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安亚玲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7(3):26-28
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继霍克海默、马尔库塞之后第二代的领军人物,一生著述甚多,是一位多产的思想家,具有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在哈贝马斯的诸多思想中,科学技术观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精神的产物,并在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著名论断,对于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以及如何发展科学技术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3.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8,(8)
二十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哈贝马斯洞察社会的重大改变,同时提出两个命题:第一,"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第二,"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提出了独特的论断。深入探究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观,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运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有效的防控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运江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5,23(4):14-16
哈贝马斯论述了科学经过技术物化为物质形态,从而实现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并执行意识形态职能,虽维护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现状,但他没意识到在广度和深度上加深其基本矛盾,推进其灭亡过程的一面,没意识到科学技术还有推进社会政治民主化过程的一面,没意识到科学技术还有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联系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的成长和求学经历影响了他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方面,他以科学技术为切入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并把科学技术作为具有统治力量的意识形态来看待。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论述了科学经过技术物化为物质形态,从而实现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并执行意识形态职能,虽维护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现状,但他没意识到在广度和深度上加深其基本矛盾,推进其灭亡过程的一面,没意识到科学技术还有推进社会政治民主化过程的一面,没意识到科学技术还有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联系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晚期资本主义"中的科学技术是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参考和依照。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科学技术被认为是第一生产力,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并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及深远的影响,为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了解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理论,有助于在当代社会对科学技术进行合理的审视,正确地应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和哈贝马斯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相同的观点。两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同一观点进行阐述,各自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合理性运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命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的不同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然而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方便舒适的同时也承受着科技的负面效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的观点,把科学技术视为意识形态.文章介绍了此种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指出该理论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鲁力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3
马尔库塞认为科技的意识形态性表现在它对否定性的消除,对肯定性的确立。科技提供了新的控制形式,使得政治领域没有反对派,文化中的超越性因素化解,话语领域封闭,从而作为新的意识形态维护着发达工业社会的统治。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就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大特征。传统意识形态的解体呼唤新的意识形态的出现,科技作为意识形态应运而生。技术统治的意识比以前的传统意识形态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无法抗拒。 相似文献
11.
陈治国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4)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以国家干预活动增加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为特征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形式,为资本主义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哈贝马斯指出,科技理性作为目的理性的表现形式,在压制人们交往理性的基础上,遏制了人类的解放需求。通过建立批判的解释学、实行协商民主和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恢复交往理性的功能,从而破除科技意识形态的束缚,建构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视角,但是也存在某些幻想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张建设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3(3):5-8
通过探讨哈贝马斯“第一位生产力”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生产力”和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第一位生产力”和“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异同之处。章认为通过比较,撷取哈贝马斯仅有的同时也是较为突出的合理因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协调发展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协调发展观,开启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和谐共处的大门.新中国红色意识形态促进了科技队伍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的成果和科学精神又成为党发展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和直接动力.现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全新的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协调发展观的走向,必将把科学技术发展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梁继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6(5):8-10
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概述,并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内涵以及教育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坚实基础,最后阐述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我国目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王骁勇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1998,(2)
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进行过三次大的变革。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科学发现→推动技术发明→促进生产进步。科学是推动整个社会全面进步的最革命的力量。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3)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总结了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整个发展历史,从五次产业革命和当代各国以科学技术带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阐明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揭示了其深刻内涵,进而分析了现代高科技对未来二十二世纪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将产生的深刻影响,明确指出必须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科技意识,增强时代紧迫感和危机感,更大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自觉加速科学技术向第一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王振里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1)
本文从科学技术发展史角度、列举了一些重大科学发现,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技术革命,使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阐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并叙说了我国要经受住两个挑战必须依靠教育和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20.
科技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并不是一种独立力量,科技自身的发展应有生态维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成因,以及化解科技发展与生态社会的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有着明显的生态价值取向,揭示了科技发展的生态维度,拓展了科技观的生态视域.其理论有其合理和明显进步之处,也有一定的缺陷,对解决中国科技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建设生态文明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