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敏  贺潇 《金秋科苑》2012,(14):46-48
——太空育种—— 近百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品种认定太空育种,又称航天工程育种,是利用空间宇宙粒子、微重力、弱地磁等综合因素诱变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具体指利用返回式卫星、飞船等,在空间环境对农业生物的诱变作用来产生有益的遗传变异,返回地面后,通过进一步选育,创造农业育种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业生物高技术育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细胞工程,是应用细胞生物学的方法,按照人们预先的设计,有计划地改变或创造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技术,以及发展这种技术的研究领域,它是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首先影响到农业、医学、药学领域。并将长期地渗透到如育种、植保、肥料和生物净化废水等新的应用领域。它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意义是很大的。细胞工程研究的内容有哪些方面?根据设计要求,按研究对象中需要改造的遗传物质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五个方面:即基因  相似文献   

3.
泰为 《金秋科苑》2012,(14):49-49
太空育种也被称为航天育种,是指普通种子经过太空处理之后,再到地面选育、试种,最终培育形成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的技术。自1987年以来,由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努力研究,现已育成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花卉、微生物菌株等400多个太空品种。 那么,太空育种的原理和过程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4.
太空育种也被称为航天育种,是指普通种子经过太空处理之后,再到地面选育、试种,最终培育形成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的技术。自1987年以来,由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努力研究,现已育成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花  相似文献   

5.
目前,人类已知太空环境与地面环境不同,并利用这些不同的环境进行太空育种、新材料制备、生命科学实验等。请你说说太空物理环境有哪三个主要特点。答:与地面环境相比,太空物理环境具有三个主要特点:①微重力;②强辐射(包括电磁辐射、宇宙射线);③高真空。1987年以来,人类已在太空环境中利用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再返回地面,培育了数百种农作物、园艺作物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不仅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品质得到了优化、改善。例如,蛋白质、维生素的含量显著增加,营养价值大大提高,有的品种口感风味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王筱 《华夏星火》2013,(4):18-19
年初刊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强调要提升生物育种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主要农林动植物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这一规划的出台势必将推动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 生物育种时不我待 2月28日,"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此次论坛是为响应国务院"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的发布,推动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和产业化进程而举办的.论坛主席许智宏院士在主旨演讲中强调了发展生物技术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出了当前我国面对的时代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以来,在创造依法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的环境、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育种科研、调动育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新品种转化效率及培育科技型种子龙头企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分析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合理规避风险、延长品种使用寿命等方面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1999—2019年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评估各省份植物新品种保护水平的基础上,定量分析FDI技术溢出对我国农作物区域育种创新的影响及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FDI技术溢出能够促进农作物区域育种创新,植物新品种保护能强化这一效应;且上述结论在农作物区域育种创新高、中等水平地区作用更为显著,低水平地区的FDI技术溢出对农作物区域育种创新未产生显著影响并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具有抑制作用,但二者共同作用能有效提升农作物区域育种创新。  相似文献   

9.
细胞工程育种用花药培养方法选育新品种,是近代育种学的发展。60年代印度科学家Guha和Maheshiwari从毛叶曼陀罗花药培养诱导出单倍体植物,引起了世界有关学者的重视。育种学家从中看到了克服杂交育种中纯合过程长,一般需要3—4年时间,以致选育一个品种需要十余年。而采用花药培养方法为培育新品种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我国应用花药培养技术取得了丰硕  相似文献   

10.
<正>说到太空植物,就得先说太空育种。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培育新品种的作物的育种新技术。太空育种具有有益的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其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3~4倍,育种周期较杂交育种缩短约1倍,由8年左右缩短至4年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11(3):223-226
作物品种改良在农作物增产诸多因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一直重视农作物育种研究。“七五”期间,我院组织了农业育种的重点研究课题。“八五”初期,又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育种新技术”的研究列为重大项目,我院有14个研究所、200多人次参加了这项研究。经过5年的努力,现已全面超额完成了原定指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家“两高一优”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水稻是我国60%以上人口的主粮,培育"高产优质"型超级水稻新品种,一直是稻米种业的长期奋斗目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如何才能实现"多快好省"地培育出一粒好种子呢?随着功能基因组的发展,育种学家提出"品种设计育种",并认为这代表了水稻育种的发展方向。从常规育种到分子设计育种何为未来水稻?这得从水稻育种说起。长期以来,水稻育种主要利用常规育种技术,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  相似文献   

13.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同时也是人类优质蛋白及畜牧业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在我国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育种技术主要以常规育种为主,大豆科学研究和生产水平明显落后于美国。通过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实施,已经鉴定到若干高产、优质分子模块,解析了部分重要农艺性状的模块耦合效应,创制了一批大豆优异种质材料,成功培育多个高产、优质的初级模块大豆新品种,初步建立了大豆分子模块设计育种体系。未来,应继续加强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挖掘利用和创制,推动自主性整合公共数据库构建,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大力开展大豆高产稳产突破性技术和豆粕替代饲料的研究,加快分子设计育种和人工智能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具有突破性的大豆新品种,创制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增强我国大豆自产能力,缓解大豆需求缺口。  相似文献   

14.
黄良彬 《内江科技》1998,19(5):17-18
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是育种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最重要的中间试验,是实施“种子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市自八十年代以来,对六大农作物水稻、玉米、红苕、棉花、油菜除每年承担省区试外,还由市种子管理站组织了全市新品种区域试验,是全省各地、市、州组织区试作物最多的单位之一。通过区试,各大作物示范、推广了一批已审定的新品种,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历来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并结合我院特点,在农业生物学基础研究、农业生物技术以及农作物品种改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在农作物品种改良方面,广泛收集优良种质资源,利用远缘杂交、组织培养、理化诱变等方法,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研究培育出了一批我国缺少但又急需的具有特异优良性状的新种质(新品系、新品种)。现仅就“八五”期间在粮棉油方面育成的几个主要新品系和新品种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大众科技》2008,(6):1-1
日前,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培育的又一大豆新品种通过了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品种命名为“东生2号”,并于今年4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推广品种。这是东北地理所科技人员继2003年成功培育大豆新品种“东升1号”后取得的又一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每天吃的农作物,大多是通过人工培育种子种植长成的。但是,在地球固有的环境下,育种的速度并不快。那么,如果我们换一个与地球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去育种,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呢?于是,人类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太空。来自太空的种子太空育种也叫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的种子或试验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环境(高真空、高洁净、微重力、  相似文献   

18.
《科学生活》2011,(9):16-19
对自然育种的最初干涉——杂交育种 以杂交方法培育优良品种或利用杂种优势称为杂交育种。杂交可以使生物的遗传物质从一个群体转移到另一群体,是增加生物变异性的一个重要方法。不同类型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获得性状的重新组合,杂交后代中可能出现双亲优良性状的组合,甚至出现超亲代的优良性状,当然也可能出现双亲的劣势性状组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仅就黑龙江省开展农业科技中间试验的情况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粗浅体会做简要介绍。一、农业科技中间试验日趋完善我省农业科研以农作物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耕作栽培等专业的应用研究为主。各专业科学研究程序主要包括:选定研究课题、田间小区试验、中间试验(育种专业称区域试验)、技术鉴定等。确认为成果后转入生产示范和推广应用。在整个科学研究过  相似文献   

20.
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而农业科技进步创新首先体现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开发研究中。因为育种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种子商品化和产业化,种子产业化经营是促进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回顾“九五”以来我所科研工作,积极引进优良材料是提高自我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培育种业科技龙头企业,就是要突出创新,加强技术集成,走育繁推肖一体化的道路。总之,引进、创新、发展是我所提升育种技术,推进种子产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