙划分为四类阶段性形态:纯数字化世界、数字孪生世界、虚实互构世界和虚实协同世界。将元宇宙置于数字样态的整体演进历程中发现其四种发展形态之间的演化机理,即,纯数字化世界与传统网络空间紧密相关而成为元宇宙创新的首选之地,数字孪生世界的元宇宙侧重于工业实在世界,虚实互构世界综合了纯数字化世界和数字孪生世界的结构与功能,虚实协同世界则是人类数字化观念革新的驱使下虚实互构世界的高级形态。本文澄清了元宇宙的概念内涵、形态发展与演变机理,为后续的产业政策制定和治理体系建构提供了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创新的原理和路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新研究大致经历了创新理论的引入、技术与制度创新研究、创新系统与广义创新研究三个阶段。知识创新是创新的一种形式,是第三阶段的一个热门话题。知识创新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或应用某种新知识,引入知识要素和知识载体的一种新组合以及新组合的首次应用;它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知识创造和新知识首次应用4种表现形态,它有6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科学哲学的发展史是科学哲学从阐释科学"发现"走向解说科学"创造"的历史,它既是关于"发现"的科学哲学的衰落史,也是有关"创造"的科学哲学的发迹史。在科学哲学从"发现"走向"创造"的历史演变中,人们见证一种古老而伟大的科学文化的没落,正是这种日趋没落的真理本位主义科学文化提供了人类形形色色所谓"创造"的精神和物质的思想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5.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医学奖,在中国引发了关于科学奖励中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争论。本文在阐明青蒿素大协作背景及发现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并比较中国科学承认和奖励中"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美国科学奖励中注重独创性和个人发现优先权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最后本文讨论了如何处理科学奖励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指出个人导向的奖励制度与个人产权为基础的国家产权结构,集体导向的奖励制度与公共产权结构密切联系,并认为两种奖励制度各有优劣,如何在制度设计中更好地处理科学奖励中集体与个体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媒体力量改变着科学传播的进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传播学的概念中,传播是一种共享信息的过程。科学传播作为一种交流共享的活动,是人类传播的一个类型,只不过是限定到与科学有关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7.
<正>读者不妨大胆想象一下,失明之后利用牙齿重获光明,又或者戴上一个特制的头盔,让其他人读懂你的想法,将是怎样一番景象。乍听起来,这些似乎都是更有可能在科幻小说和科幻影片中才会出现的东西,但借助于过去几年一系列令人吃惊的科学发现,所有这些事情实际上都可以成为一种现实。  相似文献   

18.
正科技馆发展历程是与其社会基础功能和基本结构形态相关联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自然博物馆、科学工业博物馆、科技中心三个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基础社会功能和基本结构形态。从当今到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社会必将展现自然客观存在与人类创新创造的高度融合,从而创新未来科技馆的基本结构形态,以实现其基础社会功能。一、科技馆发展历程简述科技馆发展历程是与其社会基础功能和基本结构形态相关联的。关于科技馆发展阶段,在业界和学界比较  相似文献   

19.
大科学项目的组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大科学项目是当代科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态,并且带有国际色彩,往往需要在国际范围内整合科技资源以解决一些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但我国在参与和组织大科学项目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就大科学项目的组织结构方面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一种适合于大科学项目的复合式的项目型组织结构,并分析了大科学项目的组织特点和组织原则,对于我国的大科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引领学科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中科院、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广东省的长期支持下,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以长期监测与创新研究为手段,发现成熟森林土壤持续积累有机碳现象,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尺度阐明森林土壤积累有机碳的机理及其驱动机制,引领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过程及其耦合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规律的研究,推动生态系统非平衡理论的建立;科学量化了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现状与潜力,为国家环境外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提出森林与产水量的全球模式并精确给出了控制产水量气候与流域特征参数的临界值,为"森林与产水量"关系的争论提供了新的阐释;发现常绿阔叶林群落适应气候变化在过去30年向灌丛化方向演替并阐明其受主要环境因子影响的机理。研究成果为森林固碳与水资源效应的科学评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国家需求提供了理论支撑。鼎湖山站成为国内外无可替代的野外科技支撑平台和国际著名的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基地,也是中科院和广东地区生态学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