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完许奇峰老师《在文学经典阅读中积淀祖国传统文化——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感》一文(见本刊2007年第7期),很佩服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课程理念,将“文化自信”作为核心素养的首要目标,强调“文化”在新时代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此,教师要立足于文化视角设计教学活动。以《儒林外史》为例,从文化视角切入,围绕“通读——研读——拓读”教学环节,做好名著阅读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工作,将“文化自信”渗透在名著阅读的全程。  相似文献   

3.
也谈“高可二黍许”江苏射阳县中学王苏平读了朱锡义老师的《“黍”为何物》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3期),觉得颇有疑义。朱老师认为,《核舟记》一文中的“高可二黍许”一句里的“黍”不应解作黍子(即黏小米)。理由是“黍子”“连皮直径只有一毫米,如...  相似文献   

4.
骆崇英 《广西教育》2008,(14):33-33
目前,部分中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不够重视。种种现象表明,现在的中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中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文言文除外)在教材中占的分量很少,一般不作为考试的内容。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的基石,它是现代文化的“根”,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习并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5.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进实施,语文学科愈来愈重视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修养,学生对名著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成为考查的一个方面,考查形式五彩缤纷。下面就今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的名著考查题型作一分析。一、填空式例题:名著知识填空。(2分)①《威尼斯商人》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的著名喜剧,剧中人物是外国文学人物画廊中典型的“吝啬鬼”形象。②“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2005年山东临沂课改区中考试题)解析:名著知识填空是中考试卷中的传统考查方法,只要对大纲推荐阅…  相似文献   

6.
陈波的逻辑学著作《逻辑学导论(第二版)》为读者探究中国古代教育名著中所出现的逻辑错误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仅《论语》、《孟子》、《荀子》这三部中国古典教育名著,就分别出现了“因果倒置”、“论据与论题没有必然联系”、“论据不足”的逻辑错误。这些探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可概括为:老师出题(一厢情愿)——学生写作(被动应付)——老师批阅(愚公移山)——老师评讲(孤掌难鸣)。如此低效的循环往复,学生被动应付,谈“写”色变;老师也疲于奔命,成为拼命移“山”的愚公,然而今天移走明天又来,学生对老师的付出大多不屑一顾,结果“两败俱累”,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8.
《水浒》一书,积淀和储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意识,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伦理观念。概而要之,主要有:(一)“官崇拜”的民族文化观念;(二)以“和”为特征的群体文化观念;(三)以“孝”、“忠”为核心的向心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9.
<正>在经典的大洋中,中学生们急需一艘畅游中国文化源流的可靠“航船”,载他们“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经典常谈》就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水平的读者造的一艘“船”。它消解了初学者对经典的疏离感,拉近了读者与传统文化的距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将其纳入名著阅读的“必读书目”(八年级下册),自然在情理之中。而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经典常谈》也可作为语文老师案头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10.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听王老师的一期”工程达标课。王老师讲的是《杞人忧天》一文。思路大致是这样的:(1)让学生自由讲述自己所喜欢的成语故事。有三位学生分别讲了《亡羊补牢》《塞翁失马》《坐井观天》,然后问学生:大家知道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知道,算是引出了本课主题——杞人忧天。(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3)学生指出疑难字词,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恰当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等要求。当我观摩陈建先老师执教的《郑成功》一课后,方才真正对词语的理解、运用与积淀有了全新的认识。课堂上,陈老师紧紧抓住“慷慨激昂”一词,  相似文献   

12.
《芦花荡》是孙犁的一篇小说——“白洋淀纪事之二”,被编入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其中主人公老头子的对话,有三处都出现“不怕”一词,很多老师对此都会分析一番,以便学生感知老头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正>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经典作品阅读量少,阅读过程浮光掠影是重要的原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课外阅读有这样的要求——“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典文学作品,思想博大,精神恒久。用心读它们,就像徜徉于智慧的丛林,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思维品质。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这样的规定:“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刊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宇,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还关系到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积淀和语文综合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眼下,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令人忧虑,一些“名著新编”图书在中小学生中广为流传。这些所谓“新编”,将古典名著篡改得面目全非——譬如把《水浒传》“新编”成“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武松成了潘金莲的“情人”;把《西游记》“新编”成孙悟空偷吃伟哥,引发了一系列的尴尬;把《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新编成了“长江国际工商管理大学”的营销高手;《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竟“新编”成了“文革”中的造反派。优秀的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那些“名著新…  相似文献   

16.
曾玮 《英语广场》2023,(12):89-92
外国经典名著选读是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文本,它不仅提供了真实语言情景、地道的语言表达,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提升批判性思维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非英语专业的理工类大学生,以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具体阐述了教材中选取的三篇名著选读——《简·爱》《战争》《二十年以后》对大学英语读写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从几个角度分析了名著选读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意义以及如何与学生互动共同完成对名著的鉴赏。  相似文献   

17.
听了成都一位李老师(因不知其名.这里称李老师)的一节研究课《夏感》,感触颇深。这节研究课,李老师首先围绕“一疑”、“二好”、“三关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接着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建森林”.然后找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探究其好在何处——“栽树木”.最后总结全文。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明确规定:“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了达到这一标准,新教材在每学期都推介了三部名著,七年级到九年级阶段共推介名著18部,每册教材中都有三部名著的导读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就安排了《繁星&;#183;春水》、《伊索寓言》、《爱的教育》三部名著的导读文章。这三部名著中的《繁星&;#183;春水》对学生来说,阅读兴趣低迷,而对其它两部都有较大的兴趣。学生阅读时或被一些生动的情节所吸引,或草草地浏览一遍完事。这样的“浅阅读”状态不可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受益。为此,我根据三部名著的不同特点,开展了三次活动,让名著阅读走出低迷、卡向纵深。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中由《傅雷家书》更换成了《经典常谈》,选文的变更使本单元的选文主题更加统一。《经典常谈》展现了语文教育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呼应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要求,并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为主题设计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名著选文更是一个“引子”。只有借助选文将名著引进课堂,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与习惯,才是对名著选文的高质量教学。 下面,笔者以长春版六年级教材《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节选)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对名著导读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