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新媒体发展态势迅猛,互联网和手机等飞速向全球扩张,纵深向社会渗透,新媒体领域"革命"不断、热点频发,发展迅速、功能更加多元,公民的个体性在新媒体中得到了突出彰显。同时新媒体网络化、全球化、社会化与个体化的传播转型,颠覆性地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传统构建方式。通过探索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提出通过探索建立新机制、实施引导新模式、推行共享新理念、塑造文化新形象这些策略来应对当前挑战,保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脱离现实。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各种新媒体得到快速发展,"泛"新闻成为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主流。电视新闻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体,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从新媒体时代下"泛"新闻的定义与特点出发,分析了"泛"新闻对电视业的影响,包括权威性、公信力、传播优势、人才竞争等,重点阐述了"泛"新闻下电视业如何良性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媒体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是一种颠覆与促进。新媒体中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加强,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也具有无限传播性。手机和网络媒体就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当前,以手机和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行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两者之间的互补性,有助于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同发展。本文浅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融合与互动。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11月16日,在中国科协指导下,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技新闻学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携手举办的2019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之"融媒新时代:全域传播"分论坛暨第十二届新媒体节科技新媒体论坛、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新媒体专业委第6次科技新媒体沙龙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在新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与传播研究体系下的全域内容生产、区块链+新媒体发展新机遇、智媒融合  相似文献   

5.
王海康 《科教文汇》2011,(10):20-20,99
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正逐步成为主流媒体之一,对高校的资讯传播格局和主流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受到猛烈冲击。本文对新媒体的内涵、特征以及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影响做了探讨,并得出了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科技期刊融媒体建设现状,提出融媒体传播策略。【方法】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为样本,调研期刊融媒体建设现状,抽样调研期刊新媒体发布内容和目标读者,从不同期刊类型角度分析融媒体建设情况和传播效果,总结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结果】80%以上的样本期刊已开展融媒体建设,但传播渠道少,传播形式单一,粉丝黏性较差。有趣易懂的科普内容在新媒体上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结论】科技期刊融媒体建设具有潜力,期刊可利用学科特点打造优质内容,基于多种媒体格式建立多渠道融媒体传播模式,吸引读者转发、评论、点赞以进行多链条裂变传播,培养复合型数字编辑等。  相似文献   

7.
"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2019年1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说的一番话,吹响了新媒体融合的号角。时过一个多月,在媒体展示融合发展新进展的重要窗口——2019年两会上,从中央媒体到各地方主流媒体应时而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广泛运用5G、4K、AI、VR、AR、MR等前沿技术手段,让"黑科技"服务于两会报道,跑出技术创新应用"加速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H5+微信”的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索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转型和媒体融合之路,提升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的策划能力和移动互联网传播水平。【方法】 采用“H5+微信”的媒体融合模式对刊物宣传、专题组稿、增强出版、新闻事件深度报道、热点抓取、会议和活动宣传、为广告客户提供增值数字广告和服务等进行探索和实践。【结果】 在“煤传媒”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中融入“H5+微信”的媒体融合模式,取得了比常规微信宣传方式更好的传播效果。【结论】 “H5+微信”的媒体融合模式可大幅提高科技期刊数字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的水平,有效提升期刊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正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兴起给科普影视带来了更先进的平台,拓展了传播的空间和维度,为科普影视制作与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一个概念,简而言之,新媒体可以概括为现有技术条件下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媒介的综合,一般认为,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主要特征。新媒体环境下的  相似文献   

10.
郭飒飒 《科技风》2016,(5):31-32
"微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特性,在极大削弱了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也给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校宣传部门应充分把握"微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利用新媒体、微媒体的优势,从更新理念、强化内容、整合资源、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等方面积极应对"微时代"的挑战,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正>新媒体指的是数字杂志、数字电视、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等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相对于报刊、户外视频、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2013年,重庆市科协在微信、微博、网站、LED屏幕等平台建设上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2.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大数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必须契合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其建构逻辑要以直抵人心、打破"茧房"、情感询唤为思维导向.为此,大数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的立场,坚持党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并不断提升传播话语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造成舆情凸显新的问题,在网络成为人们日常交往平台的条件下,网络恶搞、炒作等非理性行为也迅速蔓延,这对执政党牢固意识形态领导权,提高执政能力构成挑战。十八大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把握舆论导向指明了方向。为此,要积极研究舆情传播规律,提升舆情应对有效性,做好新媒体条件下的舆论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冷战结束之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基本上保持一种隔离状态,而且在民众心理这两大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的思想很明确。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在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促使了西方海量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处事习惯等流入国内进入大众的生活,对我国主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严重影响,挑战是空前的,意识形态安全威胁是巨大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主流意识形态被弱化,非主流意识形态无形中得到增强。面对新媒体时代下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我们,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安全的战斗中,我们责无旁贷,应积极参战,勇于亮剑。  相似文献   

15.
邹冰洋 《今日科苑》2021,(10):41-47,58
"融媒体"是当今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科技传播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积极变革.但在享受"融媒体"红利的同时,也应始终坚持科技传播的核心和本质是内容,权威、专业的信源始终是传播受众的刚性需求.本文通过对融媒体传播模式的简要解读,分析了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融媒体的优劣势,探讨科技传播在融媒体时代如何提升自我,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速度较以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We Media)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点到面"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对等传播。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一个"统一的声音",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7.
正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化而产生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体的统称。基于研究设计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对科协组织利用新媒体进行科学传播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一、新媒体在科学传播中具有新的作用和优势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性,其主要作用和优势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钟华 《科教文汇》2008,(1):28-29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并在社会中传播。这导致部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主流意识形态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向。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逐渐淡化这一现象。本文试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重要性、淡化原因及其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科学传播模型经历了由缺失模型到公众参与模型的演化,但体现的科学传播本质还是传播者向公众传递科学信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嵌入,智能媒体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沟通体系。本文分析了智能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特征,即互动性、动态性、精准性、自学习性,以及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和传播时空的多重性,设计了以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媒体科学传播模型。对企业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新媒体获取科普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基于205份有效问卷分析了企业家使用新媒体获取科普知识的特点。最后,在理论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媒体环境下面向企业家进行科学传播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秦雅萌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3):I0010-I0010
在现代化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多重加持下,从新闻传播方式到新闻传播渠道、从新闻传播主体到新闻传播效率,新闻媒体传播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新时代新闻媒体传播也面临着多重困境,例如主流新闻媒体与大众媒体传播的相互剥离、高等教育新闻媒体人才培养与新媒体传播行业发展趋势的脱节、传统新闻媒体传播与数字化和现代化等新兴传播模式的相对滞后等,需要紧密结合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发展现状,从多方面深入探索可行性路径和发展策略,推动传统新闻媒体的转型升级,切实发挥其媒体传播的诸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