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习作就是把学生在生活中目之所及、心之所感,轻松愉快地诉诸笔端,让那情与景、人与事,自然界的草木鸟兽、季节轮回,心灵的感受与畅想,涓涓流淌于字里行间,与人分享。笔者以为,只有在教学中有效搭建习作与生活的桥梁,疏通表达生 相似文献
2.
3.
4.
1.慎用批评。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你想要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攻击和批评不是办法。此外,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听完了他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引导他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家长应越来越走到幕后,让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作为父母的我们伤透了脑筋。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更是让人捉摸不透,明明是一句良言,孩子却不搭不理,有时话稍微多点,孩子就表现出一种非常厌烦的样子,而一点不合孩子心意的话,孩子会强烈地反抗,表现出极其敌对的情绪,或和你保持沉默,不再和你交流了。我的孩子现在读初二,虽然不明着抵抗你,可就是不和你交流,你根本没有办法知道他现在究竟在想什么。作为父母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6.
7.
8.
9.
据调查。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不足20%,而且写出来的作文模式化严重,成人化味浓,虚假化成风,童真流失,童意丧失,童悄缺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过于注重形式上的指导,写法上的限制过于繁多。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其实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语文教学务必要突破语文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让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生活链接,真正地把语文教学由课堂引向社会生活。那么,作为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阅读教学又如何与生活链接,最终使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张晓晴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20):17-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培养人的综合素养,必须把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它表面上看来似乎好教好学,实际上是难教难学,难就难在提高教学效率上。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与生活相链接。 相似文献
12.
13.
14.
李伟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5):36-3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的广阔背景应是现实生活。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让学生接触事物,激发他们的作文情感,产生强烈的作文冲动,开启写作的灵感之门。同时,赋作文教学以生活为载体,让孩子敞开灵性的大门。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 相似文献
16.
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许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到作文就“榨汁”,学生作文的灵气和创造力跑得无影无踪,写出的作文黯然无色,缺少童真童趣。众所周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作文教学理应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的空间愈大,作文的领域就愈广。据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积极观察、体验和思考生活。 相似文献
17.
俞新美 《山西教育(综合版)》2006,(6):34-3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我们应该赋予语文一种全新的概念——语文与生活同在。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生命的质量、未来公民的素质以及复兴民族的希望。我们怎能不关注?回眸语文教学,笔者的感受是:链接生活、激扬生命,创设智慧的语文课堂,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尤乌宝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7):34-3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语文教学的互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