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朦胧诗自发轫期即引发学界一场关于诗歌"读得懂"与"读不懂"的大讨论,而朦胧诗中意象群的层叠、象征手法的大量介入既是朦胧诗的标签性艺术特色,也是其"读得懂"与"读不懂"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朦胧诗自发轫期即引发学界一场关于诗歌“读得懂”与“读不懂”的大讨论,而朦胧诗中意象群的层叠、象征手法的大量介入既是朦胧诗的标签性艺术特色,也是其“读得懂”与“读不懂”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①我总觉得,读书是自己的事,在任何一个学校里都有爱读书和不爱读书的人。问题是,人的价值并不在他的书读得好不好,不管是男性或女性,若是因为书读得好而起了骄傲的心的话,他就不算读过书了。相反的,若是功课成绩并不好,却随时保持着准备学习的精神,才是一个真正读过书的人。  相似文献   

4.
<正>一、知文意:以点带面,读中识文意师:同学们都已经读过了《伯牙鼓琴》了吧?生:读过。师:现在老师考考你们。你们先自己再读读课文,对照注释,想一下课文的大概意思。读得差不多懂了,就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读通课文,交流课文大意。约七八分钟时间。)师:谁能把课文读一遍?(出示课文)(一生读,稍显急促。)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读得还可以。  相似文献   

5.
有的中学生喜欢读小说、中外名著,几十部、上百部地读,但别人问他这些书主要观点好在哪里,差在何处,他却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努力搜索,感觉如枯肠。这样读书,自己的脑子只起了一个漏斗的作用,读得再多也只是过了一遍,没留下什么东西。要把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东西,就得学会作读书笔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1雨果(1802—1885)出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军官家庭。母亲喜欢阅读,常常带着雨果去图书馆。很快,雨果也被书中的故事迷住了,经常趴在书堆里,一读就是几个小时,不管读不读得懂,都看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7.
<正>在许多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请你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读。"于是学生便会声情并茂地读起来,读完后往往会博得老师一句"你读得真好!老师从你的朗读声中听出了……"等诸如此类的表扬。如果有学生的朗读并未达到老师的标准,我们又会听到:"如果你把××读得更重或者更轻肯定会更好!"于是,学生要么用提高一个八度的嗓音使劲地读,要么用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轻轻地读。然而,这样的朗读真的有效吗?这可能是盘桓在我们语  相似文献   

8.
读书,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很多中外名人都给出了很有见地的说法。在此,我不予评判,只提出一些自己对读书的看法。有些书,读了之后是不会后悔的。例如那些立意和内容都很深的书,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那样的巨著,我都读不太懂,甚至很不懂,但仍会硬着头皮读下去而不后悔。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父母和老师时常叮嘱我们“不懂就问”,可见他们已经把“不懂就问”看成是虚心好学的表现。但如果对“不懂就问”理解不好的话,就很容易使我们产生一个误区:一遇到不懂,第一个的反映就是问而不是思考,问完了就觉得自己已经懂了,思考这一步就自然而然的给免了。 往往在同学间会出现这一幕:同学一接到题,连题目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认为自己不懂,于是就打着“不懂就问”的旗号去“请教”人,还没等别人解说完,就又习惯性地加上一句:“原来这么简单。”学问,学问,学习就一定会产生问题,但我们应该用“一不懂即思,思而不懂后问”…  相似文献   

10.
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学生多读几遍,大体上都能读得懂;而古诗词和古文,有时“书读百遍”,“其义”也未必能“自见”,“障碍”是卡在了某些字词句上,教师不讲学生就很难自己读懂。有人主张古诗词教学重在熟读成诵,可以不求甚解,然学生对诗词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就难以正确地理解诗词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1.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10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10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10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作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读书如果彻底,那么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一样,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  相似文献   

12.
我们发现,有些同学书读得不少,可是得益不多。究其原因, 这样的读书方法,我们称之为审目悬想阅读法。是读书的方法存在问题。 审目悬想阅读法可以培养阅读的兴趣,将原来欣赏他人写 打开一部作品,他们立即被其中曲折的情节所吸引,为主人 作成果的活动,变为与作者研讨写作的思维交流活动,因你已经公的命运而担忧,于是就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读完了,松了口气, 参与到作者的构思中去了,你的阅读兴趣就必然会加浓。晚上做个梦,明天又去读另一部作品,关心另一个人的命运了。 审目…  相似文献   

13.
古诗词在流传过程中,有时会由于某种原因而缺字或漏字。缺字或漏字的诗词,人们就不好读了,于是通常的做法是去查找原文,补上缺漏的字。而有时,在未查找到原文之前,大生雅趣的人们便纷纷作补,来试试自己的文才。这其中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生活中,常会碰到要读一些书报的内容给人听、读个故事给孩子们听、帮别人读读家信、在会上读读文件或自己的论文等情况,这时,有些人就会读得结结巴巴,将文章读得支离破碎,让听者听得稀里糊涂,抓不住要领,甚至产生误解,造成很坏的后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和过去语文教学中侧重写的教学而轻读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有很多地区,小学生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生也往住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出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书     
<正>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生活天天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我:"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我就会问:"哪本书呀?""那本橡皮纸的。"我就知道母亲心里高兴,晚上会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给爸爸绣拖鞋面了。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父亲和母亲──徐氏六姐妹谈家教之一徐国静执笔我们的父亲只读了两年书,母亲不识一个字。他们对世上已有的有关教育学的书几乎一无所知。但他们认真地读过人──这本无字的书,读过自己和家族每个人生命的历史,读过自己生命每一个季节和每一个瞬间的真实渴望和需...  相似文献   

17.
每次作业发回去之后,我总会听到学生说:"哎呀,这里怎么会错呢?""真可惜呀,我少看了一个字。"……有的家长也常在教师面前说:"我的孩子怎么不懂读题呢?让他自己读就做不来,我帮他读,不用和他解释他也会做。""我的孩子为什么每次考试都考不好?问他有什么不懂不会的,他又说全都懂、全都会。唉,这孩子真是马虎。"……孩子和家长都会  相似文献   

18.
常听老教师讲起过去塾师的教学,学生一进学堂就和读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百家姓》、《千家诗》到四书五经,读了就要背,究竟读的是什么?背的是什么?也不甚懂,反正知道背不过就要挨板子,打手心。于是就读呀、背的,这样读得愈多,背得就愈多了。说来也怪,原来不懂的经过背过之后,也就能懂一些了,再加上塾师的点拨,所读所背的,不能全懂,也能明白大概了。这样记住的东西,几十年过去了,仍然忘不了。现在子曰诗云固然早已无用了,然而就其注重“读”的学习方法而言,是仍有其可取之处的。 人学习知识,总是要经历从无知到有知,从知少到知多这一过程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就开始学习了,父母是当然的老师,然而父母不能事事样样都教,大部分要他们自己去学习。耳濡目染的都是学习的对象,积累起来就成为知识。这就是儿童最初的读  相似文献   

19.
《女儿的故事》梅子涵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点灯人梅子涵怎么自己推荐自己的书呢?可是难道自己不能推荐自己的书吗?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你读了就知道。等你读得哈哈大笑的时候,你就知道,梅子涵是有理由推荐他自己的书的!书中的女儿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到法国去读硕士了。点灯人每月推荐  相似文献   

20.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选给学生读的文章,绝大部分学生自己是读得懂的。读不懂的,只是个别的地方。另外,有些地方懂是懂了,但是懂得不够深,领会得会泛一些。只有这些地方,需要老师点一下。”张老的话说得很明白,学生不懂的地方才需要老师做指导。其实,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往往也是课文的精髓,对于这些难点,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做精心设计。笔者把针对难点所进行的教学设计雅称为“细化”设计。阅读教学的“细化”设计如何避免琐碎,达到精细,甚至小中见大呢?下面结合实例谈三点体会。一、设计合理的小过程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