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纯粹”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限定性概念。虽然它在三部书中只出现了一次,而实质上,实践理性是纯粹的,判断力也是纯粹的。康德以为,实践理性的纯粹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就不必再加纯粹限定了。而《判断力批判》,则可以甚至应该把纯粹二再加上去。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论中就将判断力一分为二,《判断力批判》只就反省的判断力而言。而反省的判断力又分为审美判断力与目的判断力。全书就是对这两个判断力的审查与鉴定。康德仍旧采用了他在前两个批判中的方法——否定法,不属于反省判断力的部分(即不纯粹的部分)被 否定了,纯粹的部分就清楚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德的三大批判就是围绕“纯粹”而展开的。康德就是想要通过严密、翔实的论证,寻找、划分、审查、鉴定出纯粹的理性、纯粹的实践理性,以及纯粹的反省判断力。  相似文献   

2.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其哲学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在哲学史上著称。在三大批判和其他一些著作中,康德都涉及到了实践范畴,甚至作过多次反复的说明,但并没有直接对实践下过定义或作过类似于定义式的说明。在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实践思想及其相关语境的基础上,斗胆认为康德哲学中实践范畴是指实践理性为自由意志立法并支配自由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道德活动;并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进行了比较,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认识、理解其实践范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其哲学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在哲学史上著称。在三大批判和其他一些著作中,康德都涉及到了实践范畴,甚至作过多次反复的说明,但并没有直接对实践下过定义或作过类似于定义式的说明。在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实践思想及其相关语境的基础上,斗胆认为康德哲学中实践范畴是指实践理性为自由意志立法并支配自由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道德活动;并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进行了比较,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认识、理解其实践范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就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来看,它无所不包,自然、社会、人文、思维都在语文教学内容之列。科学的、伦理的、审美的尽在其中。它涉及到人的发展的方方面面。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康德把人类的认识划分为三大领域,既科学的求真、道德的求善、艺术的求美。以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而述之。“真”是指实践的合规律性,“善”是指实践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美”。从哲学意义上看,  相似文献   

5.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著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构成了其宏大哲学体系。在哲学的星空中,康德无疑是其中一颗耀眼的巨星。然而,康德的教师经历和教育思想,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6.
博仔 《湖南教育》2004,(23):15-16
名家小资料 康德(1724-1804),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其《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大名著,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使他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主要收录在《康德论教育》中,对后世影响甚大。教育思想要点 培养道德理想王国的公民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保育 管束训导道德之陶冶 道德律儿童的纪律与自由 教育是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问世到现在已经二百多年了。亨利希·海涅在评述康德哲学的革命意义时说:“康德扮演了一个铁面无私的哲学家”,“思想领域里这位伟大的破坏者伊曼努尔·康德在恐怖主义上远远超过了罗伯斯比尔”。的确,康德是一位伟大的探索者和革新者。在《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不朽著作中,康德提出了“理性批判”的独特任务,推翻了当时盛行欧洲哲学界的形而上学,揭开了德国辩证法运动的序幕,从而在认识论史上完成了承先启后的大业。  相似文献   

8.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写了影响深远的“三大批判”,第一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讲了自然界受自然必然律支配,揭示了科学的本质是求真;第二批判是《实践理性批判》,讲了人类社会服从道德或自由律,揭示了道德、宗教和社会的本质是求善;第三批判是《判断力批判》,从人性和教育的广阔视野论证了美育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巨著中提出的“人为自然立法”的著名命题,标志着康德所进行的是一场认识论的变革。他以宏伟的气魄,对传统认识论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实行了“哥白尼式逆转”,把认识论的中心从自然转到人上来,把主体在认识论中的被动的静态理论发展到能动的动态理论,确立了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康德的主体性原则意义极为深远,它的革命性精神已远远超出哲学认识范围而影响到人类文化思想领域。虽然它还具有先验唯心主义性质,但其理论价值和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  相似文献   

10.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的依次发布,标志着康德成功建构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而纯粹知性的发现和提出,是这个哲学体系建构得以成功的最关键之处。纯粹知性在认识论部分给先天综合判断提供了支柱;在道德实践部分用纯粹知性抽掉了一般性质料欲求,进而产生了形式化的道德行动意志;在美学和目的论部分,康德用纯粹知性联结了自然审美表象与知性反思目的之间存在的理论沟壑。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自由理论是整个批判哲学的中心,是贯穿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的要旨。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先验自由的可能性在其第一批判中得到了诠释,第二批判论证了在实践理性领域中自由的实在性,而人类对自然和自由统一的探究、对至善自由的追求,在其第三批判中通过反思判断力得以实现。本文试图从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至善的自由三个方面来分析康德自由思想的内涵,揭示康德哲学体系中自由概念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康德写作《判断力批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合前两个批判之间的裂缝,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完成他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康德通过判断力来解决这两者的沟通问题。判断力之所以能够作为联结彼此的中介,关键在于它的一个先验原则——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则。自然的合目的性包括“形式的合目的性”与“质料的合目的性”,亦即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目的性两种,它们或者是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关学袁象,或者是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前者是《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部分,后者是“目的论判断力批判”部分。正是对审美判断的探讨,使我们发现仅仅依靠主观的纯粹形式的合目的性来沟通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是不够的,还需要自然在“质料”上的合目的性,亦即自然的客观的合目的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将自然界看成一个由低到高不断进展的目的系统,因而使得从自然到自由的沟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康德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对人类理性进行批判的审查,以发现和规定人类理性的源流,范围和界限,建立一个有关理性主体的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康德认为,哲学乃是“有关人类理性的终极目的的学科”;他的批判理性学说或者说“先验哲学”,乃是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理性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这就是東德认识论中的本体论思想。这一本体论无疑是关于人的先验理性本质的理论,康德名之为“纯粹理性”。这个纯粹理性,作为人的本质,乃是一个不可知的超验本体,但这又并不妨碍它全面发挥先验主体性的功能。康德哲学的这个思想体系,是靠他的“思辨理性”作准备,立足于他的“实践理性”,最后在他的“判断力”中得以完成的,本文着重阐明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此外还要对康德这个独特的“纯粹理性”的功  相似文献   

14.
康德的“二律背反”是他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推演的逻辑结论,又是《实践理性批判》的逻辑前提。康德的不可知论,实际上成为科学与信仰并行共存的哲学依据。客观上既有利于人类物质文明发发展,也有助于精神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在形形色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中,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影响较大的一个分支。在这一流派内部,萨特和梅劳——庞蒂的观点也各自有所区别。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主要表现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此书涉及问题颇多,本文仅对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的评述,并着重就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态度作出必要的分析。萨特的“人学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范畴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的书名中所用的“批判”一词有专门的含义,他是在仿效康德所著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对“批判”所赋于的意义上来使用的。康德当时所谓的“批判”主要是指考察、研究、分析、判定的意思;在他看来,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考察、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确定人的认识能力在构成知识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张敏华 《文教资料》2006,(17):64-65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奠基性著作,在整个哲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人们理解和把握康德哲学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读本。  相似文献   

17.
康德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是二元论者。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批判康德哲学,早已做过原则指示,标明了方向和路线,这是必须认真遵循的。对待康德哲学,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揭露和批判康德哲学中的先验唯心主义;同时,在辩证的否定中,估价和肯定康德哲学的合理成分。在康德认识论中,“综合”思想占有突出的地位。通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经常可以发现“综合”的思想在闪光。“先天综合判断”中有综合,“统觉的综合统一”中有综合,范畴体系的“三分法”中也有综合……康德何以这样注重“综合”?这自然要引起康德哲学研究者的兴趣和注意。  相似文献   

18.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并清醒地认识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哲学家。他宣称“人为自然立法”。事实上,这正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在认识领域,康德高扬了科学对自然的主体性,从而人为自然立法;在实践领域,康德主张人应该超越自然,从而人为自身立法。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康的“人为自然立法”思想。  相似文献   

19.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与第二版中,就“概念分析论”部分的“范畴先验演绎”分别提出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两种演绎方式,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一大难点。康德“范畴先验演绎”的内在逻辑矛盾成为德国古典哲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以其“三大批判”中的《判断力批判》为中介,把《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审美主体性“统一了认识主体性和伦理主体性,从而使人的创造能力由片面趋于全面,由分裂走向整一”。它既不同于“上帝创世说”和无神论的“自然进化论”,也区别于青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它给予前者以毁灭性的打击,“在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开辟了一个以人为最后目的的新纪元”,但与后者相比,它“把人类创造能力看作社会历史得以形成的最早原因”,则充分表明它“未能看到人类的全部创造能力,包括人的全部感觉都来自人类物质生产和创造。就此而言康德美学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其“审美主体性的唯心主义色彩特别浓重”。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康德成为现当代西方哲学界和美学界唯心主义流派与代表者的鼻祖”是极其自然的。然而,康德的审美主体性理论展示的未来——尽管这种未来还是一种看不清的抽象历史观——则是其“美学的合理内核”,它为青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美学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从而成为人类精神宝库中的不朽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