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民谣是民众的歌谣体口头创作,它讽刺辛辣、幽默俏皮,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众的某种情绪,民谣对某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曝光和鞭挞,是民心的体现。但是,民谣也有以点带面或玩世不恭的偏颇。因此,不能跟着它的感觉走。  相似文献   

2.
现实中素质教育是趋向全面发展教育终极理想的“片面”教育 抽象的、完善的全面发展教育只能作为人类教育的终极理想,而具体、现实的“全面”发展教育却都是受制于一定历史条件的、趋向全面发展教育终极理想的“片面”教育。选择和考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造成现实中素质教育“片面性”的两个客观因素。素质教育是趋向“全面发展教育”终极理想的现实运动。现实中的素质教育评估目标因为历史条件而不那么“全面”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既毫不动摇地坚持这种素质教育,又不断创造条件去努力克服这种“片面”性。  相似文献   

3.
比喻略论     
有时候,越是普通平常的东西,反而越容易让人产生某种偏见或误解;辞格中的“比喻”就是这样.比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修辞方式,小学低年级起语文教材中就已有关于比喻的知识内容。然而,对于比喻这一修辞方式的理解、分析和表述,却常有这样那样的偏颇、片面乃至谬误;在喻体与本体的相互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这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发展相互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将“教育”与“教学”机械地分离,把教学变成孤立于教育之外的智育甚至是轻视或忽视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的知识传授,把教育变成狭隘的唯功利性的德育,甚至是某项具体政策的教导,都是处在一定历史时期偏颇片面的观念。这种观念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将学生异化为物或工具,成为专制政治的附庸,而不是发展为能占有其本质、具有创造性的人。笔者在此使用“语文教育”这一概念,正是为了打破这种狭隘的功利观念,以完整的全面的大语文教育观念来审视语文学科的问题、研究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5.
“总体异化”论对人、人与物的关系的理解都未免偏颇。它仅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却并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建设意义。现代理性建构主要是民族性的话题。从中国社会当前状况来说,需要的是科学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和现代理性主义,而不应赶时髦般地在“总体异化”、“理性威胁”论后面趋之若骛地学舌。  相似文献   

6.
换一种眼光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怪圈:麻雀鄙视燕子,燕子鄙视黄鹏,黄鹏鄙视百灵,百灵鄙视鹦鹉,鹦鹉鄙视喜鹊,喜鹊鄙视苍鹰,而苍鹰呢,成为这一怪圈的完成者——它竟鄙视起麻雀来!这使我想起了围成一圈的“多米诺”骨牌,你能说清到底谁压在谁的上面吗?人们常常为这类事情困惑.鸟类终究不懂得“儒夫”与“勇士”、“好高鹜远”与“脚踏实地”的区别,人类却懂得;于是,凡事便总要问“谁比谁好?谁又不如谁?究竟谁赢了?究竟谁是最差的?”遗憾的是,这类问题常常很难找到答案.我于是要说:“来!换一种眼光.”很多人惯于标榜自己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犯着“形而上学”的错误.每一种鸟都“敏锐”地发现了别人的“污点”,而对别人所发现的自己的污点浑然不觉,乃是因为它们无一例外地犯了片面看事物的错误,忘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古训,这是其一;其二,百灵会唱歌,苍鹰飞得高,这些都是客观事实,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场、角度上却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好比苍鹰,喜鹊觉得它“好高鹜远”,也许苍鹰自己,或者许多别的人,恰恰以为这是勇气与力量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关于大赋的艺术本质,在古代就有或说它同于“诗之讽谏”,或说它“欲讽反劝”的争论;而在当代,则又出现了或说它歌功颂德,或说它揭露批判的分歧。但实际上,在现存的大赋作品中,“讽“也有,“劝”也有;既有歌功颂德的内容,也有揭露批判的成分.因此,片面的肯定或者片面的否定,都不够妥当和稳重。事实证明,“某些亦此亦彼的客观实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认识方法所能认识的。”何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甚为流行的一则民谣是“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尽管发财要到广东,出名却要到北京。由于文化中心和传媒中心的特殊优势,不仅众多艺员云集京城,各地文艺团体亦有“跑部(步)进京”的经验和传统。 在这句民谣中,被遗漏的其实是上海、昔日去上海滩打天下的冒险家,要么南下发财,要么北上“发”名。另一首新民谣言明了这种困境:“要看中国的两千年,请到西安;要看中国的一千年,请到北京;要看中国的一百年,请到上海;要看中国的近十年,请到广东。”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史密斯在中国国民性的言论上,既有相同之处,如“中国人爱面子”、“中国人缺乏诚与爱”、“中国人缺乏时间观念”等;又有相并存在,如史密斯只看到了中国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而鲁迅却着到了速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偶然,听朋友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现时,这句较为流行的话隐含着某种偏颇,但是,它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却让一些人迷惑。如果出现另外的场景,人们的感动也就自然而然了。  相似文献   

11.
站在彼地,凝视故往,我们也许更需要平和地面对“天才曾经是中国”——这一定义。爱国自然是可以跨越地界,不分你我的,但是爱国的真实,我想柯岩老师以为便是“真实”。中国历史的辉煌灿烂。渊远流长,贯通古今。已无须多述,当厚厚古代史堆积起一代文明,足以让人骄傲——又足以让人自省的时候。不少中国人却迷失左右,令人痛心也罢。激愤也好,却不能真实面对。于是有了(天才曾经是中国)。“曾经”二字让人难耐,又让人寻味,曾经,这是个过去时,柯岩老师借“小Wei”之口表达了远在彼岸的爱国者的心声——我们要实实在在审视历史,平价当今,展望将来。  相似文献   

12.
记得刚上技校的时候,我喜欢听的音乐并不算很多。性格决定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过去流行的“校园民谣”了。“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飘在岁月中的时代;乐与悲,爱与愁,都在歌声中被琴弦颤落;流下的仅仅是水晶般的眼泪和心情!”飘在歌声中的是淡淡的忧郁,淡淡的理想,那种缥缈或怀旧的情调每次都会击打我的内心深处。至今还记得第一张“校园民谣”专辑中制作人的那段话:“……我有一种冲动,想告诉年轻的心灵,它是我的,希望它也是你的。”是的,它也是我的,再一次听沈庆写的那首《寂寞是因为思念谁》:你知不知道寂寞的滋味寂寞是因为思念谁你知…  相似文献   

13.
娄玲 《作文》2023,(40):25-26
<正>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被后世奉为圭臬,由此足以看出孔子对于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之一,正是由孔子提出“思无邪”所产生的。“韦编三绝”的孔子,却用像《诗经》一样简约而又精辟的一句“思无邪”,概括了三百篇的《诗经》的特点。即没有邪念,思想纯正。  相似文献   

14.
偶然,听朋友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现时,这句较为流行的话隐含着某种偏颇,但是,它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却让一些人迷惑。如果出现另外的场景,人们的感动也就自然而然了。  相似文献   

15.
《杂文报》3月7日《都市十八怪补遗》一文,其中提到如下四怪:“新华书店无书卖;饭店舞厅一排排;染起头发充老外;性病广告处处在。”俗谚民谣,难免语涉夸张,但它却道出了一种世相:随着社会日渐富裕,有的人腰包鼓了,却”富不思文而思邪”。这方面的事例屡见不鲜,报刊不时披露。 富不思文并非20世纪90年代所独有,它是古  相似文献   

16.
说起当今教学改革的趋势,无不推崇“启发式”而反对“满堂灌”。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启发式”的真正含义在理解上存在着偏颇,认为在课堂中教师提的问题越多,学生举手回答的热闹场面越频繁,就越显得其“启发式”;而课堂中学生没有回答或很少回答,就认定是“满堂灌”。对此本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判断一堂课究竟是“启发式”还是“满堂灌”,关键是看教师的提问有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展开(即开动脑筋),如果片面地追求“满堂红(哄)”的热闹场面而不注意问题的质量,那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17.
付出与收获     
助人为乐是青少年最为赞赏的品质,而当别人遇上麻烦时却悄悄走开,这是不是很矛盾?这就是当前一些青少年真实的心态。说它矛盾,确实不错。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却又吝啬付出自己的帮助。这种人竟然还“不少”,实在让人不解!没有付出哪得收获,没有奉献又怎谈索取?索取是每个人都愿意的,收获也是人人喜欢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个人利益,倒也无可非议。小草生长需要细雨滋润,需要阳光温暖,需要和风呵护;没有细雨、阳光、和风,它就会长得委顿柔弱甚至枯死。人亦如此,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有必备的生存资料;不仅如此,还需要家人的关怀、师长的爱护、…  相似文献   

18.
诗坛上竟有这样的怪事:因为一句诗而名扬千古,永垂不朽;而即使写诗数万首,文学史上却不承认他是“诗人”。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争名》和《携仙录》中,两次提出“不朽才消一句诗”,原以为是夸大其词的说法,未免片面偏颇;但翻阅一些诗话杂录后,居然证明此说符合事理。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爱雕章琢句,白居易批评他“奥博,多溺于  相似文献   

19.
像菜市场上滥市的萝卜一样,“民谣”这股强劲的音乐风在李春波、尹相杰、老狼等人的努力和辉煌之后,已不可避免地走入尴尬境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过度商品化地发展“民谣”,使一大批商业味十足的为“民谣”而“民谣”的作品,乘着前期一批优秀歌手和优秀曲目打开的缺口肆意狂飚,使好不容易看到的国产流行音乐和歌手的一线曙光又蒙上阴影。从目前市场上的“民谣”录音带来看,主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茫茫人海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具有的“情”呢?以情障目,不见泰山!情近,则信任、亲近;情疏,则怀疑、冷淡。这恐怕是人之皆有的常情。然而这或亲或疏的情,却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使之浅薄或偏颇。翻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一看,竟有如斯感叹!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