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7例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临床资料.结果:27例手术后早期肠梗阻发生于手术后5~15d,平均8d,非手术治疗21例,观察2~17d,手术治疗6例,全部治愈.结论:手术后早期肠梗阻大多数为炎性肠梗阻,应先行一段时间非手术治疗,只要无肠绞窄、腹膜炎出现,应避免早期手术治疗,经非手术疗法多可治愈,保守治疗至少应2~4周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01-2009-10月收治的46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46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均行手术治疗,44例治愈,治愈率95.6%.结论:绞窄性肠梗阻病人起病较急骤,腹部绞痛较剧烈,早期可出现休克.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手术治疗,以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Castleman病伴副肿瘤性天疱疮误诊为白塞病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37岁.因口腔糜烂1 a、龟头糜烂3个月、气急1周于2008-01-24入院.患者于1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口腔黏膜糜烂破溃,多位于颊、舌缘、唇等处,成批出现,大小不一,伴疼痛,平均每月2~3次,在上海某医院口腔科具体诊治不详,效果不明显,2007-06在南京某口腔医院行口腔黏膜活检,考虑天疱疮可能,2007-07在南京某医院行腹部B超及CT发现盆腔占位,在泌尿外科行盆腔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示"Castleman病(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透明血管型".  相似文献   

4.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70岁,主因右上腹持续性疼痛1月,加重伴恶心、呕吐5d,于2008-01-30日入我科.详细询问病史,患者曾于30岁时吃过米猪肉.查体:腹部平坦,腹式呼吸减弱,右上腹轻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肝区可触及一10cm×15cm囊性包块,胆、胰、脾未触及异常,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未闻及血管杂音.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多重周期饥饿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reus.)肝胰脏及胃肠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分成4组:对照组、饥饿1 d投喂6 d(实验1组)、饥饿2 d投喂5 d(实验2组)和饥饿3 d投喂4 d(实验3组),实验持续56d.结果显示:循环饥饿处理和恢复投喂后,肝胰脏内胰蛋白酶的活力表现高度一致,实验1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实验3组(P<0.05);胃肠内胰蛋白酶活力随循环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恢复投喂后实验1组胃肠内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它三组(P<0.05);肝胰脏和胃肠内胃蛋白酶活力随循环饥饿时间延长均逐步下降,恢复投喂后肝胰脏及胃肠内胃蛋白酶活力从高至低依次为: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过序列地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前后血浆 BNP浓度,探讨了直接和延迟PCI对AMI患者心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顺序选入2005-12-2006-11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5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入院即时、术后7d和30d时的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结果:直接PCI组和延迟PCI组血浆BNP浓度在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CI术后7d、30d的血浆BNP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30d下降更为显著(P<0.01);两组间比较PCI术后7d(183.4±56.2pg/mL vs 243.7±85.2pg/mL P<0.05)和30d(108.3±36.7pg/mL vs 139.4±76.8pg/mL 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前者均低于后者.结论:AMI患者接受PCI治疗后,血浆BNP浓度逐渐下降,直接PCI较延迟PCI治疗血浆BNP浓度下降显著,直接PCI治疗对住院期间AMI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优于延迟PCI治疗.  相似文献   

7.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35岁,因腹部刀外伤脾破裂行吻合术,术后7d伤口感染于2009-06-15日来我院门诊换药室换药治疗.伤口位于右腹上区,竖切口,长约10cm,伤口周缘红肿、皮下空洞、有大量黄色分泌物伴恶臭;患者呈贫血貌,T:36.7℃,其它生命体征平稳.既往史:HIV感染者,有吸毒史.  相似文献   

8.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3岁,主因腹痛伴恶心、呕吐3d于2009-11-25日入我院,既往有多年上腹部不适病史.查体:腹部对称,膨隆,上腹部压痛,以脐周部为著,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剑突下可触及约15cm×10cm大小包块,质中等偏硬,伴触痛,边界尚清,活动度差.  相似文献   

9.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19岁,主因吞食金属异物50d,腹部隐痛3d,于2007-12-2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50d前怄气后自行吞食扭绞细铁丝一根,吞食后无不适症状出现,当时未就诊,3d前进食韭菜后自觉腹部隐痛不适,无恶心、呕吐,无腹胀、便秘,无烧心、返酸,无便血,腹泻等不适.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介绍 某患者,女性,55岁,初中文化,丧偶,农民,因"兴奋话多,行为紊乱30余年,加重2 年"于2005-01-23日首次住我院.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均无异常.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入院辅助检查无阳性发现,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先后给予服用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利培酮多种药物治疗(均达到治疗量),疗效不显著,经常入睡晚,乱拿别人东西,喊叫,打人骂人,不能配合护理,影响其他病人休息.于2005-05-26日换用氯氮平治疗,最大剂量300mg/d,同时递减氯丙嗪,患者病情有所控制,夜间睡眠安静,行为紊乱有所好转,自述"口水较多"未予处理,于2005-06-20日晨表现呼吸急促,咳嗽(阵咳)、咳痰、咳淡黄色泡沫状痰、面部潮红、口唇青紫.查体:BP 90/60mmHg、P 120次/min、R 26次/min、T 37.1℃,急查血WBC13.6×109/L,中性73%,淋巴27%,两肺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急予吸氧、解痉抗感染治疗,同时停用抗精神病药物.次晨呼吸道症状缓解,仍有时咳嗽,但较前明显减轻,治疗一周病情痊愈,继续单用氯丙嗪治疗,病情好转于2005-12-20日出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重症胸外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0-02-2010-05月,41例重症胸外伤病人的的治疗过程.结果:机械通气时间为2~19d,平均7.6d;全组治愈35例,治愈率85.3%;死亡5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原因,2例死于多气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2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死于感染所致败血症.结论:早期诊断并尽早行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有效提高重症胸外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锥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09-01月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外科采用锥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2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病人引流时间为3~7d,复查头CT,硬膜下血肿基本吸收,6例高龄患者有少量硬膜下积液,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讨论:锥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创伤小,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可代替钻孔冲洗引流术.  相似文献   

13.
对刀伤致颈段食管穿孔误诊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女,40岁.因颈部刀伤1 h入当地医院,查体:颈前下见一长约10 cm横形切口,颈左侧中部见一长约3 cm纵行伤口,无明显活动性出血,伤口皮缘整齐、无肌肉外露,颈部活动自如.当地医院在局麻下行颈部伤口行清创缝合术,术后对症治疗.伤后第5天患者诉颈部左侧伤口胀痛,并发热、有声嘶,局部皮肤红肿,予以拆除左颈部伤口缝线,伤口流出脓性分泌物,给予伤口清洗、引流,伤后第6天换药见伤口内有食物残渣流出,考虑食管穿孔.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14.
急性胃扩张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并发症之一。通过对腹部外科手术后急性胃扩张患者的心理护理,给患者提供良好的病室环境,进行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以及胃肠道外营养,胃肠减压等的系统护理,有效地改善腹部外科手术后急性胃扩张的症状,达到了满意的效果。1急性胃扩张症状与体征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上腹饱满、呕吐频繁、呕吐物呈棕褐色液体,隐血试验常为阳性,检查可见腹部膨胀,有振水音。  相似文献   

15.
胃肠减压是腹部外科的常见操作技术,重点阐述了腹部外科病人胃肠减压的方法、胃管的选择、插入的深度和固定方法的改进,对胃肠减压期间引流不畅的原因和护理也做了总结,提出要保证有效的胃肠减压需做好心理护理,注意置管方法、置管深度、固定方法及密切观察引流情况。  相似文献   

16.
右半结肠癌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容易误诊.以误诊为阑尾炎者多见,也有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及其他腹腔感染者.本文收集并分析我院1998-02-2009-12间误诊的右半结肠癌患者11例的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腹部手术治疗后患者肠麻痹恢复情况,评价五磨脐贴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观察腹部手术患者血清中血管活性肠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及五磨脐贴对其影响,探讨五磨脐贴促进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机理。方法8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五磨脐贴外敷神阙穴,对照组不使用任何促胃肠动力药,观察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观察两组血管活性肠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结果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组间比较,五磨脐贴治疗组的时间明显短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血管活性肠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管活性肠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五磨脐贴治疗组治疗前血管活性肠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五磨脐贴抑制腹部手术患者血管活性肠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分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婴儿腹部远心性脂肪营养不良,其病因不明确,是一种发生于婴幼儿腹部及腹股沟区域的局限性皮肤与皮下脂肪萎缩.著者报告2例病人,均无家族史.1例有外伤史,1例无诱因,均为腹部及腹股沟区皮肤萎缩凹陷,呈淡兰色斑,边界清晰.治疗无满意方法.据报导一般于13岁以后损害可停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渗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9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渗性脑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中,误诊为神经精神疾患26例(66.7%);31例经2~5 d治疗低钠血症逐渐纠正,意识状态渐恢复好转,8例死亡.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渗性脑病易导致误诊,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要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检测LC中转开腹与OC术前、术后1h,术后1天、3d、5d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WBC计数、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IL-6)的变化及切口长度,手术、麻醉时间的对比研究.结果:OC组术后1h、1d、3dWBC计数、CRP、IL-6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与LC中转组比较,OC组仍较LC中转组稍高,二者无统计学意义.而OC组术后1h、1d、3d成熟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CD4/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比值较术前下降(P<0.05).且同LC中转组比较,OC组较LC中转组略低,二者仍无统计学意义.但5d后二者以上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结论:LC中转开腹对机体免疫反应影响较OC组并没有增大,技术运用适当,对机体术后恢复等同或略优于传统O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