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侯艳 《中国广播》2007,(1):44-45
现在直播节目成为广播节目的常态,记者现场报道的数量越来越多,比重越来越大,现场报道成为广播记者的基本功。“各位听众,我是记者XX(某人),我正在XX(某地)为您报道……”这样一句典型的现场报道开场白意味着记者要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满足听众同步、现场了解新闻事件的需求。所谓现场报道,是记者的现场口述和现场实况音响结合的一种报道形式,它要求广播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边看、边听、边说、边录,是最能体现广播记者特点和优势的报道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广播节目就是通过听众的听觉获得新闻信息。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感受是检验广播节目质量的尺度。要想办好广播、提高节目质量,就不能不研究听众对新闻需要的心理效应。本文拟对听众在心理上对新闻的需要有哪些特性作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郑林松 《视听纵横》2003,(5):107-107
在激烈的报纸新闻竞争中,大家都知道用标题来吸引读的眼球。而在广播新闻中起同样作用的提要却不被有些编辑所重视,写提要漫不经心,随意性很大,造成提要作用严重下降,影响新闻的收听效果。  相似文献   

4.
黄进 《声屏世界》2017,(2):53-54
广播要想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取得突破,就要采写"有趣"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新颖性贴近听众;采写"有料"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接近性吸引听众;采写"有胆"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重要性打动听众;采写"有用"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服务性黏住听众.  相似文献   

5.
新闻节目要不要引导听众参与?如何引导听众参与?这是广播。电视界长期以来一个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话题。1996年初,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尝试在40分钟直播板块《新闻时空》中开辟了《听众说新闻》专栏。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这一全新的广播形式及其显示的效果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和好评。《新闻时空》节目于1996年元旦开通时,向社会公布了两个热线电话和BP机号码,24小时接受来自听众的信息,并在《新闻时空》中首创《听众说新闻》专栏。同时,学习东方台的经验设立了《通广寻呼》。在一年半中,新闻热线接受了数千条来自听众…  相似文献   

6.
播新闻是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传统形式,播音员根据写好审定的新闻稿件以字正腔圆的播音风格进行播报,形式庄重、严谨,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可信度。后起的主持人说新闻在传统的播新闻基础上,让新闻变得亲切起来。比如内容上主持人可以有所发挥,在讲述新闻的时候比较灵活,语气上比较亲切自然。也有带表演性质的,类似于评书、讲故事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语言更具有口语特色.还能展现个性特色。主持人说新闻让新闻更贴近老百姓。  相似文献   

7.
黄泳 《新闻实践》2007,(7):33-33
广播要想吸引听众,就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即运用广播的特殊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唤起听众脑海中存储的记忆和想象,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的传输效果,让听众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一、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音响,发挥听觉的“传真性”  相似文献   

8.
9.
《视听界》1986,(7)
一、解除思想束缚,深入群众和生活,根据群众的思想实际编采听众喜闻乐听的新闻。几年来,我们注意力求把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和接近性统一起来。克服讲究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家正在继续学习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在学习中咱们都是结合工作、学习实际,努力寻找在自己的岗位上贯彻决议精神的具体措施。我在学习中联想到广播宣传方式方法是否文明的问题,并以“文明广播”为题,写了篇粗  相似文献   

11.
新闻节目要不要引导听众参与?如何引导听众参与?这是广播、电视界长期以来一个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话题。1996年初,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在深化新闻改革中,大胆探索,尝试在40分钟直播板块“新闻时空”中开辟了“听众说新闻”专栏。近一年半以来,新闻热线(两部电话和BP机,24小时开通)接受了数千条来自听众的信息,“听众说新闻”专栏约播出200余  相似文献   

12.
与报纸、电视的新闻传播手段相比,广播新闻的传播手段相对比较单一,主要靠声音传播信息,也主要靠声音来刺激、吸引受众。这就为广播人提出了一个话题:广播新闻应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一、广播新闻应追求“视觉化” 即通过采访,运用音响和写作艺术,想方设法地获取感性的画面,把听众“带进”新闻现场,唤起其思维和想象,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感知事物形象,从而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刘琦 《中国广播》2009,(7):25-26
广播新闻的语言速度直接关系到听众收听新闻节目的质量和效果。如何使新闻播音的语速更易于听众接收接受、便于听众理解、符合听众收听心理和收听需要呢?关键是要把握好“度”。笔者从听众构成与语速、听众层次与语速、收听方式与语速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拨动心灵的琴弦——关于儿童文学创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儿童文学,尤其是儿童小说的创作呈繁荣景象,许多有发展眼光的出版社不再满足于“炒冷饭”,而是着力开发原创性作品,推出了几套颇具规模的文学丛书,如福建少儿社的“花季长篇小说丛书”、安徽少儿社的“青春风景创作丛书”、北京少儿社的“自画青春丛书”、...  相似文献   

15.
1989年4月3日至30日,我们对徐州市区及邳县、沛县、贾汪区的听众,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群众收听广播的情况和对本台各类节目的评价,作为调整节目的依据。调查表由本台部编室设计,徐州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实施,数据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这次一共发出510张调查表,收回509张,由于调查队同志认真负责的工作,大多数的众填写认真,张张有效,调查结果具有代农性。现将调查结果及其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编理念出现了错位的情况,这也直接导致了广播这种能够很好联系人民群众的方式变成了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话语机器,面对这种话语机器,听众很难接受。所以,想要广播新闻更好地生存,就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广播新闻传播框架的构建,并将听众放在首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不可否认,一段时期,由于采编理念的错位,使广播这种最能联系群众的大众传媒,成为了冷冰冰的“话语机器”。其结果必然是被听众疏离。本文提出了以听众为本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  相似文献   

18.
广播是一种能够与群众进行紧密联系的媒体,但是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因为采编的理念发生了错位,使得广播已经渐渐远离了群众,导致广播成为一个话语的机器,被听众逐渐疏远。本篇文章以听众为出发点,阐述了以听众为本的广播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无画面感是广播先天的弱点。对于广播中的其它节目,比如音乐类节目来说,无画面感是无关紧要的——闭上眼睛听音乐甚至比瞪着眼睛看电视上的交响乐团演奏要更舒服一些。但是,这一特点对于广播现场新闻而言却是一种缺陷。研究表明:人接受的外界信息有70%来自眼睛。但听众从广播接收新闻现场信息时却不能像看报刊照片、电视画面那样容易得到直观的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主笔,我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记者、主持人、技术人员一道创作的《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事后有评委提到,这部作品获奖,并不仅是因为题材重大,而是看到了其中不同于以往处理此类题材的新意。这恰恰是我在谋篇写作时反复思考、主动求变的地方,其核心就是用事实说话,从听众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